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突破点研究

2012-04-29 02:42任瑞升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环节

任瑞升

摘 要: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价值观念在我国已经有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灵魂所在,也是新时期深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高度地概括提炼出来,宣传和教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重点在体系创新、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提炼、体系与制度建设结合、宣传教育的环节上求突破,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稳定主流价值引领社会思潮,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环节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2-0082-04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Needs to Break through Several Links

REN Rui-sheng

(Shaan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Xian 710065, China)

Abstract: Over half a century, socialist construction has reflected the concept of valu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 which is widely used in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al foundation. Setting up the socialist value system is constructive soul of our country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and is also urgent requirement of push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new era. Since Sixteen sessions of six CCP plenary conference, our Party has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surround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but the system is still not enough perfect currently, socialist core value arent yet highly abstracted, moreover, there are some weak links in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etc. It is crucial to create system, abstract core value, combine syste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break through publicize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inspiration force and aggregation for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ensure socialist ideology, stabilize mainstream value to guide social tendency, which provides mighty spirit and thought assurance to construct our country the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link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国家性质、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思想观念基本形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总体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争夺更加激烈,西化、分化的危险增加”[1]的形势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导致思想出现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样化,传统的主流价值受到消解,容易使人民群众在价值目标的追求上出现混乱,思想出现迷茫,认识上不够统一,由此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削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缺乏动力,甚至迷失发展方向,阻碍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使其引领国家发展方向,凝聚人心,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推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达到预期目标,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关键环节上需要着力突破。

一、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突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以来还不够完备,如果不紧密结合时代实际进行完善创新,就容易使体系僵化、老化,在实践中出现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那样就窒息了它的生命力和指导作用,影响力和号召力会削弱,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会弱化,此外也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人类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我国社会的发展永不止步,从长远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形式和内容上还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扩展和创新,尤其要在创新上求突破。

(一)必须在思想认识上求突破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个动态、长期、系统的战略工程,使其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克服固步自封、一劳永逸、急功近利的思想。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不断进行分化和西化,腐朽的封建思想还没有彻底消除,加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消极腐败、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道德失范等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的满意度和政府公信力的认可,从而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信心和热情。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活动来搞,缺乏系统性、持续性,这都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摒弃主观臆想,理性地承认和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的不足,稳步推进体系建设的创新是确保体系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把体系作为真理不去创新是教条;离开体系的基本内涵搞创新会偏离我国社会发展方向,甚至会阻碍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深刻认识体系创新的重要意义,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和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善于总结、借鉴、吸收国外的文明成果和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及时、准确、全面地根据需要进行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在思想上积极应对,对其基本的精神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不动摇,这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改变的基础。

(二)必须在体系内容上求突破

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面旗帜,要让这面旗不变色、不倒下,就要保证其具有实效性、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引領社会思潮,因此指导思想一定要具有科学性、保持先进性。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需要创新,而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开放的、发展的体系,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学说。列宁说:“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2]用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是极其危险的,王明左倾路线、建国后的“文革”、“人民公社化”等,其危害和教训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不代表我国最终的理想,它是过程不是终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样随着时代发展都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为人民群众尤其是新一代人所接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大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民群众个人的意愿如果反映得不够充分就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因此创新体系要在内容上更多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以增加体系的吸引力。

二、核心价值观的概括突破

从实践中看,党的各级部门和组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是明确的,能够自觉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但由于体系涉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不够高度凝练,影响体系内容在人民群众中的认知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个框架,对其内容和最核心的价值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概括提炼,尤其是核心价值观一定要简明扼要、好懂易记,那样才有利于传播,做到家喻户晓。类似于革命时期的“当家作主”、改革开放时期的“脱贫致富”具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反映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其感召力是巨大的,使全国人民空前团结统一,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一定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缺少高度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不容易深入人心,形成社会主流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指明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使其成为人民群众的基本观念和自觉行动,自觉在生产生活中践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生活幸福、社会稳定以及公平正义等的价值追求,现实中由于多种原因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还没充分调动起来,而概括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唤醒、吸引、凝聚人民群众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任务,也是其生命力所在。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阶段性,与我国在各个时期的人民愿望和需要相一致。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积聚在人民心头的愿望是推翻三座大山,早日翻身解放,通过革命斗争,使人民“当家作主”是当时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经过“文革”、“大跃进”等运动和政治斗争的破坏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停滞,恢复社会秩序、脱贫致富、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是当时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早日“脱贫致富”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从此,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到2011年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转型期,也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期,社会各种矛盾较为突出、复杂多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也比以前更高,并不像革命和改革初期那样简单,单从一个方面无法高度概括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全面准确把握判断。马克思认为人具有自然、社会、精神属性,因此有必要从人的本质属性需要出发,结合我国人民的愿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概括提炼,综合判断,和谐幸福、以人为本、民主文明、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科学发展应为当今中国人民的主要向往和追求。如果说革命时期以“当家作主”为核心价值观辅之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革命斗争”、建设时期以“脱贫致富”为核心价值观辅之以“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都实现了目标。那么在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诉求比以前复杂得多、高得多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解决温饱和当家作主的需要而是有了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民主参与社会管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以及对生活环境的改善、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等多方面的更高的要求。基本可以概括地讲就是需要“和谐幸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居民收入、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以及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前所未有,但为什么这方面的矛盾比以前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比以前有所增加?归根结底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比以前高,另一方面是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以及社会管理水平较低等导致生存压力增大、危机感增强等因素所致,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要将人民对生活的“和谐幸福”诉求充分体现出来。腐败、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的不公平与社会主义本质和人民的传统价值追求相违背,社会主义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对于“等贵贱均贫富”、“不患寡而患不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诉求都反映出公平、正义、平等的价值追求,因此要围绕人民对“和谐幸福”的追求将其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和谐幸福”的价值需要在方法和目标上内含着以人为本、民主文明、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科学发展的价值追求,否则是空洞的抽象的。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改革才能够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三十多年来遇到最大的挑战是“改革突破”,特别是诸如垄断行业、既得利益集团、平衡收入分配等关键领域和环节要通过“改革突破”打破现有格局。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和谐幸福”的追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上体现以人为本、民主文明、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

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制度建设突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起到实效,就一定要融入到社会的各项制度中,指导社会实践,否则是空中楼阁,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要有效指导实践,就必须融入和体现在国家的各项制度当中,否则是两张皮。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我们的经济事业和各项工作都不可能有效地前进。”[3]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融入贯穿到国家各项制度中就缺少约束力和效力。任何制度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一些制度在有些方面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在就业方面,不是根据岗位设招聘条件现象,以致出现了“萝卜招聘”、“内定招聘”,以及户籍、上学、医疗、社会保障等双规制度和有关产业政策造成了一定的社会不公平,这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势必造成两极分化。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相违背,自然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因此一定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各项制度建设有机结合。

(一)完善制度

制度在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利益上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就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由于制度不完善为“潜规则”出现、暗箱操作和违规操作留下了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的威力巨大,通过金钱可以达到一切目的,由此也衍生了“权钱交易”、“权力寻租”,产生了“以物为本”、“以官为本”的价值观,在此价值观念的驱使下一些人是非不分、不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和有关法律制度甚至有意去破坏,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主流价值,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社会的各项制度要让人民群众平等地参与社会管理活动和享受到建设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国家制度建设当中,要体现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协调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一是要改革突破收入分配制度,在制度设计上缩小收入差距,在二次分配中要切实照顾到贫困落后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资源自由配置下缩小差距;二是打破城乡“二元”治理结构的制度瓶颈,不论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还是就业方面为城乡发展提供平等的发展平台,这也是我国需要着力解决的热难点问题;三是打破垄断行业对国家资源的控制,使其推向社会,实现资源共享;四是规范政府行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二)强化制度监督

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执行也不能够起到真正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大的方面确立了方向,但在具体实践中,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涉及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具体制度需要与之相配套,只有这些制度发挥效用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使全国人民自觉去奋斗。现实中我国的各项制度存在不完善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制度执行不好或者不执行给社会和人民群众带来了损失,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阻碍国家发展,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在制度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监督制度不够完善甚至存在空白区,如对于“潜规则”、“一把手”等就缺少相关有效的制度监督。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监督不力,如果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象多了,社会价值追求与社会现实存在脱节现象,甚至背道而驰,那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法很好地建立。建立完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监督制度的根本途径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监督作用,从各项制度的建设尤其是决策、实施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监督途径要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建立阳光政府,完善问责制度,规范政府行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使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信任度。

(三)制度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定要制定新的制度,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是保守疗法,不解决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对于个别制度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及时废除,制定新的制度适应新的需要。制度创新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符合国内国际实际情况。特别对于惩治和预防腐败以及一些行业产业和区域政策、社会分配政策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制度问题需要改革创新。创新制度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为社会的不断发展扫除障碍、保驾护航,如果不主动去创新就会使问题和矛盾积累后果极为严重。因此主动在制度上根据形势需要切实进行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保证国家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宣传教育突破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做出的战略抉择,其重要意义不容置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但在进行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上热下冷的局面,党的各级组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而人民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一些人的认识还比较淡薄,这充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建设。

(一)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如果对体系研究不深入,理论的权威性不够就不能很好地说服群众,让群众信服、践行。近年来,我国较多地注重应用领域的理论研究,基础理论尤其是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相对不足,对未来我国的发展走向缺少系统的研究,不少人对理论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人并未完全脱离过去那种对待理论泛政治化和实用化的态度、观点和方法。”[5]对理论的研究不深刻、认识不到位,从而不能为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时代化、民族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下一步的具体目标方向,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改革创新成效的价值评估等都需要深入研究,这需要有哲学思维,把握总的社会发展规律。如果在理论上停滞不前,没有成熟的体系,那么在指导实践上就会乏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其系统化、全面化、超前化,因此研究要给更大的研究空间,不设禁区,在人员和经费上给予保障,这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而不是解决眼前的困难和问题。

(二)着力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宣传教育路径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随着人民群众个人意志的凸显,自我意识增强,过去那种“仅靠行政命令、单一的组织行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自成体系相对封闭的管理机制,你讲我听、你打我通过、单项输入机制”[6]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要与人民群众需要相互动,体现个人主体意志。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通过平等互动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真正发挥作用的体现是使其在人民群众中入脑入心,化为自觉行动,由此才能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只有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由被动变为主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才能确立。

(三)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增强实效性

信息化时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尤其是宣传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带来巨大挑战,正面的宣传教育往往被网络媒体、手机通讯等负面信息所干扰和破坏。在普通民众还不能辨别个别信息真假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思想混乱,增加了宣传教育的难度。另外,传统的形式已逐渐让人民群众感到厌倦,兴趣不浓,加之一些单位部门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认识肤浅,搞形式主义,使得宣传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宣传教育载体和形式跟不上时代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不能搞好。要充分应用网络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和社会管理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干部选拔任用的考察环节、学校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坚持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坚持不懈,经过长期的熏陶形成一种浓厚的精神文化。

(四)完善监督体系建立长效机制

由于多种因素,出现一些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象在所难免,如果不予以重视和纠正将产生负面影响,削弱社会主义主流思潮和价值观念,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建设单位、社会、家庭、学校全方位监督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民主、舆论、媒体监督,尤其要善于应用网络和新闻宣传媒体监督,将监督结果与个人的升迁、奖惩、得失等利益相挂钩,使违反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监督威力,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强大保证。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72-273.

[2]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8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高清海.哲学的创新[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74.

[6]贾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D].开 封:河南大学,2010.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对构建民主党派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思
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