投资DIY小店,警惕六大“冷”死穴

2012-04-29 05:33南歌
大众投资指南 2012年2期
关键词:店面房东小店

南歌

DIY小店是很多投资者热衷的生意形式。然而近一两年来,这种生意的实际经营情况普遍不佳。业内人士指出,原因就出在六大“冷”死穴上。

审美渐“冷淡”:

市场反响日趋“平和”

“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意为自己动手做,又被引申为“自助”。作为一种生意形式,其理念核心是通过顾客“亲历亲为”、获得体验的快乐来达到促成交易的目的。其产生根源在于消费者的求异心理及个性化需求。在市场千篇一律的情况下,到特定的场合自己动手制造某一种东西或做某件事,最终再花钱买走自己的作品,是DIY能够备受市场、商家、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热捧的根本原因。这个“特定的场合”往往就是我们常说的DIY小店。

“DIY”最早见诸媒体是2003年,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是2005年前后,近三四年来,则备受各方(商家、顾客、投资者、“好事者”等)热捧。然而在备受热捧、热议的同时,消费者对其的态度也在转变。据某行业媒体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年轻消费者正在对“DIY”失去“兴趣”,更有70%的受调查者表示,“DIY”对他们来说“不新鲜”;而从消费习惯上来说,在“是否愿意到DIY小店去消费”方面,80%的回答是“可有可无”。

为此,业内人士认为,首先,从形式而言,“DIY”的魅力正在减退。其次,更多的商家则乐于把“DIY”当做一种营销手段而非营销的全部。比如在家居领域,有的商家打出“DIY你的生活”的宣传,通过顾客自己动手体验各种家居产品的不同组合,最终产生实际销售。但被问及是否会将“DIY”作为唯一手段时,商家表示销售是个复杂的活动,靠单一手段进行销售的想法“很幼稚”。最后,从市场规律来看,“DIY”也正在经历从个体到联盟、从分散到规模的转变。在国内一线城市中,这几年已经出现以“DIY”为主题的综合性商场,通过联盟组合的形式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相比较而言,以个体形式存在的这类小店其生存空间将越来越窄。

产品遭“冷遇”:

形式不新,内容再好也没用

随着“DIY”概念的流行,近几年相关生意品类可谓层出不穷。市面上可见的各类小店涵盖礼品、食品、家居、服装、小电子产品、美容等多个行业,品种超过数十种。但有相关机构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主打“DIY”概念的小店经营状况普遍不佳。在一线城市如广州,2011年以饰品为主题的“DIY”小店开张约22家,截至年底,关门了11家,转让4家,转行或转型的2家,4家还在经营,其中仅有1家可保持盈利,另外3家则是惨淡经营或“状态很不稳定”。在二线城市如昆明,2011年新开了6家“巧克力DIY”手工坊,截至年底,仅剩2家。而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如浙江嵊县,当被问及是否会选择“DIY”作为投资项目时,投资者均以“没人会来”、“过时了”为由表示拒绝。

品种丰富,缘何不受市场欢迎?有资深从业人士认为,除了“DIY”本身的关注度降低之外,投资者的经营形式也大多表现为“开一家店,招一群人,玩一天泥巴”的单一模式,而对顾客而言,也不过是“换个店面(或老板),玩一个所谓新鲜的‘泥巴而已”。跟传统观念的“重视内容大于形式”不同,现在的消费心理是“形式大于内容”。一旦生意形式缺乏吸引力,至于“玩”什么内容,本身就已经不重要了。因此,他给出的建议是,与其在产品选择上下工夫,不如“多在生意形式上动脑筋”。

技术偏“冷门”:

走错了路,再怎么做也是错事

该资深人士进一步指出,正因为在形式和内容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错位,也导致新出现的“DIY”小店越来越偏重于技术层面的研发。不断开发新品,就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从简单动手操作,变成了专业技术课程。难度越来越大,也从另一个方面削弱了顾客的兴趣,投资者本人也会走入误区,从做生意变成了搞开发,偏离了“轻松(经营者、消费者都要轻松)赚钱”的正途。从本质上来说,追求技术的“新、奇、炫”跟重视产品内容的误区同理。因此不做深入讨论。“偏重技术本身就走错了路,再怎么做也是做错事。”

选址受“冷落”:

被房东拒之门外

“在2010年以前,如果房东听说你要开一家‘DIY的小店,会甩掉其他租客跟你签约。2010年以后则完全改观。房东会毫不留情的拒绝你,宁可把店面出租给卖早点的。”这是湖北的投资人小丛总结出来的“规律”。她说,“‘DIY越来越不好做,房东个个未卜先知,知道你不会赚钱,进而影响他租金收入的稳定。”

被房东拒绝还不是“DIY”投资者入门时遭遇的唯一问题。在店址的选择上,很多人也充满了困惑。从投资的角度来看,“DIY”小店属于小生意,投资者实力普遍不高,对店面面积的要求首先租金必须要低,还要有足够的人流量特别是客流量,人少了不行,人多了没有实际购买也不行;“靠近闹市房租承受不了,远离闹市进店的人少”,因此只能选择“不里不外、不远不近、不大不小”的店面。而实际上,符合这种条件的店面目前“越来越难找”。在北京,很多投资者表示,他们本来是选择店址,最后却因遭遇困难重重而选择了放弃。此外,近年来还有一种“到二楼开店”的说法。但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只能当做闲谈来看待。原因是,“二楼生意模式(如书店、餐厅以及其他休闲场所)”是生意及消费层次发展至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就目前国内来说,尚不具备此种条件。最简单的例子,有市场调查研究显示,同样是繁荣的商业街,一楼底商比二楼商铺高出900%的人流量。“如果在路边就能遇到,何必到楼上”是众多消费者的共同心理。而问题的关键是,投资者根本不大可能从“一楼”找到店面了。

规模显“冷感”:

先把选址问题解决再说

跟选址情况相近,“DIY”小店的规模同样困扰着投资者。前述资深人士表示,生意规模跟资金实力、发展目标等因素成正比,“大店未必赚大钱、小店未必赚小钱”的道理人人都懂。落实到实际的店面上,有意在“DIY”行业投资的人往往总是说“我的店投入这么大,为什么会不赚钱,甚至被顾客冷落呢”?其实他们又犯了“走错了路再做也是错”的老毛病——选址都成问题,大小何谈重要?

管理很“冷僻”:

经营者不知道“开关门”的时间

从技术角度来看,“DIY”小店的管理是导致众多投资者失利的重要原因。最简单地说,店面营业时间究竟是全天候、“早出晚归”、还是集中在某个销售最旺的时间段,目前都没有统一的认识。再比如店员的配备,是否需要雇用店员、雇用多少店员、是临时性质还是长期等等,也是各有各的说法,谁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最有效。此外,就生意性质而言,“DIY”本身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究竟什么时候是“旺季”、“旺段”,没有顾客的时候该做何种准备、准备什么、准备多少,也没有什么成体系的定论。为此,业内人士指出,作为已经面市八九年、曾经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生意,“DIY”小店最缺乏相关的行业标准及理论研究,由此导致有的经营者连何时开门关门都不清楚。而这个问题,从业者本身未必能真正、全部、根本的解决。

猜你喜欢
店面房东小店
小店有意思
给黄鼠狼当房东
我与小店的黄金时代
沿街店面消防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袋熊房东炼成记
年味小店
开一间小店 为一场情怀
海鸟遇上恶房东
吃货的花花世界
撒谎的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