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当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教学改革中要突出重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适宜性,突出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F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20-03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20世紀80年代,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目前,《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大多数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还停留在“老师上课讲,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上。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应对市场需求,更无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就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来看,一般比较抽象,覆盖面广,涉及知识理论性强。诚然,经济学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但是作为一门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不是很容易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与社会观察能力,学生就经济问题而言思考的深度、广度上明显不足,与教师的期望相比较相去甚远,这样,学生普遍反映西方经济学难学就很自然了。从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分析,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体系完整,学派林立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运行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是一门内容新颖、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同时也是一门容量大、难度高、涉及内容生疏、不易理解的课程。西方经济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西方经济学在生产理论、资源配置、失业、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等方面的理论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西方经济学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同时,不同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制度学派等。不同的理论派别丰富和完善了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但同时过多的学术争议与对立会给西方经济学的初学者带来许多困扰与疑惑。
(二)数学语言和抽象分析方法的运用
西方经济学通过运用抽象方法,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一些非主要的因素与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身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有规范的经济分析框架: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进行评估比较。其中最主要的是数学方法深入广泛的采用,使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和方法呈现出明显的数学化倾向。数学的运用成了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时髦,引领着研究工作的方向和主流,数学化也称为现代经济学最为直观的身份特征。
二、《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化
凯恩斯曾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所以,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品质,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教学的主要方式局限在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毫无反应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孤立僵化地掌握经济学的知识点。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三大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谈。
同时,学生缺少与老师互动的平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问题和新想法,却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如果仅仅依靠课间10 分钟来和老师讨论,显然不仅时间仓促,也让老师疲于应对,无法休息。在国内大多数普通高校,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随时打断老师来提问,这种提问方式不仅会让老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会对教学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在课堂之外开辟新的交流平台,学生会因为积累的问题太多而影响学习兴趣,而且那些曾经出现在脑际的新想法也会遗忘。
(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目前高校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版本大都以主流经济学为主,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来源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早期版本,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未能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得到反映,尤其是教材中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即使学生课堂上能够记住一些抽象的理论、模型和专业术语,但由于现实性不够,学生不仅不能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更不能实际运用。
经济学是一门和经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科学,具备运用案例教学的条件。许多教师在课堂也会以各种案例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对经济案例的收集和运用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案例选择的本土化问题。目前许多案例来自国外经济学教材,与当前中国经济现实并不同步,对学生而言缺乏认知感和亲切感。其次,存在教师素质问题。案例的选择与分析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许多教师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发展动态了解不够,在案例选择上会出现针对性不足,课堂分析流于形式,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等问题,从而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渐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确实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气息,尤其是在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了“时尚”,多媒体俨然成为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设备,甚至很多高校在进行教学竞赛的时候“是否应用多媒体”也是评分的一项重要标准。但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反映老师讲课过快,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太多,前一个问题刚想仔细考虑,已经开始讲解下一个问题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只是忙于记笔记,没有时间思考和理解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这样,上课效果必定打折扣,反而影响教学步骤的正常实施。
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抛弃课本和教案。少数教师甚至跳过了备课环节,直接从互联网下载教学课件,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甚至出现讲授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
(四)忽视对学生经济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
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若干经济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灵活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學会观察和了解现实经济问题,确定有效的分析工具,了解如何做出预测和决策。但在目前的经济学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课堂上对于经济学概念和理论讲授过细,忽视逻辑分析和推导,忽视对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往往无法理解经济理论的形成思路,更无法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中存在的经济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空间少,科学研究的训练成分小,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少,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突出重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经济学知识的信息量很大,若把所有的内容一一系统地讲授,将占用大量的学时,也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教材每章的内容不可能全面介绍,许多内容学生必须课下自己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只能集中在难点上。有些内容很重要,但不难理解,老师课上可能不讲,但不等于不要求学生掌握,学生应围绕教材中各章后面的要点提示来学习。老师把内容的侧重点放在关于生产与利润、竞争与贸易、通货膨胀与失业等的介绍上面,内容布局突出专题性。如此组织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经济学丰富而广泛的内容的同时,对当前关键性的经济问题深入把握。
(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首先,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及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时会遇到的困难。有些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解决,也有些问题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学生必须自己摸索。其次,教师要把握住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条主线,通过两条主线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如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总供求的平衡。在讲授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侧重点。如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简化模型化的经济理论的阐述,着重培养其思维方式。
(三)增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适宜性
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的特点,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将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改善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可将传统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融合。例如,在公式推导、曲线的生成等逻辑性较强、内容抽象的情况下,必要的板书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板书过程中学生有思考的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所以,上课时老师要避免总站在多媒体展台前,不操作机器时要走到学生中去,讲课时眼睛注视学生,用心和学生进行交流,授课的语言表达不仅要准确,还要富于感染力。
除了教学手段多样化之外,在教学形式上也需灵活多样。由于经济学有较强的现实性,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见习、实习的机会,多带学生走出去,亲自做调研,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运作与实践。老师可先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确调研内容和目的,然后带学生走出课堂,结合现场进行讲解。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四)突出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经济学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理论抽象,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有很多经典案例,这些经典案例一定要给学生讲解,但仅仅讲授这些经典案例是不够的,还需要把经济学理论与中国本土经济相结合,在教学中多引进一些现实经济中的案例或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经典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独立思维的有效途径,可以设定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主动融入到独立思考、积极探讨的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资源的收集和使用上,可以将经济半小时、第一财经等相关财经类的视频节目,以及现实生活中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与讨论当中。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经济学并不只是枯燥的理论,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总之,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自身的特点和难度,上好该门课程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做支持,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做辅助,深入浅出的案例做讲解。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地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实践和学生实际水平,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用课堂教学将学生引入经济学的世界,用经济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去观察现实情况,这才是经济学课程最终要取得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