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来说,重视少年儿童的阅读是一个国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关心爱护下一代的重要体现。阅读对于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语言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表现出多层次性、从众性以及周期性等特点。为了了解针对少年儿童阅读引导举措的现实效果,就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针对少年儿童的历年推荐书目展开实证分析,发现推荐书目的阅读引导效果不佳。
[关键词] 少年儿童 阅读需求 阅读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2-0070-04
[Abstract]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a state or a nation,from the position of a state and a nation,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hildrens reading is not only a sign of maturity,but also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a nation, which care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Reading is crucial to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childrens reading demand exhibits multiple levels,conformity and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he reading guidance measures,we conduct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commended bibliography,and find that the effect is poor.
[Key words] Children Reading demand Reading guidance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基本方式和手段。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哈佛大学教授乔尔(Chall)曾经将阅读能力的发展分为六个有本质区别的阶段[1]。处于少年儿童期的前四个阶段(15岁以前),是“学会阅读”的阶段,是读者能够将书面的文字、图片等符号或者屏幕上显示的符号转化为有意义的、并且能够流畅地理解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文化、人为的事,少年儿童需要养成积极地独立阅读的习惯和得到科学的指导才能成为更成功的阅读者。
1 阅读对于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
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来说,重视少年儿童的阅读是一个国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关心爱护下一代的重要体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对于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语言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阅读不是机械、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认知加工过程[2]。研究者发现,一个成功的阅读者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认知策略来增进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其阅读能力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获得下一个阶段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6个月到6岁前的阅读阶段,儿童的阅读表现为假阅读,主要是通过图画复述故事,写出自己的名字,以及与纸、笔玩耍等。这一阶段的儿童不能进行成人式的快速浏览阅读活动,而只是对纸笔存在一定的感知,对简单的符号进行辨认,而且这些最初级的阅读能力依赖于成人的指导。
其次,阅读既是少年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其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来交流思想的行为[3]。阅读和语言发展的互惠关系在一个人读写能力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出现。在一项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测查了97名来自中等收入家庭的4—5岁儿童,研究持续了一年。通过多重回归分析发现,单词知识预测了语音敏感性方面的增长,而语音意识的敏感性也预测了单词知识的增长。由此可见,早期阅读促进语音敏感性的发展,同时,语音敏感性也促进早期阅读的发展[4]。所谓“慧于心秀于口,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说明阅读对于少年儿童的语言技能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再次,阅读对于少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至关重要。社会性发展是指少年儿童在与他人互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和观念变化以及这些方面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5]。它主要包括社会性认知(如观点采择能力、道德认知等)、社会性行为(如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等)、社会性情感(如对情绪的认识和调节等)以及自我(如自我概念、成就动机等)方面的发展等。阅读与少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例如,阅读能够对少年儿童的道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阅读过程中,少年儿童可以通过对文本信息的加工,将那些与自身道德发展相关的外在知识和信息进行内化,并在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外显的道德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尤其是阅读那些符合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以及内容积极向上的书籍,能够非常有力地促进少年儿童道德的发展。
处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媒体时代,少年儿童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如何通过优秀的读物来陶冶他们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引导他们走上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考验着家长、教育界、出版界、政府,甚至整个社会的智慧。
2 新媒体环境下少年儿童阅读需求的特点
少年儿童的阅读状况直接影响其精神世界的发育,少儿出版物承载着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这是它始终不变的社会职责和使命[6]。我国有3亿多少年儿童,这一数量庞大而且永不衰竭的读者群体产生着巨大的阅读需求。一般而言,少年儿童的阅读行为具有许多不确定性,他们阅读的范围比较窄,随意性比较强,在对文本的选择上主要受个人兴趣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少年儿童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他们的阅读需求表现出多层次性、从众性以及周期性等特点。
2.1 少年儿童阅读需求的多层次性
首先,低年龄段的儿童由于认知能力较弱,他们喜欢的文本基本都是图文并茂、画面生动、文字简短、色彩对比比较鲜明的。这主要是因为低龄儿童识字少,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文本的形式特征是引起儿童阅读兴趣的主要原因。其次,到了小学阶段,随着知识的丰富和智力的发展,高年龄段的儿童除了继续保持对神话、寓言、童话的兴趣外,还会喜欢阅读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对科幻图书以及描写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短篇小说也开始有了兴趣。及至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自制能力逐渐增强,有了自己的阅读兴趣,能自觉地进行较长时间的阅读,装饰精美、以文字为主附以插图的、故事性强的图书是他们的钟爱[7]。再次,对少年读者来说,由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能有目的地选择阅读文本,他们除了继续保持对科幻、历险故事的兴趣外,对校园、青春小说也很感兴趣。随着对知识接受能力的逐渐增强,他们往往侧重阅读一些以文字为主的、反映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小说和传记文学作品。此外,一些与学校课程内容相关的各门学科知识性读物也是他们喜欢阅读的类型。
2.2 少年儿童阅读需求的从众性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少年儿童中按其常见。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少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加上每天在同龄人中学习和生活,他们的阅读行为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产生从众效应。
心理学研究显示,少年儿童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按其主次排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同时这种总趋势会因被测试的年龄不同和从众情境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特点[8]。少年儿童处于求学期,基本上生活在学校这一群体中。相比较而言,少年儿童群体对个体的从众压力要比其他群体大。这一群体属于同辈群体,在个体的社会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显著特点是共性强。相同的年龄、人生阅历、文化层次、生活和学习模式,使其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彼此的人生发展、人生困惑和人生需求基本一致,心理共容性强,并且具有共同的思维模式,容易产生心理共振。少年儿童长期生活在相似性极强的相对封闭的群体中,在无所不在的群体压力和群体互动情境下,个人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某些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这是少年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从众行为的根本原因。
2.3 少年儿童阅读需求的周期性
少年儿童处于受教育阶段,由于受学校作息时间的限制,他们的阅读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每逢周末、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会比平时有所增加,形成对阅读文本的周期性需求波动,并且十分明显地呈现出高低峰的变化。
针对少年儿童课外阅读活动的跟踪研究显示,每年9月新学年伊始,少年儿童须适应新学年的学习,课外阅读需求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随后,随着学习生活步入正常的轨道,阅读需求又呈现出回升趋势,并在寒假出现一段高峰。新学期又继续呈现类似的阅读需求波动曲线,直至7、8月暑假再次形成阅读高峰。可见,少年儿童的课外阅读十分明显地受到学习作息周期的影响。
对于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存在的周期性特征,一方面,相关的信息生产和服务机构可以充分展开阅读推广活动,以提高阅读引导的效率。另一方面,这种阅读周期性特征也折射了当前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正在被无奈地消解,他们的阅读激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这对少年儿童的精神发育是极其不利的。
3 新闻出版总署面向少年儿童推荐书目的引导效果实证分析
为了更好地推动少年儿童的阅读活动,新闻出版总署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六一”前夕向社会公布100种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优秀图书,此举旨在丰富我国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促进全民阅读氛围的形成。
为了了解针对少年儿童阅读引导举措的现实效果,进一步提高各种阅读引导措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课题组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4—2010年公布的针对少年儿童的历年推荐书目,从上海市少儿图书馆[9]提取截至2011年9月底的外借数据,展开实证分析,发现总署发布的面向少年儿童的推荐书目阅读引导效果不佳,具体分析如下。
3.1 年度推荐书目中的优秀图书在馆率不高,除2005年外,普遍不到50%
我们将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历年推荐书目与上海市少儿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进行比照,发现推荐书目中的优秀图书在馆的比率不高,除了2005年的书目上有52种图书在馆外,其余年份在馆图书种数均不及50%,为44种、47种和49种不等,详见表1。其中,2009年的44种在馆推荐图书中,还包括《少年科学大讲堂》系列的20种图书,严格按照推荐书目来讲,只有35种。
作为上海市少儿图书资源的中心,上海市少儿图书馆直接担负着为全市少年儿童提供优秀读物、促进少儿全面发展的重任。从该馆全方位、多层次的读者服务体系来看,其作为少儿图书馆的功能不容置疑。但是,总署发布的推荐书目在该馆配置率偏低却值得我们深思。
进一步的调研显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该馆的文献采访部不愿意配置这些优秀文献,问题在于,业务人员包括业务主管都不知道这一推荐书目的存在,当然就无从了解相关信息。这说明,推荐书目的发布者和实施信息服务的机构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阅读引导的效果不佳。
3.2 在馆推荐图书普遍活跃度不高,外借率较低,甚至有不少零外借图书
从表2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在馆的总署推荐图书,总体来讲流通的活跃度不够,外借率较低,甚至有不少图书从来没人看过。例如,2010年在馆的44种推荐图书中,竟有7种图书是零外借,这是文献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在这里暂且不去讨论总署经由专家多轮讨论得以形成的推荐书目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低流通率的优秀图书“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一客观现象的存在,再次印证了当前推荐书目的引导效果不佳。
表2 历年在馆推荐图书外借次数表
事实上,上海市少儿图书馆与各区县、乡镇以及街道少儿馆的互动和合作频繁,而且也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少儿阅读活动来传播文化。通过交流,该馆业务主管明确表示,可能的话,希望可以按照总署的推荐书目来组织暑期的相关阅读推广活动,以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
可见,在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的状态下,无法达到比较理想的阅读引导效果。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各相关机构的协同性,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只有在形成合力的前提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历年在馆推荐图书的累计总外借次数增长,但与上海全市的少年儿童总数相比,比例极低
为了更客观地评价本系列推荐书目的影响力,我们对所有在馆推荐图书的流通频率进行累计,经对比后发现,除了在2005年有一个在馆推荐图书总外借人次的高峰,达到7897人次外(该年度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神奇校车》系列外借达5609人次,成了评价因子的主要影响因素),总体来讲,与目前年份愈临近,总外借人次越高,详见表3。考虑到上海市少儿图书馆的文献剔旧更新频率较高,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该系列推荐书目上的优秀图书的传播效果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这一外借总人次数与目前上海全市的少年儿童总数相比,影响甚微。
表3 历年在馆推荐图书外借总次数表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目前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为23019148人,其中0—14岁的人口为1985634人,占8.63%[8]。从这个数据来看,在馆推荐图书的总外借人次数不及少年儿童总数的0.5%。这又一次有力地佐证了当前该系列推荐书目的阅读引导效果不佳的客观事实。
笔者做实证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并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为了推进国民阅读,尤其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少年儿童的阅读现状,为他们创造和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只有所有在为此目标不懈努力的部门、机构和个人都协同起来,形成合力,所有的付出才有可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形成更和谐的全民阅读氛围。
注 释
[1]JS Chall.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M]. New York:McGraw-Hill,1996:231
[2][5]王文静,罗良.阅读与儿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5,76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8
[4]Burgess SR,Lonigan CL. Bidirectional relations of phonological sensitivity and prereading abilities:Evidence from a preschool sampl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1998,Vol,70. No.2:117-141
[6][7]方卿.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8]岑国桢.对8—16岁少年儿童认同从众反应原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4(3):232-239
[9]注:上海市少儿图书馆,建于1941年,前身是上海儿童私立图书馆,1952年由市文化局接管改名为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1980年6月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馆名,1995年被文化部评定为一级图书馆。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坐落在繁华的南京西路,馆舍由一幢欧美式的主楼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副楼构成,面积为4200平方米,有20个服务窗口,实行借阅一体开架服务,有文学室、英语室、导读室、科普室、自修室、期刊室、艺术图书室、多功能演讲厅、数字图书馆、儿童知识乐园和计算机教育中心。该馆现有藏书45万余册,保存有我国早期的少儿连环画、期刊和中外著名作家代表作等,是上海地区少儿图书资源的中心。上海市少儿图书馆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宗旨,以培养“四有”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实行全方位、多层次服务。通过上门送书、集体外借、预约借书、电话续借、开辟馆外20余个图书流通站以及推出11项方便措施等方式为读者服务。1998年8月,该馆计算机网络系统建成后与因特网连通,在上海热线上开设了“少儿信息港”并制作了网络主页,读者可在网上查询该馆的书目,了解图书信息,亦可在网上阅读。上海市少儿图书馆与全市各少年儿童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与合作,担负了对区、县、街道和乡镇少儿图书馆的业务辅导工作和全市少儿读书活动的组织工作。详情可见:少儿信息港——http://www.sst.cn/。
[10]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OL].[2011-12-25].http://www.stats-sh.gov.cn/sjfb/201105/
218819.html
(收稿日期:2011-12-27)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阅读引导与读者服务的协同推进研究”(10CTQ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邓香莲,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