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斯昕 丁日佳 信春华
摘要:随着ISO2600的颁布,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新更全面的界定。本文将全新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最新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融合打下理论基础;同时在借鉴COSO-ERM基础上,为自建的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结构找到有效接口,并融入社会责任,引起全面风险管理各要素的变化,这不仅使企业规避风险、修复风险于无形之中,同时也是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管理、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社会责任;全面风险管理;ISO2600;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72.3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2004年COSO ERM框架的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获得了整合。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经历了古典经济学派对企业社会责任漠不关心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提出后的激烈争论时期。20世纪7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兴起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出现后企业社会责任逐步受到重视时期,20世纪末部分世界著名公司发生舞弊丑闻进而引发企业风险管理热潮的企业社会责任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美国的安然公司(Enron Corp.)和世通公司(WorldCom)发生的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导致的萨班斯法(SOX法)的出台。日本某知名企业对严格控制进口的牛肉产地进行伪装,使用过了保质期的牛奶生产其他乳制品问题的暴露,使得这些国际一流名牌厂家在转瞬间破产。这就要求企业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要对内生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社会和环境风险给予主动的、全面的关注,并对这些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从此,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才真正融入了企业生产运营的核心业务流程,企业社会责任与风险管理开始了融合。
随着2010年11月1日ISO26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的发布,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责任定义是ISO26000标准的最重要语境,ISO26000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与公众对社会责任的直觉理解存在很大差异。首先,社会责任在ISO26000的意境中是一种意愿,强调组织愿意就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其次,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行为的性质,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表明对社会负责的组织行为,即行为不但以遵守法律义务为底线,遵守适用的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而且必须超越法律义务,最大限度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第三,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融合社会责任的运作模式,即通过什么样的运作模式确保组织行为对社会负责,包括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遵守适用法律和国际行为规范及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为目的,以覆盖组织全部决策和活动及全面融入组织为路径,以在自身及影响范围内的活动与关系得到践行为验证[1]。
ISO26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发布,使企业的责任扩大到了更广泛的相关利益方,包括政府、消费者、员工、环境、供应链、竞争对手及股东。根据ISO26000标准的要求,企业需要在企业治理、人权保障、劳工权益、环境保护、消费者保护、公平竞争和社区建设七个方面尽到自身的责任。我国相关部门也承诺将根据ISO26000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标准,这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进入了新的阶段[2]。ISO26000标准的担责原则要求企业管理层在做出任何决策时都需要考虑对相关利益方的影响,在决策后需要为任何会造成相关利益方的利益损害的活动和决策负责。由于ISO26000标准的发布,现有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能包含企业社会责任所需的要素,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将会出现不能满足社会道德期望和国际惯例的风险。新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为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增强竞争力,迫切需要系统全面、具有可操作性的风险管理整体解决方案,以全面加强对企业风险事项的识别和评估,加强企业与相关利益方之间的沟通,更好利用全面风险管理的动态改进能力,与特定企业相关的社会和环境风险必然内生于核心业务运营过程之中,从企业运营开始就立足于战略高度将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环境风险纳入企业管理议程,确保企业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3]。
一、风险管理与社会责任
(一)不承担或不适当承担社会责任可引发企业的各种风险
针对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社会责任应用指引中就梳理出四个方面的重要风险:一是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二是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三鹿奶粉事件是活生生的案例。三是环境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四是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4]。
ISO2600国际标准的颁布可能将整个中国出口产业链置于极为不利的国际竞争地位,这是有它强调在供应链上将组织社会责任无限向上溯及这一规定引起的[5]。目前,我国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我国处于世界产业链和供应链较低端的位置,不但耗费大量资源,而且得到的经济附加值较较少。过分强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的责任,对我国大部分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是不利的。同时,ISO2600的颁布将使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受到冲击。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数量和产量上占绝对优势,是我国科技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的主力军。但它们存在很多固有的困境和缺陷,尤其是我国南方众多中小企业,依赖“粗放”发展模式进行经营,其抗风险能力较低、在社会责任方面意识薄弱、社会责任严重缺失,在人权、劳工实践、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很多问题。ISO2600中某些要求较高的条款对这些企业来讲风险更大,一旦它们无力承担这些条款,或者履行社会责任而没有被充分认可,其可能面临失去信誉或破产的危险。此外,企业不承担或不适当承担社会责任还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风险。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规避风险,赢取利益。企业社会责任之于风险管理就是治理风险于无形,是风险管理的至高境界。研究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知名企业可以发现,它们多以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作为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不懈地承担社会责任为这些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生存环境,使它们能够长期获得政府、公益团体、社会公众特别是消费者的肯定与支持。良好的公众形象,产品的高认知度、高美誉度和高和谐度,必然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
2.减少风险损失,降低成本。风险爆发后,损失不可避免。负责任的企业和不负责任的企业用于风险管理的成本是不同的。负责任的企业因爆发风险的概率极低,必将大大降低企业对于风险管理成本的投放,并能在风险爆发后用最短的时间平复风险而降低损失。只重技巧而不负责任的企业因风险频繁,必然在风险管理上投放更多预防和处理费用,有时还要面对毁灭性打击的最高社会成本。而在风险管理上投入过多资源,必然导致企业管理成本上升,使企业缺乏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修复风险,重树企业形象。能幸运渡过风险的企业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修复风险造成的损害,重树企业形象,这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风险处理中不负责任的企业。如1989年艾克森石油公司原油泄漏事件,其漠视公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股票下跌从世界第一公司滑至第三。为修复风险造成的损害,重树企业形象,该公司实施“员工义务劳动计划”,为社区提供社会性服务;同时,还开展各种各样的援助计划,并将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传播出去,经历长达数十年的努力,企业形象基本得以恢复[6]。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规避风险,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成功修复风险最有竞争力、最简单和最完美的方法。特定企业相关的社会和环境风险必然内生于核心业务运营过程之中,从企业运营开始就立足于战略高度将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环境风险纳入企业管理议程,将企业社会责任与风险管理相融合,使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规避、降低风险或成功修复风险,是基于社会责任的风险管理的功能所在。
二、框架体系
借鉴吸收现有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ISO26000标准的要求,本文拟构建一个融合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两种理念于一身的新体系——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采用COSO框架提出的8要素并进行整合(将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合并成风险评估)形成新框架。本框架体系包括七大子体系,分别为内部环境子体系、信息与沟通子体系、目标设定子体系、风险评估子体系、风险应对子体系、控制活动子体系、监督与评价体子系。本框架图中的箭头连接起了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目标设定位于最顶端,企业在识别和评估这些风险并采取行动来管理风险之前,首先应确定目标。管理层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分析相应的风险,并且建立一套能将企业目标与企业使命紧密联系并与企业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相一致的制定目标的流程;同时,ERM过程要在目标的指导下进行,ERM目标是风险管理的方向,是前面所有努力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在目标确定后,企业需要对影响战略实施或目标实现的事项进行识别,一旦风险得到识就要对其进行评估。在评估了相关风险后,企业管理者就要确定如何应对。控制活动是帮助确保企业管理者的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应对得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它贯穿于整个组织,遍及各个层级和各个职能机构。目标设定、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之间是环环相扣,信息和沟通及监督与评价贯穿风险管理整个过程的全部要素。内部环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构成一个组织的氛围,它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建立和实施有着重大影响,其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实施的效果;内部环境位于框架的最底部,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
将企业社会责任引入风险管理的本框架,又会引起风险管理各要素如何变化呢?换言之,风险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如何融合,才能使企业在规避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呢。企业的社会责任贯穿于整个企业活动,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涉及企业决策和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实际和潜在的影响,企业现行的、日常的经营运作活动的各种行为,就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应予首要关注的对象。(1)在目标设定体系中,企业社会责任要融入企业的战略,同时设定企业社会责任具体目标。(2)通过社会责任文化建设,在内部环境体系中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价值观;通过组织结构创新,建立起社会责任推进的组织体系,建设有利于社会责任践行的环境氛围。(3)在风险评估体系中,分类解决方案前加入社会责任事项识别及评价,以便使企业更加全面的识别可能风险源。(4)在信息沟通体系中,信息沟通的对象更全面、内容更广泛,涉及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同时沟通的方式更注重双向性。(5)将社会、经济、环境最大化的要求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和控制活动,形成融合社会责任理念的生产经营和控制活动体系。(6)在企业进行的风险管理评审和审核中,将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要求作为重要的评审内容。
(一)建设有利于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诚信与道德观等事项,内控环境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并且为企业风险管理奠定了基调。ISO26000标准强调社会责任首先是一种意愿,强调组织愿意就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为使社会责任全面融入企业,增强企业积极主动意识,必须使社会责任在内部环境要素上打下良好基础,创造和维护一个有利于社会责任履行的环境和氛围,包括融入社会责任理念,加强社会责任文化建设和社会责任履行的组织结构建设。
1.全员参加建设社会责任文化。文化本质上是人们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物,社会责任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是通过精神、制度、行为层面和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们共同构筑成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其中,精神层面包括全员树立履行社会责任意识,行动体现在最高领导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给予承诺和支持,全员采取履行社会责任行动;同时,通过制度建设支持全员履责、提升全员履行社会责任能力。
作为企业活动的一部分,社会责任能否顺利实施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组织现有的价值观和文化对其贯彻社会责任的难度和速度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对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社会责任等活动的有效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体系建设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企业应注重建立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风险管理文化,在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员工风险管理素质的提升同时,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全员参加,包括以下几项活动:
(1)最高领导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给予承诺和支持。履行社会责任是关系到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实现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部门需要协调企业内部所有单位和部门的社会责任活动(和风险管理部门协调那些容易引起企业风险的社会责任事项,可从相关行业的实践案例及交流中获得这些知识),经验表明,只有在最高领导者的承诺和支持下,这一项工作才能顺利展开。最高领导者支持社会责任的方式主要有:直接领导公司的社会责任治理机构、领导制定社会责任战略、批准设立社会责任推进部门、代表企业参加重要社会责任活动等[7]。
(2)全员树立履行社会责任意识。树立和深化履行社会责任理念是全体员工转变思维模式和改变行为方式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全员参与社会责任的前提条件。为此,企业要通过全方位培训和内外部沟通交流来培育、增强和深化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帮助员工树立利益相关方视野、系统思考观、合作共赢发展观、节约环保意识和守法合规意识等。
(3)提升全员履行社会责任能力。具备履责能力是全员将履责意愿转化为履责行为的基本条件,是决定全员履责绩效的关键要素。为此,企业要通过推进全员社会责任培训、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建设、开展重大社会责任活动、研发应用社会责任管理工具、加强社会责任的国内外交流以及建立社会责任知识管理体系来提升全员履行社会责任的素质能力、执行能力、实践能力、要素能力、动态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全员采取履行社会责任行动。社会责任理念切实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局面,是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目标。为此,企业全体员工应将综合价值的要求自觉融入自己的岗位工作实践,切实做到在工作岗位上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弘扬高尚情操,切实履行企业公民责任;注重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交流与合作,切实建立和谐利益相关方理念。
(5)组织支持全员履责。全体员工责任理念的树立与强化、履责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履责行为的触发与促进,都离不开组织的强力支持。为此,企业应为员工培养责任理念、提高履责能力和促进履责行动提供财务支持,为实施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提供人员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全员参与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制度支持[8]。企业要加强责任文化建设,为全员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文化氛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2.建立与风险管理部门相协作的企业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是指为服务和促进企业全方位履行社会责任而建立的组织机构与运行程序。在企业内部全面贯彻实施社会责任仅仅依靠业务部门自身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需要制定有关的保障制度措施,并由专职的人员与部门来协调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这些制度措施、专职人员和部门就构成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推进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是企业推行社会责任管理的组织保障和动力。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构成来看,尽管不同的企业所建立的组织架构和运行程序不尽相同,但“委员会+推进部门”的模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架构。对推进部门要制定明确的职责要求,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监督企业各层面在落实社会责任具体行动和目标方面的进展程度和结果。
在设置组织结构时,要注意处理好与风险管理部门及业务部门的关系,理想的框架下,社会责任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下,而是完全融人到了企业的各项业务中,在业务进行的最前端(产品开发和定价阶段或做投资决策时)就和风险管理及业务部门一起识别社会责任事项及可能引起的相关的风险问题,并拥有共同的目标。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况,现实生活中,即使尽最大努力选择和优化社会责任管理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模式,分别追求业务增长和风险控制及企业价值的部门间的冲突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还应该有一些解决双方-矛盾的办法来帮助部门之间伙伴关系的形成,保证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及业务部门的一致行动,减少部门间的摩擦成本[9]。
(二)目标设定体系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融合
一个公司要达到有效控制就必须建立目标。战略目标设定不仅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之一,也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公司战略目标是高层次的目标,它与公司使命、愿景相协调,并支持后者。战略目标可以具体分解为公司使命与公司价值观、愿景和战略及战略计划和个人目标几个层次,战略目标为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合规目标奠定了基础[10]。企业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企业社会责任的真正履行,在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使命和价值观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观念,企业的战略目标中也要融入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以最大限度贡献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换句话说,要制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环境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这个高层次的目标为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合规目标奠定了基础,那么就了确保在报告、经营、合规目标中对社会责任的层层分解和体现;同时,在企业目标制定中明确并具体阐述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并在实践中建立起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与指导体系。即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包括社会责任战略目标和社会责任具体目标,融合CSR企业目标模型可见图1。由于企业各项控制活动接受企业五个目标的指导,企业的社会责任自然也就贯穿于企业各项活动之中。企业在运作的不同时期,要制定具体的社会责任目标。社会责任目标的设定定是企业贯彻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重要的一步。
(三)风险评估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融合
鉴于企业不承担或不当承担其社会责任同样可以引起诸如战略、运营、市场、财务等各类风险,通过加入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事项的识别及评价,对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事项和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并按照优先级别进行排序,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提供帮助。企业社会责任辨识(以下简称责任辨识)包括识别社会责任与本企业特点之间的关系,识别本企业决策和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及其解决方式,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影响程度和能力,对所识别出的与本企业相关的履行社会责任基本要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评估,确定企业优先关注和应对的基本问题和挑战。责任辩识可由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来完成,就引起企业风险的社会责任事项,同时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合作。责任辨识不仅包括对企业所适用的社会责任要求以及社会和相关方期望的识别。责任辨识还包括识别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企业应尊重并平衡考虑其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四)信息沟通体系的创新及融合
融入社会责任的信息沟通体系与原体系相比信息沟通的对象更全面、内容更广泛。风险管理信息沟通对象虽然包括企业一些利益相关者,但往往没有囊括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信息收集和沟通的对象应该关注风险评估体系中辨识的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信息与沟通的内容方面要注重对于各相关利益方的期望和关切方面的信息的收集、各个相关方之间的沟通。
沟通的方式更注重双向性。新体系与原体系要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沟通,沟通的方法应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可以用于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形式和媒介包括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举行会议或研讨、通过媒体报道、宣传和广告,通过向政府、监管机构和社会提交规定的报告和发布公告等;同时,企业应该尽可能采用易于获取沟通对象反馈信息的沟通方式。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通过对话及时了解利益相关方的评价和期望,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冲突,降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风险,确保企业社会责任的决策和行动与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的期望保持一致;二是通过交流,企业与社会及利益相关方达成更多共识,并共同提升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相关性的认知度,在社会层面上促进全社会共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五)生产经营和控制活动体系
在ISO26000颁布以后,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更新的内涵:社会责任首先是一种意愿,企业愿意就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其次,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行为的性质,行为要遵守适用的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并且必须超越法律义务,最大限度贡献于可持续发展。根据以上要求,企业要主动结合自身特点以实现其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这些目标的要求融入采购、生产和运营等价值链管理和控制活动的全过程,优化生产运营流程和控制活动过程,形成融合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责任理念的生产经营和控制活动体系。
企业要为其所有的决策和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企业将有些与企业特征息息相关的要求融入到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和控制活动之中,例如,“生命周期法”。ISO26000在环境部分对此进行了强调,即企业应减少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改善其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社会经济表现,即从原材料和能源的生成,通过生产和使用,直到生命周期结束的处置和回收[3]。此要求可以贯穿到本框架体系例举的采购与付款、生产管理、销售与收款、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等控制活动。以煤炭行业为例,它是对环境影响很大的行业,在贯彻此项要求时,要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在矿山开采完毕时应当将所在地区恢复原貌,进行环境恢复等。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即在社会责任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层层分解到相关的经营和控制活动。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和社会责任部门合作,识别出企业生产经营和各项控制活动中的社会责任事项,对可能引起风险的事项进行管理和控制,保证社会责任履行和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六)监督与评价体系
在企业进行的风险管理评审和审核中,将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要求作为重要的评审内容。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考核子体系,该体系要求企业必须立足社会责任视野,追求综合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注重多种目标之间的平衡。在企业的关键绩效测量指标和日常运作指标体系中,要包含用于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落实情况的测量指标,如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节能减排、合同履约等[11]。
三、小结
虽然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但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还是个新课题,如何将社会责任理念有机地融入企业战略和日常管理运营过程,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有效的推进模式,是所有企业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本文基于社会责任的风险管理框架的建构,解决了上述难题:通过社会责任文化建设,把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价值观,使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的一种意愿;设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目标,在企业战略目标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组织机构中建立社会责任委员会和部门,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统计和考核体系,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机制[12]。真正保证了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日常管理运营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可使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本文融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最新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其内容更丰富,效能更完善,将治理风险于无形中,使企业规避风险变得更简单、重新修复风险变得更容易。
参考文献:
[1] 李伟阳.社会责任定义:掌握ISO26000标准的核心[J].WTO经济导刊,2010(11):36-37.
[2] 杜剑.谈社会责任理念的发展[J].企业家天地,2011(1):21-22.
[3] 李伟阳.世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五个阶段的演变与启示[J].经济导刊,2010(7):52-53.
[4] 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J].会计研究,2010(5):5-6.
[5] ISO/TMB/WG SR.ISO26000,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Z].ISO, Geneva Of Switzerland,2010.
[6] 任荣明,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8-111.
[7] 唐晓芬,邓绩,金国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评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55-57.
[8] 李伟阳,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19-121.
[9] 张琴,陈柳钦.企业全面风险(ERM)理论梳理和框架构建[J].当代经济管理,2009,31(7):31.
[10]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46-47.
[11]陈佳贵,黄群慧,彭华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41-143.
[12]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EB/OL].[2008-01-04].http://www.sasac.gov.cn.
(责任编辑:陈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