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华
摘要:城市园林景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标志智慧的结晶,是地域文化特色的直接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记录见证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一种可保持城市特色园林景观建设特色的资源要素。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合理有效地提取与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城市地域文化的延续,还可提升城市园林景观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园林景观;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正在破坏和抹失葬送地方的文化遗产,这可能会使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失去了见证和传承失去传承。城市园林景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标志智慧的结晶,是地域文化特色的直接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见证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城市特色园林景观建设的资源要素。也是一种可显现、创造城市园林景观特色的资源要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通过城市景观来表达和记载非物质文化活动形式,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的园林景观,更还可以让人们在欣赏、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感受和铭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提取应用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对兼顾现代城市开发建设与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艺术和文化场所。2005年3月26日,我国作为一种对《公约》的回应和补充,我国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并在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重新做出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
自2001年、2005年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2006年、2008年我国相继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175项(包括147项扩展项目)代表作入选,其中民间文学89项(包括古歌、传说、民间故事等项目),民间音乐156项(包括民歌、山歌、号子、鼓乐、吹乐等项目),民间舞蹈109项(包括秧歌、高跷、芦笙舞、狮舞、龙舞等项目),传统戏剧171项(包括昆曲、梨园戏、川剧、豫剧、京剧等项目),曲艺111项(包括说书、二人转、大鼓、评话等项目),传统杂技、竞技59项(包括杂技、武术、蹴鞠等项目),民间美术112项(包括年画、剪纸、苗绣、雕刻等项目),传统手工技艺210项(包括造纸技艺、营造技艺、制造技艺等项目),传统医药22项(包括针灸、藏医药等项目),民俗136项(包括春节、清明节、火把节、灯会、水书习俗等项目)。
2.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意义
城市园林景观释义:城市园林景观是指在城市中一定的场地和环境条件下,运用园林要素营造的人工、自然景观,它具有改善环境、美化环境、游玩休憩、科普教育等功能。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彰显提升城市园林景观的文化底蕴
景观创作离不开历史和传统,离不开人们对过去的印象,。只有尊重场地地方文化,尊重人们的记忆,创作才有可能被认可[2]。在不同时期、不同需求下,由于人们受诸多因素影响,以致创建了这样或那样的城市景观。诸如例如2007年,足球起源地淄博市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在临淄区人民广场设立了蹴鞠(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竞技项目)铸铜雕塑(图1),寓意为“临淄的蹴鞠,世界的足球”;2011年,贵阳为充分展示“多彩贵州、爽爽贵阳、魅力金阳”的良好城市形象,在金阳观山湖公园的铜鼓广场修建了芦笙舞(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舞蹈项目)等标志性景观(图2)等等。这些遗产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城市也因此有了它相应的也凸显了自身的文化。但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载体,它也有着无数的记忆和空间特色,具有其丰富而又细腻的文化肌理。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直观、形象的表现载体(园林景观元素)科学地表现在城市的园林景观里,就可以使我们的城市不仅显得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而又也显得更具文化底蕴。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维护维持城市园林景观中的文化生态
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人类学之父”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他认为“文化是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的其它能力和形成的习惯”[3]。而生态(Ec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的是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而言之,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可见,文化生态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然的、原生态的、世代相传的文化生活。城市园林景观是一个有生命的景观,它不仅改善着城市的生态环境,还延续着城市的历史文脉,集建筑、植物、山水、艺术等众多文化于一体。由于一些建造者对城市文化的认识不清,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不能很好地协调运用,以致出现了没有地方文化的城市园林景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果能将其合理地运用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可维护保存并且延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
3.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继承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3.1 城市园林景观元素可作为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载体
众所周知,城市园林景观是由将一个个不同的景观元素,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传递着设计者的思想和愿望。城市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建设不仅应担负着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担,而且还应体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在塑造城市的形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构成城市核心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有形的实体,人们往往会通过这些有形元素的表达状况来评价一个城市的形象品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它的界定范围和遗产名录中可看出,大多是民间流传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是一种无形的状态,必须借助有形的载体才能将它们表现出来。于是,运用城市园林景观元素便是相当理想的作有形载体可有效地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载体。如2009年,在第二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展示的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项目)脸谱花架(图3),运用的正是利用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元素将其展示出来的。
3.2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提供场所
近年来,国家在加大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城市的景观建设力度。城市文化景观是反映一个城市历史传统和精神世界的窗口[4],什么样的城市景观能与城市文化两两相印,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一座城市的特征景观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延续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质素和表现形式是能否能得到有效的延续和发展重视和发扬。因此,从文化根源上创建有特色的城市
园林景观成为当今世人的新趋向。,于是,国内这些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可成为人们创建有特色城市的景观素材,设计者们可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将它们应用在城市的特定景观设计中去,让它们时时刻刻述说城市文化之美。人们也不用再跑到边远的山区去感受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可在身边随时见证这些历史的沉淀。可见,大量兴起兴建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场所空间。
4.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是一种环境艺术的展现,它受城市特定的文化背景是其内涵的所决定,从而表现的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世代相传、无形、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5]。而城市园林景观是一种环境艺术的展现,当地的文化背景是其提升内蕴的珍贵源泉并非是一堆僵化过时的摆设品,而是应根植、生存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应合理地提取与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温习地域特有的文化资源,会让以使人们对城市的历史积淀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袁晓宏,程道君,刘桂林.邯郸市绿地景观的文脉解读与传承[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5):197-200.
[3]冯秀珍.中华传统文化纲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4]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