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红
摘要: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企业文化即是“人心”的经营。“心即理”启迪我们:人的精神力量是伟大的,经营者要从内心深处感悟经营之道,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企业核心价值观;“致良知”意味着将核心价值向外推广,这一思想对形成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企业文化;心即理;致良知
中图分类号: C912.2;F2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85-02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故又称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独创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為三大命题的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是学以致用的利器,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经营“人心”的工程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业界精英的共识和努力的方向,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硬道理。企业文化追求的是企业成员为企业奉献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文化何以有如此神功?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化”。《词源》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文化也就是用“文”来教化。因此,文化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规范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源自“人心”。因此,企业文化教化的对象从根本上说是“人心”。 孙中山先生说:“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人心”为着力点,以影响和塑造“人心”为己任,离开“人心”去建设企业文化,只能是缘木求鱼、徒劳无功。美国管理学大师加利·哈默曾把企业对人的经营简单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手”的经营;二是“人脑”的经营;三是“人心”的经营。“人手”指的是劳动力;“人脑”指的是知识(我们常说的知识经济);“人心”就是人格、魅力、道德情操、价值观等等。可以说,经验管理是“人手”的经营,科学管理是“人脑”的经营,企业文化则是“人心”的经营。抓住了“人心”,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得人心者得天下,赢得了人心,就会赢得世界。阳明心学就是研究如何经营“人心”的学说,研究和借鉴这一学说,对我们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富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二、“心即理”与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一)“心即理”的思想内容简介
王阳明认为,“心者,身之主宰。”心作为整个身体的控制者、主宰者,是能动的和有目的的。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由“心”产生的意志所支配的。王阳明把一切感觉归之于人的主观意识使然,从而高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他认为,心不但是身之主宰,还是天地万物之主,更体现了主体这种认识、分析并进而掌握、控制万物的主观能动性。王阳明充分肯定了人的存在,人作为自身的存在而存在,而不是为了外部高悬的“理”而存在。“理”就在我心中,而万物只有对于“我”来说,才具有意义和价值,故“万物皆备于我”。对于内部“心”的发掘,会使人的自主意识得到开发,使人真正意识到正是由于人本身的存在,方使这个世界变得复杂、丰富、生动、活泼。王阳明认识到了事物的存在只有对于思维着的人来说才有意义,“心即理”,心亦即天理。故“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很多人对此感到费解)。他提出“发明本心”的思想,即充分发挥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人本身的潜能,带着一种强烈的主观愿望去行事,则无事不成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既意识到了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内涵,又肯定了人的精神力量的伟大。
(二)“心即理”对企业构建核心经营理念的启示
核心经营理念就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企业所信奉的经营宗旨,是企业文化建设之“纲”,这一问题解决好了,就能奠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心即理”告诉我们,“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它给我们的启迪是,要用心去“悟道”,只有从内心深处“悟出”经营规律才能真正做到身体力行。“理”在心中,即便是参观学习的“外求”也是为了开悟内心,经营者要用自己的“心”去思索、体悟经营之道,以自性之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经营之道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只有在内心深处“悟出”了它,才能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指路明灯,才能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信仰,核心人物坚定的意志和信仰是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根”和“魂”。“心即理”还启示我们,带着一种强烈的主观愿望去行事,则无事不成功。对经营者而言,建设企业文化当然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既需要强烈的愿望又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长期坚持。同仁堂自制自卖中药,顾客购买中药最看重是真材实料和制作的精心。同仁堂的开创者悟出了其中的奥妙,留下一副对联代代相传: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坚持,才成就了今日的同仁堂。
阳明心学是一门练心的学问,它向我们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企业核心人物作为企业文化的缔造者,特别要注重“修身”,“修身”就是修心,这是实现“修、齐、治、平”人生使命的起点,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起点。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一定要学会在浮躁中冷静地观察思考问题,相信自己,理在我心,认准的道路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心有主,我制外;心无主,外制我。在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企业里,都有一个强势的核心人物在发挥根本作用。松下幸之助是松下公司的灵魂人物,海尔文化就是张瑞敏文化,华为员工对任正非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成功者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用“心“悟出了经营之道,并用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仰施行之,最终成就了企业,也成就了自己。
三、“致良知”与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推广
(一)“致良知”的基本内涵
“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心学主旨,是在“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心即理”的心是指人的心中符合并懂得天理的部分,即良知,而心中的邪思妄念就是非良知的“恶念头”。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起点,那就是“事物之理”本来在我心中,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心即理”的“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比如孝敬父母、恻隐之心、诚信待人等等。如果感觉不到自己的“良知”,或者说一套做一套,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私欲所遮蔽,被现时社会混淆了是非,严重时甚至会“丧尽天良”。“致良知”告诫人们在意识上要明辨是非,在行为上要“为善去恶”。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
(二)“致良知”对形成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启迪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企业价值观决定着员工行为的取向,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命运。
“致良知”对企业推广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当今社会,人的“良知”被物欲遮蔽,功利主义至上,假冒伪劣横行,人的心灵无法得到安顿,精神不能得到提升,人性的扭曲、变态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其实质是人心出了问题。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延伸,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源自于企业的核心人物,这就提醒企业的核心人物要凭着“良知”(心)去经营企业。作为组织领导,核心人物对一个企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因此,在意识上要明辨是非,在行为上要“为善去恶”。企业领导“致良知”的过程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致知”,就是要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第二个阶段是“致良知”,就是要将核心价值观向外推广。由于“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所以,如果企业领导的言行源自“良知”,将比如追求质量、以诚待客、公平交易等,很容易引起员工的共鸣和遵从,使企业价值观的推广由于合乎群体心理而变得非常顺利。另外,由于企业价值观合乎社会良知,组织成员凭着“良知”做事,内心坦然自得、行动光明正大,很容易赢得外部公众的正面回应,群体的勇气和力量就会大大增强。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违背“良知”的决策和言行很容易导致企业说一套、做一套,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企业凭“良知”经营,对得起社会,才会受到公众的垂爱;对得起员工,内部才会齐心和谐,内外形成良性循环,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1]丁远峙.管理方与圆——企业文化[M].深圳: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2008.
[2]吕峥著.明朝一哥王阳明[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
[3]姜汝祥.日本企业如何学王阳明[J]商界:评论,2010,(6).
[责任编辑柯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