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长平 文倩
摘要: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另一个抽象概念域的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隐喻将复杂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人们直观具体的概念,这一转换有利于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以经济语篇中的隐喻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语篇中的隐喻进行检索、辨别、归类、分析,尝试去发现中英经济语篇中隐喻目标域类型及其特点,以及两种语言在隐喻方面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中英在经济语篇中共映射到9个领域,按隐喻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为:人类>旅程>空间>机器>战争>流水>游戏>容器>植物。中英在隐喻分布方面具有很大相似性,但在具体目标域,因为两种文化、历史传统以及语言本身等原因,具有一定差异。
关键词:认知理论;隐喻;跨域映射;目标域
中图分类号: H0-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15-03
引言
人类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认知周围的世界,而语言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应对机制来认识和解读这个世界。在这些众多应对机制中,隐喻就是其中一个强有力的工具(Malotki,1983:13)。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另一个抽象概念域的系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这种跨语境使用现象在语言学上称之为隐喻,如:在“青天大老爷”一语中,“青天”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蓝色的天空”,属于气象范畴的用词。但在本句中意为不贪污、不徇私,一心为民的好官。这种词汇的跨域映射在语言学上即构成隐喻。
以莱考夫(Lakoff,1982)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隐喻将复杂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具体的概念,这一转换有利于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前人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说汗牛充栋,但这些研究大多试图从日常语言中去总结发现中英在隐喻领域的差异。而隐喻的定义表明,隐喻主要用来表达那些抽象复杂概念,所以隐喻应该大量出现在专业领域而非日常语言中。因此,本研究认为,对隐喻的研究应该从专业领域入手,系统考察其映射范围和内在生成机制。同时,通过与其他语言的对比研究,可以探究两种语言在隐喻、文化、认知图式等方面的异同。
经济生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充满了抽象、复杂的概念,这一现实决定了在经济语篇中充满了隐喻,而这一点已经被众多学者的研究所证明(Henderson,1982;McCkloskey,1986;蓝纯,2003)。本研究旨在以认知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中英经济语篇中隐喻的异同,来尝试发现中英经济语篇中隐喻目标域类型及其特点以及两种语言在隐喻方面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对经济语篇中的隐喻进行检索、辨别、归类、分析。本研究拟从中外主流经济类媒体上分别选取中英文文章各25篇,共计50篇文章。为保证所选文章的质量和权威性,所选报纸和杂志的发行量均在其本国列前10名。同时,为了保证本研究的时效性,所选文章均为近10年来所发表的反映经济生活的作品。以上文所提到的跨域映射为标准,对所选文章逐句进行分析,标出所有的隐喻,然后确定其所映射的领域(target domain)。
二、 数据统计
通过大量工作,最终从50篇经济类文章中共获得2 396个隐喻,其中有1 256个英语隐喻和1 140个中文隐喻。因为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所以如果某目标域仅有少数个别例子,则基于此数据得出的结论信度会很低,不具备普遍意义。鉴于此,归类过程中,隐喻个数小于20的种类全部被排除,相应的英语中共排除29个隐喻,实得隐喻1227个;汉语中排除42个,实得1 098个。两种语言中有效隐喻共计2 325个。通过对所得隐喻所映射領域的分析、归类,最终共得9种主要的目标域,按总数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人类>旅程>空间>机器>战争>流水>游戏>容器>植物。中文隐喻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人类>旅程>空间>战争>机器>流水>容器=植物>游戏。而英语隐喻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人类>旅程>机器>空间>流水>战争=游戏>容器>植物。详细数据见表1。
三、 数据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英隐喻在经济语篇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异同。首先,虽然在这主要的9个领域,中英双语都有映射,但分布以及在各自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却有一定不同。以“游戏”为例,在英语中所占比重为4.94%,而在汉语中,这一领域仅占2%。但从总体来看,两种语言在经济语篇中隐喻映射的领域有着很高的相似度,隐喻在各领域中的比重也非常接近。尤其是比重占前两位的“人类”和“旅程”在排序上完全一样,而且在各自的所有隐喻中的占比也很接近。
从所映射的9个领域来看,都是人们日常比较熟悉的事物。究其原因,这与隐喻的本质相关。隐喻的定义表明,隐喻是由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所以,经济语篇中的隐喻是用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抽象、复杂概念的,选择人们所熟悉的领域作为目标域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一)“人类”领域
从表1可知,两种语言中被映射最多的领域都是“人类”,而这一领域恐怕是人类最熟悉的,因为人类自己就无时无刻不在经历这一过程。人的一生有多个不同的阶段,如:出生、成长、成熟以及死亡。而这些完全可以映射为一个公司的创建,发展、壮大以及潜在的没落。这种相似性使得这种映射变成可能,而人类对这一过程的熟悉程度则使这一映射变成现实。
其实,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Progtagoras 就提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往往会将自己作为认识的中心和出发点。将人的一些特性赋予所要认识的物体。而在本研究中,“人类”这一领域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能排在首位,这一结果也验证了Progtagoras的推断。
此外,“人类”作为目标域有一个优势,它可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所描述的内容。如:德隆,这一“金融巨兽”面临着恐怖的断血之虞。
将企业缺钱,面临资金链断裂比做断血,这样的隐喻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资金链断裂对于一个企业的可怕程度。这比教条的描述更能使读者明白当时的紧张情形。
(二) “旅行”领域
“旅行”是离不开人的。本质上来说,这一领域是“人类”领域的延伸。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行者,从生到死,谁也不能例外。这与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何其相似。同时,“出发—路径—目的地”这一“旅行”的过程与企业经营过程中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
1.China is marching towards the market economy.
2.发改委约谈企业不要涨价的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违背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的方式却值得商榷。
3.从去年年底,股市步入熊途以来,至今多数股票价格已被腰斩。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些相似性也许就是“旅行”,是第二多被映射领域的另外一个原因。熊途11济经营中与许多相关性。一个公司的经营目标可以被看作是旅行的目的地,而公司为达到经营目标所采用的经营手段则可被视为路径。同时,企业的经营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一场旅行。采取各种方法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困难,不断实现一个个目标。当然,也会因为采用了错误的办法,走了错误的道路而没有到达目的地。而旅行的方向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空间”成为了第三多被映射的领域。
(三)“空间”领域
人生处在一定的空间,空间概念是人类最早熟知的概念之一。其实,世界上的万物都处在一定的空间中,空间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等大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这也许就是在经济语篇中发现大量空间隐喻的原因。人们用“上下”来表示经济运行的状况、股市指数的运行、财政预算的波动、薪水的变化等,如:
1.Around 1992,China began to experience a new round of economic uprise
2.上一次经济危机
3.上调存准备金率
4.股指在上下10%的水平区间小幅波动
5.在“两会”前后,都是政策的密集发布期
“Around”这一方位词在本句中表示时间,而“uprise”则通过上升这一概念表达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
在空间隐喻中,两种文化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在汉语中,空间隐喻排第三位而在隐喻中则排第四。通过对比两者的区别发现,汉语中有大量表示“笼统范围”概念的词语,如:前后,左右,上下,等。而在英语,类似这样的用法很少。这样的用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任何事情都讲究度,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接受并创造了大量这样完全两个相反的词相连的用法。此外,汉语中使用了大量的方位词来表示时间,而英语中这方面的表述并不多。这也许是因为英语属于内部屈折语言,其可以通过给已有词语加前后缀的方式来表达时间概念。而汉语中并无此功能,所以借助方位词来完成这一现实需要。
(四)其他领域
总体来看,这9种被映射的领域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这一发现支持了Lakoff的隐喻将复杂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具体的概念,这一转换有利于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论断。同时,由于人们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现实环境决定了人们在采用隐喻来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采用许多相似的东西。
当然,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所映射的领域,其间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从两种语言在经济语篇中隐喻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看出,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其中具体的映射领域,其间的差异会更加明显,除上文已经探讨的在空间隐喻的差异之外,在“机器”、“游戏”以及“流水”等领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英语中,有大量关于“机器”的隐喻,而在汉语中,绝对数量上少了很多。这种现象有可能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德轻才有关,同时由于在汉语经历大变化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段时间,中国的科技大幅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国普通老百姓对机器的理解要远远落后于西方人,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语言中这方面的缺失。
四、结语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发现,首先,从统计数据可知,中英在经济语篇中隐喻所映射的领域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而且这种相似性并不是偶然的语言现象而是基于人类现实环境和经历。其次,看似杂乱的隐喻并不是任意、毫无根据的,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绝大多数的隐喻都与人类的经历、认知以及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并且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类”、“旅行”领域绝对不是人类随意的选择,而是有着其现实原因以及内在必然的联系。此外,两种语言间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则是各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最后,影响两种语言在隐喻方面的形成和使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文化、社会价值取向、自然条件以及语言本身都可能引起语言在隐喻方面的差异。
参考文献:
[1]Malotki.Hopi Time [M].Berlin: Mouton 1983.
[2]Lakoff,G.&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3-45.
[3]Lakoff,G.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M].Chicago: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1987:7-15.
[4]Lakoff,G.& 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12-25.
[5]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9-10.
[6]McCloskey,D.N.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 [M].Brighton: Harvester.1986: 6.
[7]Yu,N.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M].Philadelphia: Benjamins.1996: 6-7.
[8]陳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4-5.
[9]蓝纯.从认知的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83-158.
[10]黄华.试比较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1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3.
[12]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