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学生消费现状与特点分析

2012-04-29 02:57刘艳刘永胜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生活费生源信用卡

刘艳 刘永胜

伴随着我国大学生数量的高速增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刚刚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同时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得大学生消费又受到制约。购买欲望的强烈和购买力的不足,使大学生消费呈现了独有的特点。此外,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逐渐成熟以及经验和能力的缺乏也使大学生在消费中出现种种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北京地区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消费动机、消费习惯和消费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现状并提出一定的建议与措施。

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现状

1.费用来源单一化,消费呈现两极分化

根据调查显示,九成学生月生活费来源于父母,生活费主要在400元~1,200元的范围内。产生消费金额最多的项目是在校的伙食费。其他的主要消费有学习方面的支出(如买参考书)、手机通讯费和娱乐方面的支出。大学生消费出现两极分化,主要体现在城市与乡镇生源和农村生源的消费差异上。月生活费在800元以上的学生有54%的城市生源和46%的乡镇生源,农村生源仅占9%;其中17%的城市生源月生活费在1,200元以上,但在乡镇生源和农村生源中这一比例仅占6%和4%,这种差异主要与经济状况有关,与我国的经济条件也有一定的必然联系。

2.消费缺乏计划,渐有理财意识

大学生的消费被感性与理性左右着,对于不同的商品、不同的消费情景,大学生很容易在感性消费与理性消费间变换。在对消费习惯进行调查时发现,有38%的学生选择“钱多时想花就花,手头紧就先计划再花”, 13%的学生选择“不在乎,想花就花”,这两项比例就超过了半数,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在消费时比较缺乏计划,由于对金钱的概念和个人需求不明确,更多的是随意性消费。

从调查结果中显示,有32%的学生对自己的消费习惯选择“做好计划再花钱”,另外,在调查大学生生活费是否“月光”时,约有46%的学生有剩余,且有8%的调查者表示会将剩余的钱做理财投资,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慢慢有了一定的理财意识。这一点与现在的年轻人表现基本一致,只是大学生的生活来源基本是父母给予,譬如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乱花钱,会依据孩子每月必要消费项目的支出额,给孩子“正好”的生活费用,使得学生较难留有剩余。

3.人情消费成为必然

调查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随着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日益增多,产生的人情消费也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情消费主要在同班级、同宿舍或是好朋友这类“小圈子”中存在,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维护师生关系等方面产生一些花销。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每月都会参加不同频率的聚会,其中21%的学生更是超过每周一次。这种趋于社会化的交际活动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极其正常的一部分,并且占着不小的比例。虽然适当的人情消费有助于大学生增加个人社交圈、增进友谊,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要有自己的消费方法和消费限度,要量力而行,避免由于过于注重“脸面”和缺乏理财意识及能力,使自己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给自己和家庭增添了负担。

4.电子产品成为必备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提高,各种电子设备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有些产品几乎成为大学生的必备品。调查数据显示,98%的学生拥有手机,89%的学生拥有电脑,拥有MP3/4和电子词典的比例也分别超过60%和40%。

另外,由电子产品的使用所带来的费用如手机话费、上网费等,也成为学生一项很大的支出。据调查显示,每月的手机通讯费在2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11%,20元~50元的占45%,50元~100元的占30%,100元~200元的占10%,还有4%的大学生每月手机通讯费在200元以上。整体来看,大学生手机费用支出比较合理,20元~50元在各通信品牌的月租费中属于较低价位的。恋爱通讯、学生干部发送通知、外地学生给老家打电话产生的长途费等因素都会导致手机通讯费的大幅度蹿升。总体看来,大学生的手机通讯费控制在生活费的1/10以内还算是比较合理的。只是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高通话量,收发短信才是大学生使用的主要业务。其原因也很简单,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上课,受课堂要求限制,不允许也不方便接听电话;联系同学朋友,不清楚其是否在上课,也不能冒失地打电话过去,所以短信息的“无声交流”优势就被大学生格外青睐。

5.持信用卡消费逐渐增长

信用卡办理有段时间曾在高校中大量普及,虽然很多学生没有工作收入,但每个月仍然可以提前预支数千元的巨大诱惑使很多学生不考虑还款压力而申请信用卡。银监会在2009年7月中旬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提高了大学生申请银行信用卡的门槛,但并没有影响已经持卡的大学生正常使用信用卡。现持有信用卡的大学生刷卡消费没有固定的频率,但可以肯定的是有超过6%的大学生每个月都会刷一次。在回答“为您信用卡还款的人是谁”的问题时,有近40%学生选择“家人”,这无疑为学生家庭增加了一定的经济压力,而一旦没有及时还款,学生的个人信用将可能受到质疑,对其日后工作中所产生的信贷关系将产生巨大影响。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建议及措施

1.增强独立意识,合理规划消费

调查发现,有50%的大学生月生活费有剩余。生活费有剩余并不能简单认为是由于学生消费支出十分合理所致,但起码说明了大学生在消费上是有所节制的。根据调查结果,有记账习惯的大学生不足两成。一个人有记账习惯不能说明其消费是合理的,但能肯定的是其正在对自己的消费进行监控。记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记录生活费用的详细去向,更重要的是在记录中分析已产生消费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而进行消费的把控与调整,最终以更合理的方式规划并支配生活费。因此,应鼓励大学生在消费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记录,定期检查与优化自己的消费习惯,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另外,在月生活费有剩余的大学生中有近17%进行了理财投资。由于国家文化差异,人们对待理财的认识也就不同,一些发达国家很重视从小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而我国的大学生却很少接触到理财方面的知识。学生对理财与投资方面知识的认识与了解,不仅对目前的大学阶段有益,更是对其未来工作有着长远的好处。

2.提倡理性消费,避免盲目攀比

调查显示,在面对“当您看到一件您现在并不需要的物品时您会不会因一些诱因(如打折、促销等)而去购买”的问题时,选择“会”与“不会”的大学生各占一半。进行计划消费的大学生没能逃脱诱因去购买目前并不需要的商品,这就是大学生感性消费行为最有力的表现,也证明了大学生的消费存在着理性与感性的矛盾。面对这种情况,更要对其进行引导与教育。

此外,由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生活费用来源于家庭,以及当代中国家庭对独生子女的一贯保护和溺爱,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缺乏独立的金钱观与价值观,加之日益增长的人情消费,攀比的风气在大学生中愈演愈烈。这不仅为学生家庭增加巨大压力,也严重影响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可能在高校中带来更多不良风气。作为大学生,对于超前消费或不合理的人情消费,要坚决说“不”,量力而行。

3.学校与家庭正确引导,建设良好风气

大多数高校将如何消费视为学生自己生活上或其家庭的事,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其实不仅学生家庭有义务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高校也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把握学生的消费现状,关注学生消费态度,研究其消费心理、行为、特征,端正其消费观念,针对学生的超前消费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开展消费道德及理财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环境与风气。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

[责任编辑:常 晶]

猜你喜欢
生活费生源信用卡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发愁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未满60周岁四种情形可主张被抚养人生活费
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活费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信用卡资深用户
信用卡诈骗
办信用卡透支还债夫妻均获刑10年
“人卡分离”时信用卡恶意透支的刑事责任及思考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