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

2012-04-29 03:48刘宏波,刘任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竞争力毕业生

刘宏波,刘任

摘 要: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在新形势下这对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和制约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了高校在专业设置、综合素质、实习实践、创新能力、就业体系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教学质量;综合素质;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市场体系;就业指导;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2-0242-0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度重视。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国际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美国的次贷款引发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之后的经济复苏缓慢而且艰难。2011年8月,标准普尔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下调至AA+,由此全球金融市场都被担忧情绪笼罩,美国股市大跌,市场恐慌情绪迅速传导全球股市。11月欧洲各国出现债务危机,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全球资本市场和金融系统安全性的担心,世界经济在复苏通道中充满了不确定性,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加剧了金融风暴蔓延趋势。经济衰退、企业倒闭、失业率增长,使大学生就业出现严重的“就业难”的状况。据媒体报道,英国有25%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从形势分析来看目前外国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我国经济基本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状态,但欧债危机的影响,一定程度地拖累了我国经济的增速,特别是我国外贸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如广东省东莞市是外企比较多的地级市,据有关方面统计,2011年第三季度外资企业的订单较去年同期下降的幅度超过20%,综合成本上升了12%,1—10月份有450多间外资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增加,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到外企就业。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就业人数增多,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突破600万人,但专业技术人才未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需求。所谓出现就业“难”,主要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渠道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存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不平衡,优质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奇缺,基层农村、农村学校、中小企业也奇缺,而人才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大企业、外资企业等方面。此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的差异,也是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内涵要素比较多,内容复杂。我们可以这样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以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所内化了的经过整合的知识技能和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以实践动手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及心理健康素质为基础的,以适应社会变化能力为环境的,体现个人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就业竞争能力[1]。最终的实现效果是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这些能力能让毕业生有效地向市场提供智力和服务,实现自己的职业需求,满足个人的职业愿望,并让自己得到充分发展。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学习素质能力。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的交融能力是学习素质能力的内容。基础竞争力包括实践动手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合作协作能力、身心素质能力。环境竞争力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例如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学生家长的就业观念、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等[1]。

三、制约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专业知识不突出

专业知识不突出是目前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最大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专业设置不科学。高校扩招后,有的高校为了取得更多的“效益”,提高“著名度”,盲目规划所谓的“综合性”大学,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随意调整学科和设置专业,造成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比如,在应用科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上,课程内容范围比较广,重点不突出;又如,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二是语言交流能力较一般。学生表达能力差,连怎样与同事交谈专业性、日常性的东西都不知道。特别是在外语交流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极少数通过六级考试,有很多本科生连四级英语都还没通过,在实际交流中,许多学生甚至无法用外语与用人单位进行简单的沟通。如中外企业、外资企业在招聘时对这方面要求较高,学生根本无法适应。三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低。大学毕业后,有的学生连计算机最基本的原理和最简单的操作方法都不会,应用能力比较差,竞争优势不明显。

2.综合素质不全面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方面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多项能力和素质均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突出表现在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而实践、创新、合作精神较缺乏,文字写作能力较弱,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较低等。比如,文科生对一些经济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学习不深、理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差等。此外,人文素质也不高。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往往将本单位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以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起来考察毕业生的应变能力,以此来选择合适的人才。实质上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基础、过硬技能,而且要思想向上、个性健康、品德高尚、意志坚强。这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3.就业技能比较差

无论是国家公务员招聘,还是其它单位录用,都要对毕业生进行面试,很多毕业生在面试阶段,在提交聘书和接受提问时,就被淘汰,主要是毕业生就业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科学。自荐材料往往出现词不达意、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毕业生出现缺乏自信、过于理想化、盲目从众、高不成低不就等现象[1]。这些现象反映一方面是学生对人生职业规划自觉性不高,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的缺陷,未能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4.实践经验不丰富

我国大学生就业从国家分配到双向选择过程中,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很重视,没有经历过实习实践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几乎不录用,就连现在国家公务员招收,大部分都要求要有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有的高校学生缺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参加专业科研实践,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人际沟通能力。目前很多学生仅仅参加一般性的实习,或在实习实践时形式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实习基本上是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的应用。

5.创新思维能力低

很多毕业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还是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接受课本的知识,重视理论的东西比较多,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比较少,缺少创新思维,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创新意识淡薄。虽然也有的学生对创业有过打算,但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还是存心疑虑,缺乏动机和行为,有的毕业生对创业课程、创业实践、案例分析,甚至对创业政策都不关注不了解。

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扩招后,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是高等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必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工夫。一是优化专业结构。高校培养人才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适合社会需求的实际应用型人才,高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和本地“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调整学科,设置专业。如广东高校必须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保障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深层次上解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2]。二是合理安排课程。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突出选好专业知识课程,特别是突出专业精品课程,适当安排一些相关的学科知识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加强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全面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增加实践课程,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把一些科研成果和科研任务交给学生动手操作,同时,高校要与政府、机关、行业和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增加学生到机关、企业或科研单位实习的机会,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① 三是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进“达人”、“明星”来校“传经”,同时,要开设“专家课堂”,请著名院士、大学校长、外国专家、世界名人以及大公司总裁来校办讲座、作报告,让学生与高层先进人物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才智。

2.强化综合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当前情况看,不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还是大型国企、外资企业聘用,都关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综合能力。因此,高校必须全面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高等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其去改造外部世界,而且必须改造和丰富其精神世界。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要突出如下三个方面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教育,以实施公民道德规范为核心的道德素质教育,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通过“三个核心”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二是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发展的观念、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的作风,更新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三是培育人文精神。在能力培养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活动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四是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一方面加强健康锻炼,另一方面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在经济社会以及家庭环境下的承受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推进岗位实习实践

毕业生实习实践对提高就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关键是看毕业生有没有参加实践活动的经验、活动内容如何、能力怎么样。因此,高校要全面推行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分级实践。一是低年级学生的实习。大一、大二学生以参加社会活动为主,开展以融思想教育、学科教育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参加志愿者服务、纪念性活动、“三下乡”活动、勤工助学、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以及社团活动,以适应社会环境,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二是高年级学生实践。这一阶段实践对毕业生来说不能缺少的,学生大学毕业之后面对的是竞争的社会环境,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关键问题,如何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就要让他参与社会实践,长知识、长才干,得到锻炼提高。大三、大四年级学生要以岗位实践为主,把专业实习和岗位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践,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4.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与外国发达国家教育方式最大的区别是我国重视基础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理解,而外国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开拓。因此,高校要转变教育方式,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一些开发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创新课”,向学生传授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把创新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全面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举办创业规划大赛,开展创业项目研究,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要建立创业教育基地。高校要设立创业教育资金,组织学生推广“创业项目”优秀成果,开展创业活动,同时,建立创业基地。高校要整合资源,通过企业参与等方式,组织学生参与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5.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高校就业体制。目前,我国高校都设立了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有的高校将其划为由学生处管理,未能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建议高校把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提到二级管理职能部门,院系建立就业工作小组,形成二级就业工作体系。

建设高校就业市场。高校要培育大学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协助政府举办大型招聘会,举办专业性或综合性大学生招聘市场;建立高校就业市场,由高校组织有关单位进校招聘;院系组织的专业性较强的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小型招聘会。

加强网络信息建设。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便利、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搭建平台,全面实行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等网络功能的信息服务[3]。

开辟基层就业渠道。实施好“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以及本地基层项目。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到贫困地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

6.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职业观念教育。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必须要及时为毕业生作就业形势报告,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引导毕业生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进行了解,做好自身定位,做到“先就业再择业”,改变职业观念,树立就业信心。

就业技能指导。以聘请就业指导专家或企业经理总裁来校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等方面进行系统就业指导,辅导毕业生了解求职、就业程序,学会撰写求职书、自荐信以及面试、交谈中应注意问题和应对策略,提高毕业生应变能力。

个性化的指导。这方面主要是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帮扶,高校要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数据库,通过发放求职信息、生活补贴、重点培训、创业指导、优先推荐等措施,帮助家庭贫困、身体残疾、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群体实现就业。此外,要辅导农科专业学生到基层就业,师范专业学生到农村任教,以及女学生帮扶工作,使其能顺利就业。

提高教师水平。就业指导教师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引领者,提高老师的就业指导水平和工作能力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此,高校除要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之外,要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加强对就业形势分析,不断提高指导水平。鼓励专职教师到用人单位挂职,加强对专职教师、院系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指导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长群,王立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2]刘宏波,袁永平.谈谈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J].经济师,2009,(7).

[3]仲秉林.把好“三关”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6).

[责任编辑 杜 娟]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竞争力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