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知行分离的现状及对策

2012-04-29 02:59孙丽维
科教导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分离道德行为对策

孙丽维

摘 要 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外在表现,二者理应是一致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二者却存在分离的现象,这一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国民素养。因此加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分析其形成原因、探索改进的措施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根据道德的特性,主要从德育观、社会以及道德主体三方面来探究原因、寻求对策。

关键词 道德认知 道德行为 分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nd Ethics

SUN Liwei

(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Moral awareness is the basis for moral behavior, moral behavior is the outward manifestation of moral awareness, the two should be the same, but in real life, bu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phenomena, this phenomenon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national literacy, s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phenomenon, analysis of its causes and explore improvement measures have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ccording to the moral characteristics, mainly from the moral view, the main three areas of social and moral reasons to explore and seek solutions.

Key words moral awareness; moral behavior; separation; countermeasure

1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现象的现状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的现象,已严重影响我国道德现状,道德知行分离的现象千差万别、存在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种是“明知故犯”型的弃道德于不顾;另一种就是狭隘的道德观。

(1)弃道德于不顾。弃道德于不顾是指行为主体具有明确的正确的道德认知,然而在行为中为了一己私利而弃道德认知于不顾,做出有违道德认知的行为。简单说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属于典型的明知故犯,这类现象往往是人人所不齿的。这类现象在现实中屡见不鲜,诸如随手丢垃圾、商贩缺斤短两、公车抢占专座,再如贪官污吏,弃人民利益于不顾。

(2)狭隘的道德观。狭隘的道德观是指行为主体具有明确的正确的道德认知,然而在行为中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不惜牺牲团体外的利益,而弃道德认知于不顾,做出违背道德认知的行为。简单说就是知道何为道德何为不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实践了道德认知,但是这一道德却是有条件的,仅仅是小范围内的道德,是以包括行为主体在内的小团体利益为考量而不顾全体利益的狭隘观念,这类现象虽然总体上来说是不道德的,但往往会有部分的支持者,比如为促进地方发展而不顾公平竞争的地方保护主义。

2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的原因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严重影响国民的道德素养,同时也阻碍了发展的脚步,因此探究道德行为与认知分离的原因极为重要,只有明白了原因才可以对症下药,有效的改善这一现象。由于道德是道德主体通过社会行为表现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可教性,于是依据德育的这一特性,我们从传统德育观、环境以及个人三方面来分析原因。

2.1 传统德育观的影响

从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开始,人们就把知识、经验的传授作为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德育中也不例外,认为只要具有道德认知,在实践中就会践行道德行为,于是道德认知的授受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延续千年。在这一德育观的影响下,儿童成为了美德袋,教师、家长、社会一味的把道德认知往里装,弃儿童的道德主体性不顾,忽视儿童的主动性;在把道德作为知识与经验传授的同时忽视了道德的实践性,忽视了实践的强化作用。另外在对道德进行评价时较为片面,往往是知识性的评价,没有行为指标,进一步强化了对认知的重视。正是这样的德育观在儿童头脑中种下了行为与认知分离的种子。

2.2 环境的影响

首先,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切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经济的发展、财富的聚集,使国人面临更多的诱惑与压力,成为道德认知与行为分离的诱因,为传统德育观所种下的种子提供了发芽的机会。

其次,当道德遭遇暴力时人们往往会出现规避行为。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说,人的学习具有社会性,人们往往会避免做出他人遭到批评或者惩罚的行为,例如在“彭宇们”事件中,人们看到的是道德遭遇了暴力,因此为了保护自己而漠视需要帮助的人伸出的援手,出现所谓的道德冷漠。

2.3 个人义利观与道德修养

高阳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些话一度被人奉为圭臬,代表着人们的道德情操与义利观。然而不知何时,一些国人开始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义利观念,由一切向前看变为一切向钱看,只要有利可图,不惜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罔顾他人利益,损人利己;更有甚者为了一己私利,罔顾他人生命,最终是损人不利己,甚至是害人终害己。

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与诱惑,比如金钱、权利、地位,是否可以顶住压力、抵制诱惑使人们能否坚守道德认知践行道德行为的关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的人往往因为道德意志不够坚定、道德修养不够完善,在压力与欲望面前迷失了自我。

因此,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低下、道德意志不坚定及其个人义利观的,可以说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的深层原因,也是最为直接的诱因。

3 改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分离现状的对策

根据对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分离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我们不难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要做的就是针对原因、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药到病除。

3.1 改变德育观

道德是社会生活主体的内在品质,主体是否道德只有通过其外化的行为来判断,而不能以其道德认知的多寡甚至其道德认知正确与否来判断,只有在正确的认知加之以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与意志使其外化为道德的行为才可以说行为主体是道德的。

根据道德自身的特性,德育不仅仅是知识或传统美德的传授过程,而且是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发生作用的过程,那么德育就不应该止步于道德知识的授受与效果的检验。因此在德育中不仅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道德主体的实践行为;不仅要传授传统的德育知识,更要使德育知识与生活结合,以生活为依托,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进行德育评价是不仅仅要看道德主题的道德认知程度,更要关注主体的行为,在评价体系中增加行为指标,要考虑到道德主体道德发展的可能性,对其行为给予适时恰当的评价。

3.2 道德强化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道德虽然是主体自身的内在品质,但主体毕竟具有社会属性,同时只有在社会中道德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建立适当的有助于道德形成与发展的机制,以强化主体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具有一定可行性以及现实意义。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行为具有可塑性,在一定的强化条件下可以加强或者消退主体的行为,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以及社会学习理论都是这一理论的强大后盾。同样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得到印证,西方社会良好的诚信现象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强化体制已经让他们认识到不诚信造成的失太大,而有诚信带来的得太多。

在潜意识的道德认知尚未成为普遍的道德行为时,适时给予道德强化是必要的,起码要使道德的行为得到与之相符的结果,这样才可以使主体保持这一行为。人的许多道德问题不是单纯依靠提高个人道德意识水平所能解决的,而必须通过建立和提高有关社会体制的道德性,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今天,假如一个社会使人们觉得“德不能得,得不必德”,假如没有建立起公正的道德强化机制,假如不能在人们心中养成善恶有报的道德信念,那么一切的德育努力最终都会化为泡影。

当然在此强调的强化机制并不是像“公交让座卡感谢卡”等道德有偿机制,而是一种普遍的公平正义的制度,诸如诚信、公平竞争等,道德主体的行为符合这些规则制度,就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相应的成就,反之,则会被淘汰。

3.3 加强自身修养

道德行为的养成不能仅仅靠外部的强化,最终必须内化为主体自身的情感与意志,只有这样道德行为才会是永久的,因为道德终究是行为主体自身的品质,需要通过主体自身的意志支配,主体自身道德修养才是道德高下的核心因素,因此在关注外部条件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是确保道德品质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正确的利益观。在经济市场化的今天,利益可以说是人们时刻追求的目标,但利益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与价值,不应该把财富、地位等凌驾于一切之上,幸福人生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当然物质会是幸福的保障,但它并不是全部,只有精神获得满足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

其次,坚守自己的道德认知。俗话说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行动时我们不防抛弃种种社会环境的枷锁,剔除一切想法及顾虑,纯粹听从内心深处的呼声,在道德面前作一个听从道德认知的简单的人。

再次,要有坚强的心理品质。第一,面对由社会而来的压力及诱惑,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生活中各种诱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往往一个选择、一个决定就会改变生活,要以道德认知为依据做出自己的决定,用自己的才智及脚踏实地的努力来来实现人生目标。第二,面对自己内心的诱惑,做到“慎独”。在夜深人静自己独处的时候或者在对待小事情时,平时潜意识存在、但被意识压制的一些想法会不经意的跃上心头,就像《中庸》所说“莫显乎隐,莫显乎微”一样,越是此时越可以彰显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此我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品质,不以善恶大小为行事标准,“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没人看得见为行为借口,自己监督自己、“慎其独也”。

参考文献

[1] 孙少平,李广,林海亮.新时期学校德育热点问题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2] 梁海明译注.中庸[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3]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张桂生.简析学校道德教育的知行统一[J].教学与管理,2009(21).

[5] 吴瑾菁.道德之知到道德之行的困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6] 庞桂美.寻求学校德育“位育”之道[J].当代教育科学,2008(9).

[7] 张维审,张沛霞.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28).

猜你喜欢
分离道德行为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转型背景下的民办高校管理理念创新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