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玉
摘要:水是岭南城市广州最为重要的一个环境因子,水岸滋生了丰富独特的公共生活。城市公共活动是居民需求,城市活力、文化和历史的继承和展现,广州水岸公共活动景观的变更则影射影响着城市及人们生活需求的变迁的公共生活。本文通过分析东濠涌的沿岸公共活动变迁及其2010年的改造实例,探讨水岸环境变迁和与沿岸公共生活类型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河涌广州 城市公共生活 景观变更 类型 东濠涌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导言前言
“六脉皆入海,青山半入城”的岭南山水格局是广州城市空间布局的典型写照。水是广州一个最为主要的环境因子,主脉珠江起着重要的水上航运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作用,而支流河涌壕沟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发挥着蓄排给水、水上交通和贸易等重要功能,还的同时,更因紧密渗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塑造了有浓厚人情味浓厚的生活岸线,。沿岸的公共生活是广州城市生活的重要分子组成部分,其随着城市变革、河岸景观的变更而跌宕起伏,值得关注。
在水系当中,“涌”最具广州特色,是直接和主要河流相连而水量较小的天然水道,受潮汐的影响,起着调节水位的作用。东濠涌是珠江的一条支流,广州的六大河涌之一,是明、清时代是广州老城东部的护城河,在封建社会末期至民国时期逐渐形成以河道为核心的商业街市架构,支撑了广州的商贸发展。[ ]东濠涌对老市民留下许多温情的记忆,从封建社会到民国时期,再到再从建国初期和如今至今,东濠涌其在城市中的地位和角色一直在变化,也在不断地从而影响着周边的城市公共生活。
一、1 不同时期的东濠涌及两岸的城市公共生活
二、
东濠涌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五个时期:封建社会、民国时期、建国后至2009年,、2009年以后。
(一)1.1封建社会时期——护城河为主
东濠涌的城市功能发展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当时城市城墙完整,主要作为护城河使用,
此外还有和排水使用,和水上交通运输的作用。研
此外负担水上交通运输的作用。研究广州城市地理变迁的冯沛祖介绍,明代以前,东濠涌一带为城市郊野的农耕地,没有街巷和著名建筑。自明初成为护城河后,河涌两岸才逐渐发展起来。到清末民初时,东濠涌南段东岸区域已形成发展为相当密集的民宅的街巷区,东濠口沿江一带修筑了马路,繁荣的“一河两岸”的繁荣护城河文化渐渐发展起来。
(二)1.2民国时期——生活性河流,利用率最高
民国时期,城墙被拆除,城市范围扩大,东濠涌成为城区的一部分,护城河功能消失,逐渐演变为生活性河流,护城河功能消失,但还保持着排水作用功能保留。东濠涌沿岸民居逐渐密集,岸边、桥头及街头巷尾是主要的公共空间。当时东濠涌内穿梭着各种许多或交通或做生意的船只,或用于交通或用于商贸往来,两岸生活繁忙多样,岸上岸下积极互动,如。有这样典型的情景写照:“居民推开窗户看见有小船来,唤一声:“‘艇仔粥!”放下装着钱的吊篮,船家就会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艇仔粥给他拉上去。”。桥头桥尾是早晚的集市场所,居民也在此谈家常常聚集一起聊天、理发、读书报、下棋及带儿童嬉戏,等等,。其中小东门桥一带就很活跃,桥旁边的一条内街叫做“糙米栏”,即堆放大米的仓库,曾是糙米集市。
民国时期的东濠涌沿岸的城市公共生活自发形成,日渐丰富,是当时广州最繁忙、最丰富的生活区域之一,岸线和水面利用达到顶峰状态极致。
(三)1.3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
建国后,东濠涌逐渐进入城市内部,仍作为广州市主要排水渠道。至70年代前,河水
还很清澈。;河岸宽阔
处,小孩子放风筝,;浓荫下,人们纳凉聊天,河边仍遍布广州典型民居——竹筒楼。此时的城市发展速度还是缓慢而有序,但河涌水上运输作用功能开始退化。
(四)1.4改革开放至2009年——逐渐衰落
(五)1979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急速急剧扩张,城市格局短期内发生重大改变。人口剧增加,环境压力增大,交通拥堵严重,传统的水路交通衰落,马路及高架桥应运而生,。六大河涌中的西濠涌、玉带濠、荔枝湾、和六脉渠被改为暗渠埋藏在城市的地下,只有东濠涌尚在地面流淌,但河水恶臭,涌边高楼林立,涌上架起了高架。至2010年改造前,东濠涌几乎被世人遗忘,小东门桥还在小东门桥还在,但历史遗留的青石板路仅存少量,原来熙攘繁忙的生活场景消失,。东濠涌几乎被世人遗忘。
这时期东濠涌繁荣的公共生活逐渐消失,很大程度上是人为造成的:污染、高架、拥挤的空间、乱搭乱建使,公共活动失去依存的环境空间。
(六)1.5 2009年以后——改造复兴
2009年,广州借亚运会之机对城市进行城市形象更新和环境改造,其中滨水环境整治是一个重点,而东濠涌旧城改造项目作为重点案例则是重中之重进行改造。涉及4条行政街17个社区,实际改造用地约23万平方米。改造结合当前的城市建设,将东濠涌定位为旧城中心地区的新景观带,在通过东濠涌两岸新滨水休闲带的带动下,形成越秀区新的城市级商业和文化博览中心。
三、2 广州亚运期间对东濠涌的改造及岸线公共生活类型
四、
建筑设计师张钦楠在《阅读城市》中说:“城市人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态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观念或文明程度。这是我们阅读城市的一把钥匙。”2010年广州为举办亚运会提出了“环境整治,还绿于民”政策,东濠涌迎来复兴时机,。其实东濠涌的改造不仅仅是环境的整治,更关系到广州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复兴。民国时期水面船舶熙攘的情景已不能实现,21世纪的东濠涌地处老城,上有高架桥,两边以高层居住小区为主,还兼有部分遗留的老式住宅和一些商业办公建筑,公共空间和绿地的缺乏是旧城区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图1为东濠涌改造平面规划图。
图1东濠涌改造规划平面图(拍摄于东濠涌博物馆内)
(一)2.1改造要点
本次改造将东濠涌定位为旧城中心地区的新景观带,以治理污染和塑造景观塑造为主,
①采取见缝插针的策略,沿河岸进行线性绿化,增加开敞空间。鉴于东濠涌高架桥目前对广州交通意义重大,景观设计要做出避让。改造要点如下:
插针的策略,沿河岸进行线性绿化增加开敞空间。鉴于东濠涌高架桥目前对广州交通的重大意义,景观设计要做出避让。改造要点如下:
②2.1.1建筑及街巷桥梁改造: 在东濠涌岸边建立一座东濠涌博物馆,供人们了解历史变革过程,拆迁沿岸的杂乱且无价值的建筑,但保留糙米栏、猪栏等街名,作为历史的留痕。除尚存的越秀桥外,原址原貌复建其余四座桥。
程,拆迁沿岸的杂乱无保留价值的建筑,但保留糙米栏、猪栏等街名,作为历史的留痕。除越秀桥尚存外,原址原貌复建其余四桥桥。
③2.1.2水质净化: 改造前东濠涌水质污染严重,呈灰白色,布满恶臭垃圾。改造时排放原有污水,清淤后,重新注入干净水源,并放养鱼苗供亲水观赏。
有污水,清淤后,重新注入干净水源,并放养鱼苗供亲水观赏。
④2.1.3岸线改造: 这是改造的一个亮点。改造前为硬质岸线,缺少亲水平台,且不利于生态族群的建立。改造时采用生态砌块塑造岸线,在砌块培养土中种植喜水喜荫植物,可绿化岸线并具有生态清洁功能,另外还砌筑一些通达水面的台阶,增加岸线的亲水性。
群的建立。改造时采用生态砌块塑造岸线,砌块培养土中种植喜水喜荫植物,可绿化岸线并提供生态清洁功能,另外,砌筑一些通达水面的台阶,提供近距离亲水的路径。
⑤2.1.4绿化景观改造: 历史上,东濠涌沿岸无大面积的绿化,仅有一些大树,无大面积的绿化,改造前两岸居住密度较大,乱搭乱建侵占了很多岸线空间。改造时采取化整为零、见缝插针的形式,在沿岸进行带状的景观绿化,将保留下来的30棵大树有机纳入新的绿地景观中,并设置多处便民小广场。
居住密度较大,乱搭乱建侵蚀了很多岸线空间,营造公共空间十分迫切。改造时采取化整为零、见缝插针的形式,沿岸进行带状的景观绿化,丰富景观的同时便于沿岸的居民就近高效使用,将保留下来的河边的30棵大树有机纳入新的绿地景观中,并设置多处便民小广场。
⑥2.1.5绿道: 广东省提出从2010年起建设 6条区域绿道的计划,其中涉及广州段的有四条。
广州绿道分为郊野型、都市型、生态型三种,都市型绿道是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及道路两侧的大块绿地、水体,用以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生态走廊,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米m。东濠涌景观将绿道植入,为游人提供生态、休闲、低碳的骑车或者步行空间。
⑦2.1.6公共设施及标识系统的建设: 结合绿地驿站建设,增设公共服务设施,如卫生间、
垃圾桶、路灯、指路牌、宠物厕所、绿道标识等,其中宠物厕所和绿道标识是为新时代为服务新的公共活动类型需要而出现的。
(二)2.2 改造后的城市公共活动类型
不同的城市公共活动对时空的需求不同,如水上交通和贸易,必须要有可承载的水面和时代需要。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和河涌水系的退化,;对时空的需求比较弹性的公共活动,如散步、街头纳凉、散落摊贩,伴随着河涌的兴衰,或活跃或低落;绿道的出现带来了踩单车、自行车游活动,城市养、遛宠物等活动的活跃,则是随着环境的变化更新的活动,。这些都反映了河岸环境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时代的进步和新颖的需求。表2列举了东濠涌改造后详细的活动内容。
五、3 东濠涌沿岸公共生活类型变更及要素分析
六、
对东濠涌及岸边公共生活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有三次重要的转变。
第一次是民国初期,拆城墙行动使东濠涌由封建社会的护城河变为城区内的生活性河
流,一系列的交通及贸易休闲活动在两岸自发形成并日渐丰富。此时的广州建设强度小,河涌水面是成为重要的活动承载空间,因而也给使东濠涌逐渐迎来在广州城市发展中最为日渐辉煌繁华的时期提供了契机。
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为干预和市场经济的改革对广州短期内的城市建设产生巨大冲击,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地面交通成为主角,河涌的功能和地位逐渐退却,东濠涌上面架起高架桥,河岸空间被一再挤压,环境污染日渐严重,公共活动赖以支撑的空间逐渐消失。
第三次是广州举办2010年亚运会,东濠涌迎来改造契机。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幅提高,对生活环境保护意识和舒适度觉悟和要求也相应提高,广州滨水环境整治迫在眉睫,东濠涌成为其中作为重点改造工程试点。
水岸环境生活类型变的改变是城市变迁的生动反映。环境支撑活动,东濠涌及岸边城市公共生活的每次转变都和广州的时代发展背景密切相关,东濠涌伴随着城市的发展经历了繁荣——衰落——复兴阶段。通过其不同状态下的河岸公共生活类型,可以看出人对环境能动性的重要意义。新时期,现今情况下东濠涌不可能复原旧时状态,但通过积极的改造,尽管依托不同的空间场景,旧时的活动类型依然可以复兴。,而新事物的介入植入更是也激发了新的活动类型,如绿道让东濠涌沿岸绿地成为广州绵长绿带中的其中一段,。如何让新旧事物相协调,与城市发展共同进步焕发新颜,这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
但无论如何,营造亲水性的水岸环境和激发活动特色,体现城市活力是河涌沿岸环境改造的主要目的。
引用:
[1]黄昕,沈慷。广州东濠涌片区公共空间的衰落与复兴。城市建筑。
参考文献:
1、[1]黄昕,,沈慷.。广州东濠涌片区公共空间的衰落与复兴[J].。城市建筑,,2008(12):: 54.
2、[2]周莉娟.。城区河涌污染的综合整治对策研究———以广州东濠涌治理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6(4)::202.。
[3]代色平,,贺漫媚,,聂磊.。广州城市河涌景观综合评价研究[J].。广东园林,,20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