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定位

2012-04-29 02:57张艳萍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定位特色学科

张艳萍

学科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重大问题,一所大学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怎样建设这些学科和专业,是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战略性核心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科、专业建设,促进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研究学科、专业的定位问题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定位的依据

1.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

高校的学科、专业定位是其办学目标定位的下位层次概念,学科、专业的定位必须以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为依据。学校应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广阔前景,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现有条件及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潜在优势,经过科学论证,明确了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建设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科和专业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进行定位和建设发展的。

2.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人才培养是高校学科建设的立足点,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直接关系着一个学科和专业的立身之本和科学定位。因此,要对一个学科和专业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必须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来界定。多年来,学校的学科、专业定位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每一个学科和专业从其设置、属性确定到其发展目标定位,无不朝着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富有高度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湛专业能力、良好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品质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精英人才的目标而努力。

3.学科的发展规律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分工进一步明确,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受其制约和影响,现代学科的发展目前正体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纵横交错、相互促进的趋势,其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形成分化与综合的高度对立与统一,这是现代学科发展规律的本质所在。鉴于此,现代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而学科的交叉融合、层级分化必然对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由此决定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定位必须遵循学科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科专业定位的科学、合理和准确性。高校在开展学科和专业建设工作中,一向都坚持以学科发展规律为基本准则,严格遵循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进行定位和建设。

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定位

1.有特色

第一,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才能形成学科专业的品牌效应。学科特色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研究方向的凝练和组合。研究方向是在考虑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定的,它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历史的积累,另一方面源于对现实与未来的把握,体现“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静动结合。建设有特色的学科和专业,就要注重有特色研究方向的理性选择。研究方向如何确定对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学科在考虑自己的发展规划时,都需要首先考虑研究方向的选择问题。只有凝练研究方向,才能有效地整合学科资源,集中学术力量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凸显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学校学科建设致力于整合学科资源,强化特色,突破重点,凝练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第二,产生有特色的科研成果。科研在学科建设中处于龙头地位,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是衡量一所学校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名校的优势在于能不断推出标志性的科研成果。科研任务产出科研成果并转化为学术成果,形成一批标志性、能充分体现高校学科专业特色的研究成果,从而带动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经济实践,从而产生巨大的推广效益,既服务于社会,又有利于学校扩大知名度,取得更高的社会声誉。因此,高校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着重于加强科研力量整合,把不断推出标志性科研成果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努力并予以突破,不断提高学校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体现学科专业特色。

第三,培养有特色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这里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作为一所财经类高校,究竟该如何打造有特色的学科,培养有特色的人才?经济市场化对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人才需要的增加,对传统教育特别是传统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大量熟悉现代经济、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知识的优秀人才。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能够针对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提出政策性建议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对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实践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以及时代发展潮流对学科建设的要求,学校致力于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前沿理论,并有能力参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有特色、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2.多科性

学科建设不能停留在彼此相对独立“单打一”的水平上,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需要同一门类的学科之间打破障碍,进行交流与结合,而且需要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派生出新的学科分支,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学科建设应按照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的具体情况,优化结构,拓展领域,做强优势学科、改造传统学科、创建新兴交叉学科。同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瞄准国际学科和学术研究前沿,着眼于国内实际,调整和考虑新的学科设置。通过调整学科布局,达到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和培植新的优势学科,促进主体学科与支撑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的目的。因此,为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的多科性发展,逐步形成以优势学科为中心的“涟漪状”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布局。

3.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学科建设不断向国际化迈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日益注重与世界学科发展趋势接轨,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推动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科和专业。频繁的国际学科交流能进一步促进学科发挥引领时代、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使学科建设在国际格局中担负起对外传播民族文明、对内完善时代文化建构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学校的学科建设立足于国内发展现状、瞄准国际前沿,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国际化学科和专业,在深入研究中国经济社会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同时,积极关注国际相关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不断提升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国际化程度。

4.应用性

重视应用课题的研究,积极寻求学校学科优势与特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强调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是高校学科建设立足实践,承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来自中国经济实践的变革与创新为中国学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肥沃的土壤,也为高校学科和专业定位指明了方向。同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批能学以致用的高质量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加强理论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应用性科研的推广,更加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立足实践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学校对应用学科的发展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围绕学科前沿问题和关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为国家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的精英人才。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猜你喜欢
定位特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特色种植促增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中医的特色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完美的特色党建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