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彩虹
摘 要:被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一般认为,主语是受事的,句子就叫做被动句。被动句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念被动句,它是一种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另一类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其中,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被”字被动句式、“见”字被动句式、“于”字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
关键词:被动句;类型;句式
所谓的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句式,为了强调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主语置于宾语的位置。
一、古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形式的被动句,另一类则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能通过上下文意去了解主语的被动性质。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被”字被动句、“见”字被动句、“于”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
(一)意念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是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时通过上下文意去了解主语的被动性质。如:
1.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被追上,被赶上)
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被放逐)
有时,也根据意念被动句的规律来断定意念被动句。如: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蔓草而不可除也。
带能愿动词“可”的句子,往往是意念被动句。
1.厉王弑。
2.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3.屈原放逐,乃赋。
谓语动词为及物动词,应带宾语,形式上却无宾语。这样的句子往往是意动被动句。
1.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上下文中同一个词,分别构成主谓和动宾结构,主谓结构的句子往往是意念被动句。
(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
介词“于”引进施事置于动词后的句式。
主语+谓语动词+于+施事
(1)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3)兵败于陈涉。
(4)地度于刘氏。
2.“见”字句
用助动词“见”直接置于动词前的句式。
(1)主语+见+谓语动词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是以见放。
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流二十年。
(2)“见”“于”套合句
主语+见+谓语+于+施事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3)主语+见+谓语动词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我,笑我。
3.“为”字句
(1)主语+为主+谓语动词
将为三军获。
身死于秦,卒为天下孝。
(2)主语+为+谓语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弃无补。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3)主语+为+谓语+于+主动者
晋楚为制于秦=楚为秦制
伍胥父兄为戮于楚=伍胥父兄为楚戮。
(4)主语+为+施事+所+谓语动词
方术不用,为人所疑。
(5)主语+为所+谓语动词
不者,为所绝秦戮。
(6)主语+为+施事+见+谓语动词
为公见信。
4.“被”字句
(1)主语+被+动语
信而见疑,患而被谤,能无怨乎?
(2)主语+被+施事+动语
二、古今被动句的演变史
被动句最终能取代其他三种,成为被动句中最典型的句式,原因有:
A.“见”字句:在先秦散文中用例比较少,而且它有不能引进施事的局限,它不是被动句完善的结构。
B.“于”字句:它有引进施事的作用,本身不具有被动的意义,也不是被动句完美的标志。
C.“为”字句:为用在动词前,它使句子主语明显具有被动的性质,但它本身不具有被动的意义。
D.“被”本身是动词,当用在动词前,使主语明显具有被动的性质,后来它引进施事,使被动句的结构进一步完善。
E.“于”“见”“为”字句都具有书面的色彩,而“被”字句具有口语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