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富裕的道路

2012-04-29 19:23代晓雪
时代金融 2012年20期
关键词:凯恩斯学派边际

代晓雪

当今人们所亲眼目睹的环境恶化,主要是由于两类人,即10亿最富有的人和10亿最贫困的人造成的。

——纳菲斯·萨德克

财富和贫困是每个时代不可避免的话题,它微观上涉及个体分配的公平性,宏观上关系到社会的持续稳定。而历任经济学家们都在寻找一条通往富裕的道路。从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到20世纪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有效需求理论”;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到以乔治·吉尔德为代表的供给学派,每一次经济理论的发展都为实现经济的进步、福利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长期以来,供给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争论不断。然而这两个学派并非完全对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其对立而统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凯恩斯学派经典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和供给学派代表作《财富与贫困》分别从两个方面为我们开辟了通往富裕的道路。

一、《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这是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这是宏观经济学得以发展的主要思想源泉,这是在很长时期里,西方经济社会用以评判“有没有头脑”的衡量标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强烈反响。

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西方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传统古典经济学理论,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然而在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中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在此背景下,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医治资本主义的病症、摆脱经济危机困扰开了一剂良方。其中的理论规律更为各国政府广泛借鉴。

(一)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批驳了以往的“经典学派”根据萨伊定律对于充分就业均衡所作的错误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自愿失业”、“摩擦失业”,而且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传统充分就业的均衡仅适用于特殊情况,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通常存在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有效需求。不同于亚当.斯密认为的市场可以自动调节到充分就业的均衡,从而主张无为的政府;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这个观点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效需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消费物的需求和对投资物的需求。通过对这两方面需求的分析可以为政府调节经济提供指导方向。其中对于消费物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对投资物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这就引出了凯恩斯经典的三大心理定律。

(二)三大心理定律

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灵活偏好规律为政府调控提供了切入点。

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首先提到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收入量和增加的消费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凯恩斯认为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在每一收入的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用来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大。

这意味着在一个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由于收入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收入增加带来的消费量减少。聚集需求量与实际消费量之间出现了裂痕,假如储蓄不及时转化为投资,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减少国民收入水平,造成失业。

在一个富裕的社会里,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刺激消费,消费都不太可能大幅度增加,除了政府主导的投资和消费,确实没有太好的提高总需求的办法。但是中国的消费倾向是可以提高的,根据对影响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的分析发现:如果大幅度降低税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教育花费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准,人民群众会很乐意从银行取出存款去消费。中国自2011年9月开始实施的新个人所得税法就是减少税收支出、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的有益实践。

2.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凯恩斯指出,“我之所谓资本之边际效率,乃等于一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之供给价格”。实际上,这就是资本家预期的利润率,即预期收益和供给价格的比率。而资本的边际效率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生产物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趋势,这必然导致投资的下降。

在发达国家,私人投资已接近饱和,资本的边际效率较低。以逐利为主要目标的资本家的投资积极性不足,考虑到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其继续扩大投资的可能性更低。在此情况下,政府投资成为拉动投资物需求的关键力量。

而在中国的资本生产物尚未处于饱和状态,在某些领域仍具有较高的资本边际效率,通过政策手段仍可以带动私人投资的扩大。目前,中国有部分行业完全处于政府垄断,如银行、电信、交通、媒体等。其进入壁垒的降低有利于私人投资的进入,从而扩大对投资为的需求。

长期以来,政府投资的影响一直是饱受争议的话题。部分学者认为政府主导的投资会“挤出”私人投资,因为政府占用了有限的资源,私人资本就不得不退出或推迟。而凯恩斯则认为在社会比较富裕、总需求不足的时候,私人投资倾向本来就处于十分低落的状态,政府无论怎么加大投资,都不太可能挤出私人投资。因此,在分析政府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时还应结合各国的具体发展情况。

3.灵活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而人们持有货币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易、预防和投机。

按“经典学派”的主张,扩大投资需求唯一的办法便是降低利息率,然而这却遇到了灵活偏好规律的阻碍。如果利息率太低,人们就不会放弃这种灵活偏好,而宁愿把货币放在手头随时支用,从而导致储蓄下降,使投资不足更为严重了。

因而制定合理的利息率,综合考虑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平衡储蓄和投资成为政府调控的关键问题。

根据对三大心理定律的分析,凯恩斯的结论是:增加消费,引起投资,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以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其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成为政府在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考虑权衡的因素。

(三)乘数原理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其经济含义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本身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变动的倍数。而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它的大小取决于消费支出和再支出。

乘数原理为提高有效需求的着力点提供了思路,鉴于投资的乘数效应,政府应该致力于加大私人和政府投资;减少边际储蓄倾向,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中国政府于2008年底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刺激措施正是考虑到了投资的乘数原理。

(四)工资与物价理论

凯恩斯认为,工资的削减虽然会对企业发生有利的影响,但货币工资率的全面削减又会影响总需求,使之按比例下降,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难以售出。所以从长期看,较大的生产量和就业量只有在总需求增加时才能维持,用削减工资的办法换取好处并非良策。

这一思想不仅对资本家长期以来希望通过压低工资从而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的思想进行了纠正,同时为工会争取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努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物价理论方面,凯恩斯通过分析总需求的改变与物价水平的改变之间的复杂关系,得出货币数量的增加不能直接影响物价的结论。同时他指出,增加货币数量,刺激有效需求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也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五)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一直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通过对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其周期的分析,为资本主义从根源上寻求危机起因,找到合理解决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凯恩斯考虑到了信心因素在危机中所起的作用。他指出“典型的恐慌,其起因往往不是利率上涨,而是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这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成因,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导致市场信心的急剧下跌,金融市场一蹶不振。因此,在危机中政府如何掌握舆论,稳定市场信心成为又一关键因素。同时凯恩斯反对用高利息率的办法遏制投资。他认为,正确的医治商业循环的办法不在于取消繁荣,永远处于萧条状态;而在于消灭萧条,永远处于繁荣状态。这也为政府的危机治理手段选择提供了参考。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需求角度为我们开辟了通往富裕的道路,建立了以需求管理的政府干预为中心思想的收入分析宏观经济学。通过有效需求原理、三大心理定律、乘数原理、工资与物价理论、危机理论的分析,其为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理论支持。经过凯恩斯主义者宣传,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

但由于它没有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仍普遍存在,而危机和失业并未消除。终于到7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大量失业并存的“滞胀”。对此,有效需求理论自身似乎已不足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在此背景下,乔治·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为我们从供给角度开辟了通往富裕的道路。

二、《财富与贫困》

作为供应学派的代表作,《财富与贫困》问世后受到了美国各界的高度评价,同时其作为里根政府的政策主张,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的部分思想也为各国政府发展经济提供了参考。

(一)供应学派与资本主义

吉尔德遗憾地写到,近代一个重要的大事是“资本主义未能取得不断相应的胜利”。思想家们对生生不息的资本主义唱起了胜利的挽歌。

资本主义将自由平等的思想与消灭贫困、增值财富结合到了一起,然而高福利、高税收的强调公平分配的经济思想给美国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陷于停顿,储蓄率下降,大部分投资转向可以避税的非生产性活动。而供应学派的使命就在于恢复资本主义创造财富,消灭贫困的功能。

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供给创造需求,“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决定了在供给之前资本家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这正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从安全转为冒险

资本主义获得成功的秘密——把追求安全转化为愿意冒险,把小心谨慎变为创造力,把胆怯变为企业家的雄心壮志。安全体现在储蓄上,愿意冒险体现在企业精神上。

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为社会进步创造了不竭的动力。互联网的流行、掌上电脑的问世、iphone的引领潮流无不是企业家冒险精神的结晶。当今社会,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技术与创新,只有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昂的研发费用和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考验着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市场需求并非一尘不变的,成功的创新往往能在市场上创造出新的需求,为企业家获取丰厚的利润。

把安全转为冒险,把储蓄转为投资,通过供给创造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然而,自新政以来,美国日益成为一个高税收的福利国家。一方面,高昂的税收降低了投资的积极性,减少了市场供给,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高福利的制度消磨了穷人工作的积极性,他们往往以来社会福利度日,缺乏进取的动力。高福利政策是否可行面临着拷问。

(三)税收问题的探讨

在一个福利国家,国家作为风险承保人,企图把个人和企业的所有风险都承担起来。同时,高福利伴随着高税率,政府将企业本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收入收集起来用于保证社会的公平分配。这不仅打击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对贫困者的生产动力及自力更生能力也有消极作用。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主要的福利项目增加到44种,其增长速度是国民生产总值的2.5倍,为工资增长速度的3倍。政府所承担的责任似乎已超越了它的能力,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另一方面,“拉弗曲线”证明了低税率能够刺激企业,使收入从避税场所转移到生产领域,从而扩大生产,为政府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从而改善社会整体的福利状况。相反,高税率由于打击了企业的生存积极性,使纳税的税基减小,税收收入反而会下降,造成经济发展的放缓或停滞。“拉弗曲线”引起了各界的轰动,其为政府制定合理的税收水平,从而在扩大投资的同时增加税收收入提供了理论依据。税收的制定和政府福利政策涉及的范围也成为各国政府必需权衡考虑的重要议题。

《财富与贫困》从供给学派的角度为重塑资本主义市场活力,降低税收,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扩大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挽救资本主义于滞涨的危机中。同时,其提出的支持资本主义社会不断进步的企业家冒险精神也激励了资本家们承担风险,加大科研创新投入,积极创造市场需求。作为供给学派的代表著作,其对我们通往富裕道路的探讨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凯恩斯学派经典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和供给学派代表作《财富与贫困》分别从两个方面为我们开辟了通往富裕的道路。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需求角度为我们开辟了通往富裕的道路,建立了以需求管理为中心思想的收入分析宏观经济学。通过有效需求原理、三大心理定律、乘数原理、工资与物价理论、危机理论的分析,其为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理论支持。

而乔治·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则从供给学派的角度为重塑资本主义市场活力,降低税收,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扩大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其提出的支持资本主义社会不断进步的企业家冒险精神也激励了资本家们承担风险,加大科研创新投入,积极创造市场需求。

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促进了经济的不断进步,带领我们走向一条通往富裕的道路。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法律、政治、教育、环境等的共同发展。正如加尔布雷思在《丰裕社会》一书中指出的“如果空气脏得难以呼吸,水污染得难以饮用,道路混乱,学校差得让学生不愿上学”,那么这样的GDP增长毫无意义。只有广泛借鉴经济学家们的智慧,结合各国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综合发展策略,才能保证我们切实走在一条通往全面富裕的道路上。

猜你喜欢
凯恩斯学派边际
随身新配饰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社会治理的边际成本分析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基于方差分析的回归元边际贡献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