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国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提升全体国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重要依据和目标。组织动员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力、为民的执政党和政府,繁荣、爱国的各类社会组织,自强、互助的人民群众是构成一个国家和社会强大组织动员能力的基础,同时需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体系建设为后盾、文化建设为核心。
【关键词】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制度建设体系建设文化建设
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民众向心力消失殆尽、社会成一盘散沙,国家也就失去了稳定的基础,更遑论强大了。这个结论,从较早的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和眼前的中东动荡、北非乱局都能得出。那么,如何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呢?
概念解析
组织。根本而言,组织是一切事物不能回避的话题,事物由要素构成,要素间有着联系,联系的方式可称之为组织,联系而成的系统或集体也可称为组织。组织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形态,小若家庭、中如单位、大至国家,都属于组织范畴。
良好的组织能够充分调动内部个体力量,并使组织作为整体发挥出更大能量。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成就,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从90年前只有50多位党员,发展到今天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及其实践。
动员。简单来说,动员指发动人们参加某项活动。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动员是不可或缺的。人们总要在一定原则框架和具体规定下活动,对特定活动的鼓励、允许或禁止,既需要制度性规定,也需要临时性动员,严格说这二者不可分割。动员通常发生在组织内部,这是站在组织自身立场上的称谓,组织外部的类似行为或被称作策动、煽动。
动员与组织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动员属于组织的基本效用,不论是组织系统,还是组织行为,为了通过组织行动实现组织目标,都需要有效动员;组织是动员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认同和组织纪律,要想实现有效动员,是非常困难的。良好的动员有助于组织目标的更快更好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能够以平均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显然离不开党和国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总动员。
社会组织动员及其能力。社会由人们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只有具体的社会,没有抽象的社会,具体的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从这一定性本身,即能看出组织动员于社会之基础性价值——没有组织,何来联系,如何规范;没有动员,何来共同,如何活动。
既然组织动员是社会的基本功效,则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重要性凸显。社会组织动员能力是衡量和决定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主要指标,进而也是社会实现其目标和价值的重要条件与保障。当今时代,正值党和政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任务艰巨,更加离不开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建设。
社会组织动员能力构成
强力、为民的执政党和政府。执政党和政府作为最重要的组织形态,负有社会组织动员总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任务繁重的国内形势,尤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操盘把舵”。
社会组织动员能力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只有得到贯彻落实才能发挥作用,这也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检验。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建立科学的社会组织动员制度和体系并使之良性运转,才能充分发挥职能做好日常工作,有效处理难题应对紧急任务。
繁荣、爱国的各类社会组织。各类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中的大小主体,负有不同分量和维度的社会组织动员职责。除党政机构外,可以将正式的社会组织分为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国家的运转、社会的福祉,除依靠党和政府把握方向、谋求福利、维护秩序外,大量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要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完成。因此,繁荣壮大社会组织对于提升社会整体组织动员能力具有关键意义,而各类社会组织价值与国家理念保持一致则是其发挥正向组织动员效用的必要条件。
组织动员能力是社会组织向心力的“晴雨表”。如何评价各类社会组织所具备的组织动员能力呢?可以通过检视组织利益与社会利益、组织目标与社会目标间的统一程度及其实践效果来判断,如果实现组织利益、完成组织目标有助于社会整体利益和目标,则组织具备正向组织动员能力,并且组织所实现的社会效益能量越大、水平越高,其所具备的组织动员能力或向心力就越强。
自强、互助的人民群众。每位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均是社会组织动员的对象,负有社会组织动员责任。无论是在党和政府指引下,还是在社会组织的带动下,人民群众作为发展主动力和历史创造者,决定着一个社会整体的组织动员能力。人民群众普遍具有自强不息、互帮互助的品格,是社会形成强大组织动员力的人文前提。
社会组织动员能力是全体社会成员凝聚力的体现。社会成员凝聚力会在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上表现出来,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是社会成员凝聚力必不可少的形成要素。有责任意识才能完成自身使命,有奉献精神才能创造社会价值,二者也与自强、互助品格呼应。
社会组织动员能力构建
制度建设是保障。构建社会组织动员能力,首先需要正确的制度建设为支持。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国家和社会制度具有强制力,由社会主体和国家机器确立并执行,组织动员及其能力构建需要制度的强制力作为保障。
值得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类制度,都应有增强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价值取向。基于社会主义社会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属性,出于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重要性的认知——人民必须组织动员起来才能实现当家作主,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要把组织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生存之本、发展之源。社会主义国家因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而得以建立,也因当家作主的人民群众的高效组织动员而强大,自然,社会主义制度根基及其架构也必定将保障社会组织动员作为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社会主义必须增强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这一定律或逻辑,如果某项制度有把社会和组织成员导向一盘散沙的效果或倾向,那么这项制度一定是有问题的,需要加以整改。评估制度的作用和效果,既要从实践中检验,也要从逻辑上思考,而是否能够增强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就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实践和逻辑标准。
体系建设是基础。社会组织动员能力是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体系建设作为后盾。体系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事物间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了体系可以无限延展,于是人们根据联系的程度、方式而将大系统解构为小系统、把子系统纳入母系统。高水平的社会体系建设可以促进社会整体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社会组织动员能力源于全社会,其体系建设关乎社会方方面面,同样需要提高设计和实践水平。
在社会组织动员这个大体系中,党和政府是主导,社会组织是中坚,人民群众是主体,三者或三个小体系各有其功能定位,也就各有其建设方式,最终目的是实现三方相互密切支持、形成最强合力。关于体系建设方向:党和政府是主导,要强而有力,但不能将其意志强加于社会和群众;社会组织是中坚,要大力扶持发展,但要注意把握规制其服务方向;人民群众是主体,要增强自我组织,内化其责任和团结意识、奉献与爱国精神。
按照社会组织动员体系各子系统的职责分工,如果在发挥各自组织动员能力和作用过程中,党和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三者的地位和作用发生缺位、错位或越位,就容易产生问题,需要予以纠正。比如,党和政府成为主体,一定会挫伤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社会组织成为主导,组织动员的方向性就容易出问题;人民群众成为中坚,恐怕难以避免混乱、涣散现象的发生。
文化建设是核心。构建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还是要把实现凝聚力、向心力的内在文化建设作为关键。文化涵盖范围极广,可包容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之总和,也可指向精神层面即人们的社会习惯。文化的最高境地当属理想。文化建设以理想信念建设为核心,构筑具有高度凝聚力、向心力的社会文化并联动提升组织动员能力也应以理念建设为核心。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把提升全体国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重要依据和目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无不闪耀着责任、团结、奉献、爱国等理念的光辉。要增强团结奋斗的理想信念,要提升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要与涣散国家社会、弱化组织动员、脱离人民群众的错误做斗争。(作者为辽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