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国外劳动力流动模型相关研究出发,探讨传统理论无法对当前我国的劳动力流动“异象”进行分析,在研究学者的基础上基于有限理性对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修正,并结合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指导方针提出相关建议,为大中小企业、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关键词】有限理性劳动力流动幸福效用最大化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尤其是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我国失业问题严重,研究劳动力流动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我国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内外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发现现有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当前我国存在的一些劳动力流动问题,劳动力流动的理论与现实存在一定的悖理,在本文中作者基于劳动力流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劳动力流动模型,有效解决了现有理论的不足,并结合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指导方针提出相关建议,为大中小企业、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一、劳动力流动异象分析
目前,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都是基于合理的劳动力流动研究。但是,在我国存在着一些与合理流动不相符的非合理流动,他们与理论中所阐述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背离的,我们将其称为“劳动力流动的异象”。“劳动力流动的异象”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在预期不合理的情况下,预期净收益现值小于零即实际是净收益现值大于零。由于预期不合理,造成判断预期净收益现值会小于零,所以劳动力会选择不流动,这种情况在中国农村比比皆是。近年来,政府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但是,部分农民在决定是否向城市迁移时,由于自身教育水平有限加上政府公信力缺失存在对迁移是否有利的判断错误,做出不愿意迁移的决策。这与发展经济学提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会向城市转移是相悖的。
第二,预期不合理的情况下预期净收益现值大于零即实际是净收益现值小于零。由于预期不合理,造成判断净收益现值会大于零,劳动力选择流动,也就是“盲流”。20世纪50年代初期,每年有大量农村人口因贫困流入城市。但是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有部分人选择以流浪乞讨为生。劳动力流动在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下,做出的决策肯定是准确无误的,因此现有理论暗含的含义是实际上不存在“盲目性流动”这一现象。
第三,由于预期不合理造成盲目性流动,在发现自身决策出现失误以后,选择及时纠正失误,也就是迅速返回原工作地,也就是通常说的“在短时间内迅速从一个地方流走又流回”。媒体报道,一年以后,“逃离北上广深”的浪潮还未散去,大学毕业生“重返北上广深”的话题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目前相关学者的理论都隐含着一个条件就是,当劳动者预期经济地位能够改善就会选择流动,并且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这种流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大学毕业生短时间内的“逃离”又“返回”与实际存在矛盾。
我国存在的劳动力流动现象与传统的劳动力流动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相悖理,因此政府制定相应的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缺乏理论依据,同时劳动者也无法清楚地了解如何尽量正确的规避不合理流动,会造成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异象长期存在。因此,如何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制定新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解决当前理论与实际相悖理的现象势在必行。
二、劳动力流动模型的修正
西方经济学假设的理性人,就是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为自己取得最大的利益的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但是在赫伯特·西蒙看来,这种理性的定义是有缺陷的。他指出,人不可能知道全部的备选方案,因而,人是有限理性的。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劳动者在判定净收益现值时存在“预期幻觉”。由于“预期幻觉”的存在,劳动者在决策是否流动时出现差错是难免的。在相关研究学者的基础上,基于有限理性的考虑,我们可以把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关于劳动者是“完全理性”的假设更改为“有限理性”,而模型其他内容保持不变。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的存在,预期分为合理预期和非合理预期。当预期合理时,如果净收益现值大于零,劳动者选择流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此时的劳动力流动为“合理的劳动力流动”。当预期不合理时判断净收益现值小于零,劳动力选择不流动,即 “异象一”。当预期不合理时判断净收益现值大于零,劳动力选择流动,这种流动是“不合理流动”,即 “异象二”,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的“盲流”情况。由于“盲目性流动”劳动者的预期与实际不符,劳动者选择是否回归。对于一部分劳动者来说,再次迁移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过大,选择不回归。对于另一部分劳动者来说,回到原有的地方或岗位工作效用更大,选择回归,他们在短时间内“流走”又“返回”,也就是“异象三”。决定劳动力流动是否合理的关键因素是预期是否合理,而预期是否合理主要与人的有限理性有关。因此,规避劳动力的非合理流动,主要从影响预期合理的因素出发。
三、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合理的劳动力流动不仅可以改善劳动者本人的经济地位,还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笔者认为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时主要从避免不合理劳动力流动和促进合理的劳动力流动两个方面出发,本模型隐含的政策建议为以下几点:第一,建立系统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机制。第二,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建立自由的劳动力市场。
参考文献
[1]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45-149.
[2]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耶鲁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出版,1964:43-52.
[3]Harris J R,Todaro M.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 Sector Analysi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60(01):126-142.
[4]熊军红.劳动力流动模型的演化[J].天中学刊,2008(08):38-41.
[5]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67.
作者简介:王立软(1987-),女,河南济源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唐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