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晶
[摘要] 在外向型经济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将日益明显。本文首先分析了苏州地区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针对苏州外向型经济体的区域创新系统特征,提出除传统的推动大学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之外,大学科技园在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3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 区域创新系统; 科技园; 跨国公司; 研发机构; 自主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2. 026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02- 0046- 03
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国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目前主要着重于如何制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研究框架。苏州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经济体和外商投资企业集聚地,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同样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短缺等多方面的挑战。本文试图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1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框架
Cooke首次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概念,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经常地、密切地与区域企业的创新投入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和制度的行政性支撑安排[1]。
目前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认为,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基本主体是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和服务机构,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互动,构成系统的组织和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一个社会学习和创新系统,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中,制度和政策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与国家创新系统相比较,区域创新系统在完整性和边界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性增加,区域创新网络会超出地理界限的限制,与其他地区的主体进行深度的网络联合和协作,进行技术转移或知识转移。因此,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框架,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考虑如何与其他区域的创新体系相互对接,形成良性互动的联系。
2苏州市区域创新系统的特点分析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和南京为其中两个重要中心城市,苏锡常地区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链和经济体系。苏州地区与上海、无锡等地联系非常密切,人员、资金和技术流动非常频繁。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苏州市属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自身明显的特征。
2.1跨国公司是苏州市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主体
经过多年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目前苏州主要工业企业由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经济体组成。2010年苏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总值为24 598.89亿元,其中外资工业产值16 280亿元,占66.2%,民营经济体工业产值7 709.05亿元,占31.3%(苏州市统计局,2011)。
在电子、通讯、化工、医药等产业领域,跨国公司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苏州进行投资和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很多外商投资企业在苏州的生产工厂设立了研发机构,开展应用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截至2010年底,苏州外商投资企业设立了266家研发机构,占苏州全部产业领域内外资研究机构总数量的66.8%,其中江苏省级研发机构141家。
跨国公司在苏州的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电子通讯、机电、材料、化工和生物医药领域,其中电子通讯、机电和材料3个产业的研发机构,占据全部研发机构的75.5%。
目前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的研发机构,独立性的研发机构数量较少,只占全部研发机构的10.5%。绝大多数研发机构,还依托于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的生产型企业,开展应用和产品改良方面的研究,涉及基础研究领域的机构数量较少(见表1)。
2.2开放性的创新系统
苏州区域创新系统的另外一个主要特点,是创新系统的开放性。除了跨国公司在苏州进行投资、生产,并设立研发机构之外,苏州也吸引了大量其他区域的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在苏州设立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通过在苏州地区的科研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来自国内机构的科研院所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电气材料与绝缘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等。
2.3积极的政府政策支持
2003年,苏州政府为鼓励和吸引国(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在苏州设立研发机构,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制定了鼓励和吸引国(境)内外研发机构的相关政策,主要政策内容包括税收减免;提供一定额度的科技经费支持;鼓励研发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发活动,投标、竞标国家资助的高新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加强公共创新技术平台建设是另外一项主要的创新政策。在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建设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创新技术平台。目前已经建立了13家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24家省级科技服务平台,90家市级科技服务平台。
此外,苏州政府围绕着培育引进领军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工程、加大科技奖励力度、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方面,也先后出台了多项指导政策和措施。
在积极的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下,苏州地区除政府体系的大学及科研院所之外的研发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外资研发机构,由2007年底的126家,发展到2010年底的266家。
3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基础情况
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苏州市首个经教育部、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主要依托苏州大学的科技力量,重点发展光学工程、新型纺织(丝绸)、通讯线缆、装备制造、环保及医疗保健品、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等产业,并按照“一园多区”的模式进行建设,创业园建在沧浪区,产业园建在吴江市,创意园建在园区。
苏大科技园自成立以来,现已引进企业100多家,其中在孵科技型企业73家,与学校有科技、成果、人才等产学研紧密合作的企业有34家,苏州大学教师、学生创办、领办的企业19家。园区企业累计承担国家“863”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0多项,获得各类扶持资金6 300多万元;园区企业吸纳各类就业1 100多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87%。
到目前为止,苏州大学科技园累计转化116项科研成果,其中与苏州大学关联的在孵企业成果转化有34项;已受理专利数100多件,已获授权专利数20多件。2010年,科技园内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
自1951年斯坦福大学创办世界上的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Standford Research Park)以来,大学科技园支撑了美国硅谷、美国128公路区域、中国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中国中关村等区域的科技产业和创新的发展。从苏州市整体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角度看,目前苏州大学科技园所占的比重还较小。
4大学科技园推动外向型经济体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方向分析
大学科技园是区域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项研究表明了大学科技园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大学和企业合作等领域的重要作用[2]。但是针对外向型经济体中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方向,目前研究成果还较少。基于苏州市经济和创新系统的特点,结合苏州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情况,本文认为外向型经济体的大学科技园发展,需要注重以下发展方向。
4.1以人才培养为纽带,提升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主要是从公司本身的战略和在中国市场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同时,人才和先进科学知识的供应也有一定的影响,而设立独立研发机构则是其研发投资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同时满足需求强劲和供给有效这两个主要条件,二者不可或缺[3]。
跨国公司对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1)增强本国创新系统的吸收能力;(2)鼓励在外国R&D机构与东道国创新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主要的联系方式可以包括:合作R&D项目、转包合同、建立技术联盟等[4]。
目前跨国公司在苏州地区设立的研发机构,主要以与生产企业结合紧密的非独立研发机构为主,从事产品的本地化、工艺的改进及设计、总部委派的应用型研发等工作。与独立性研发机构相比,此类研发机构在技术开发过程中,与本公司体系之外的技术机构之间联系比较松散,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
苏州大学科技园在提升跨国公司在苏州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效应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全球最主要的研发机构集聚区,基本以大学为主要依托单位。科技园可以充分利用苏州大学在多个学科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与跨国公司建立共享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针对新材料、化工、医药等产业,有针对性地培养跨国公司所需要的人才。另外,还可以与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包括合作R&D项目、转包合同、建立技术联盟等。
4.2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建立更加开放的内资研究机构网络
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的研究开发占据重要地位,企业是科技创新和发明最终的实现主体。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苏州处在全国的领先位置。但是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相比,民营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比较薄弱,在获取国家经费、培养和引进人才等方面,基本处于不利地位。
依托苏州大学,科技园内已经建立了多方面的技术服务平台,包括新能源技术服务平台,依托苏州大学国家电池检测中心、国家化学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化学电源研究所、节能研究所等单位;生物医药服务平台,为园内生物医药企业搭建了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批量生产厂房“一条龙”的支撑服务体系,为生物医药企业的成长缩短了孵化期,减少了资金投入,降低了企业风险;纺织行业服务平台,利用苏州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实现了栽桑养蚕—制丝—织造—印染—服装的“一条龙”服务;新材料技术服务平台,为园内企业提供在功能纳米材料与器件、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分子模拟与药物设计等方向的技术支持。此外还有光学工程、微纳光学制造服务平台,以及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等。
目前上述技术服务平台,已经为园区内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开发支持服务,政府的政策也对技术服务平台的开放性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但是传统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经费来源、成果考评体系、人员结构等,与企业有较大的差异,技术服务平台中的研究人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积极性不高,需要在科技园的发展中,建立更有效的技术服务和激励体系,鼓励通过科技园的平台,实现大学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人员交叉流动。
4.3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国内外创新型科技企业
苏州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建立了完善的市政和技术基础设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投资和创业的环境。目前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高科技人才来苏州创业和发展。
大学科技园是比较合适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平台,与其他类型的创业园和孵化器相比,大学科技园不仅能提供同样的优惠政策、硬件条件和支持服务,而且能利用大学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利用区位上的优势,帮助新创企业成长和发展。
吸引创新型企业在科技园内创立和成长,需要建立开放型的园区运作机制。开放型的园区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涵义:首先,要实现园区主体的多元化。目前国内大学科技园的投资主体基本上都是高校,或者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创办,第三方直接投资少之又少,这样就难以吸纳园区发展所需要的足够资金,影响了园区孵化能力的提高。第三方投资不仅能带来资金,更能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敏锐的市场意识,这正是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其次,要加强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让科技园不仅对大学开放,还要对社会开放。形成园内企业的非正式交流与合作网络。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理顺政府、依托单位、管理机构、入园企业以及各类服务机构的职责及其相互关系,其目的就在于构建园区的交流和合作网络,为园区企业的持续创新并逐渐形成有国际竞争力和广泛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5小结
外向型经济体由依赖国外的投资、技术,转向自主创新,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必然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体,如苏州、厦门等地区,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其教育和科研资源并不丰富,这是增强区域内自主创新能力所面临的问题。从苏州区域创新系统情况来看,外向型经济体优化区域创新环境,需要利用并强化区域内大学的能力,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建立大学科技园与跨国公司、与区域外的研究机构及其他企业的紧密联系。发挥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建立区域内研发网络,以及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区域外创新力量等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 Cooke 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General Findings and Some New Evidence form Biotechnology Clusters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1):133-145.
[2] 张帏,成九雁,高建,石书德.我国大学科技园最新发展动态、评价及建议——以中关村地区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1).
[3] 薛澜,沈群红,王书贵.全球化战略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布局——基于跨国公司在华独立研发机构行业布局差异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2(3):33-42.
[4] 梁正,薛澜,朱琴,朱雪祎. 研发全球化与本土知识交流:对北京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经验分析[J]. 世界经济,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