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

2012-04-29 00:44周易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周易军

内容摘要:本文以高校的四大功能理论为指导,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调查部分高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了高校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八大作用:引领产业理论发展,输送优秀服务人才,积聚文化创意资源,兴办文化创意企业,引领产业消费趋向,培养文化产业忠实消费者,指导产业实践活动,建言献策政府产业政策。

关键字:文化创意产业 高校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服务社会

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全国文化产业增速在17%左右,比同期GDP增长速度高了6个~8个百分点。在2011年11月16日~20日召开的第六届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介绍说:“1996年,北京率先在全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2005年,文化产业成为北京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10年,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692.2亿元。这些年来,北京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已从培育引导期转入繁荣发展阶段,并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和城市形象的新符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各地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纷纷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在这些规划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人才短缺的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培育和引进人才的措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也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在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因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等院校负有的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责无旁贷。那么,高校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纵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实需求,笔者认为高校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高校引领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发展

重要文化创意理论的提出者均为大学教师。“文化工业鼻祖”阿多诺1947年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研究所工作;著有《创意经济》一书的“创意经济学之父”约翰·霍金斯则是英国林肯大学的教授、曾任伦敦电影学院的校长; 著有《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提出“创意阶层”概念的理查德·弗罗里达则是多伦多大学Rotman管理学院商业和创意经济学的教授;较早提出“创意产业经济”、写作《创意产业经济学》一书的理查德·E·凯夫斯则是哈佛大学经济与商业管理学教授。我国高校的大量学者也纷纷致力于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译介和本地化,出版了大量著作和学术研究文章来探讨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今,高校学者出版的在标题中包含“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的专著共约200本;2000年至今,发表在期刊上的、关键词包含“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的学术研究文章共有43,517篇,其中作者单位是“大学”或者“学院”的共14,909篇,约占全部文章的34.26%;发表在会议论文集中、关键词包含“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的学术研究文章共有1,726篇,其中作者单位是“大学”或者“学院”的共843篇,约占全部文章的48.84%。

高校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优秀人才

高校历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担当着为社会培养“创意阶层”的历史重任。具体来说:一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人才、高校师资和政策制定者。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30余所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人才。二是直接为文化创意企业输送经营管理人才、设计人才等高级专门应用人才。高校开设的大量艺术类、文学类等专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专业,直接培养相关领域的高级专门应用人才。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我国共有艺术院校80所,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普通本科教育点27,973个,占比42.52%。三是为社会文化创意企业进行人才培训。高校不仅培育管理型的人才,而且还以成人教育、脱产培训、周末培训、研究生班、专题培养班等形式培养技术型的人才,如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的文化产业研究院和相关科系就举办了大量面向社会在职人员的培训。

高校自身参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兴办

高校通过校办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方式积极参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兴办。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作为校办企业的佼佼者,树立了高校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丰碑。高校通过创立“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文化产业基地”,组建和优化校办产业集团以及筹建教育集团和出版集团等一系列举措,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挺立潮头。同时相关高校还在园区内为文化创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优越的商务环境,增强创业动力,促进企业的生成和发展,使高校科技园区成为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器。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以版权产业为特色的人大文化科技园中,170余家企业的销售收入达188.5亿元人民币,税收贡献达28.8亿元,园区就业人数超过4,000人。而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园重点支持的入园企业—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曾于2009年成为入主“新三板”的国内首家文化创意类上市企业。

高校是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集聚地

文化创意产业利用的资源主要是文化、创意、科技和知识,这些资源在高校的富集程度和活跃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社会组织。许多高校开设有“中国文化史”“中西文化比较”等通识类课程,一些高校还开设有“中外文学史”“中外电影史”“中外服装史”等专业性课程,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介绍国外优秀文化;一些学校甚至拥有专业的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实物不断激发着高校师生的创意灵感。以我国国礼普洱茶的包装设计为例,其图案的最初创意灵感就来自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的多件藏品,后经贺阳教授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进行大量的修改提升而成,而其包装材料则经过了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特殊工艺处理。大量的新科技、新材料等均出自高校实验室,一些新的学说也是由高校工作者提出并推广应用的。高校师生思想自由、思维活跃,高校环境特别有利于新创意的出现,因此,高校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进步奖)全国高校共获得198项,占总数的71.5%。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151项,占总数的54.5%;2009年国家三大奖高校所占比例为64.8%。

高校培养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者

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终端输出物,因其具备较高的科技和文化含量,自然对使用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更高的文化修养、更高的文化产品鉴赏能力和更加多元的文化产品消费,更加容易接受文化创意产品。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电影赏析”“音乐赏析”或者“艺术赏析”这样的素质教育课。一些有条件的高校,还开设了“名著赏析”“传媒素养”等公共选修课程。同时,高校还举办丰富的文化创意大赛、文化创意集市等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意生产和消费观念。因此,高校实际上是在培养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在源源不断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高校引领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趋向

高校主要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师生示范效应和新闻宣传3个方面引领社会的文化消费趋向。一是通过发布流行趋势、消费趋势等研究报告,影响大众的消费。如北京服装学院每年都会发布流行趋势研究报告,促使纺织服装企业在色彩、款式、面料设计上的创新。二是通过毕业生在社区和邻里之间的示范效应,将一定的文化消费品位扩散传播,带动更大的人群消费。三是某些高校本身具备较高的新闻宣传的价值,其精神浓缩了民族精神、民族审美趣味及其未来的发展。因此,在高校叫座的文化产品,往往会通过媒体宣传的放大作用,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公众的消费选择。很多演出团体,如中国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等的新作品首映都会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以期创造较好的新闻效应引领公众消费,就连曾经在全国热映的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也是如此。

高校指导着文化创意企业的实践活动

高校具备众多的科研机构,企业也愿意和高校合作共同成立研究机构或聘任高校学者为专家顾问。各式各样的研究报告、校企合作研究成果、高校专家顾问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被企业采纳并作为企业决策的参考依据,这就使得高校发挥着指导文化创意企业实践活动的作用。北京服装学院就和北京爱慕集团(中国内衣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位)联合成立了“北服·爱慕人体工学研究所”、与广州市例外服饰有限公司(中国现存时间最长、最成功的设计品牌)成立了“北服—例外工作室”、与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了“361°北京服装学院高性能运动服装设计研发中心”等,全程参与服装企业新产品的研制。而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的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等也成为指导文化创意企业新一年度发展的风向标。

高校为政府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献言

高校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影响主要通过为政府官员授课,以横向课题形式参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高校知名学者受聘成为政府顾问或以政协人大代表身份出现提呈议案,在大众传媒和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文章等方式实现。1998年英国首相布莱尔成立“创意产业工作小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并出台《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之举,正是得益于文化产业学者约翰·霍金斯的建议。我国中央政府和很多地方政府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也纷纷委托高校担纲进行撰写或以高校研究成果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在过去几年就承担了10余项市、县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为郑州、杭州等地制定了“十二五”服装产业发展规划,连续多年完成北京市服装产业发展白皮书项目。综合性院校和专业院校发挥各自的影响力,在为政府的文化创意产业建言献策方面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力。

总之,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文化创意资源最为密集的组织之一,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历史使命。它不仅引领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发展,而且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优秀人才;不仅指导文化创意企业的实践活动,而且亲身参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和兴办;不仅为政府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献言,而且引领社会的文化消费方向,并且孜孜不倦地为社会培养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忠实消费者,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数据来自于文化部党组书记、文化部部长蔡武2009年9月1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2](英)约翰·霍金斯著、洪庆福等译:《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3](美)理查德·E.凯夫斯(Richard E.Caves)著、孙绯等译:《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4]图书数据为笔者根据国家图书馆OPAC系统经筛选和多次检索统计所得,论文数据为笔者根据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和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检索统计所得,检索日期为2011年2月18日。

[5]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统计》,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0-01-21,http://www.edu.cn/gdjy_9344/index_1.shtml。

[6]曾繁文:《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人才培养》,北京:第五届“创意中国和谐世界”文化产业国际论坛,2010年10月。

本文系《高校服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课题过程性成果,由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资助,课题编号为SM201010012006,项目代码为KYJH02100217。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 实习编辑:祖 迪]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