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思考

2012-04-29 16:05郭海平
时代金融 2012年21期
关键词:本币顺差账户

【摘要】目前中国尚未实现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和汇率的自由浮动,而且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处于双顺差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路径,相应的汇率制度改革又该如何进行,以及人民币的输出如何实现等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制度经常账户资本账户

一、引言

2007年,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正式起步,经过四年多时间的稳步发展,2011年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已占到跨境贸易总额的10%以上。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人民币国际化要想取得成功,还需要进行慎重的战略安排和路径选择以及相应的汇率制度改革。

首先,资本账户不可自由兑换是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因素。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被非居民所接受和使用,就需要开放本国资本市场,允许其非居民把持有的本币用于购买国内资产。即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就必然要开放资本账户。然而根据“三元悖论”,一国开放资本账户之后,就必然面临着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与允许汇率浮动之间的选择。

其次,货币的国际化问题实质上就是货币的输出与回流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本币的输出是通过资本账户或者经常账户逆差来实现的。然而,中国的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都处于顺差状态,而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的输出问题也是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主要针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汇率制度安排以及人民币的输出问题。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通常来说,当一国货币被境外居民广泛使用并被作为外汇进行大量储备时,该货币也就是成为国际货币了。那么,人民币为什么要成为国际货币呢?

(一)宏观经济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数亿人口摆脱了贫困,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并初步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但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而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投资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主要发生在当期,后续作用不明显;第二,基础设施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如果继续进行大规模的投资,结果只能是重复建设,造成严重的浪费。

所以,中国经济已经不能再长期靠大规模的投资来拉动。这样,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中投资已经后继无力。因此,促消费、保出口也就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

然而,消费从来就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见图1。消费占GDP的比重的增长率一直在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国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哑铃型”的收入分配结构 等,国民消费水平短时间内还难以大幅度的提升,消费也就难以成为当前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保证出口就成为必须的选择。

图12001-2011年消费占中国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编制而来

然而,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一方面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美等国对中国施加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另一方面人民币不断升值导致中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广东、江浙等地的外向型企业出现了“倒闭潮”,由此带来的失业、经济下滑等问题是当前中国所无法承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应对措施有两种:一是通过央行强行干预来阻止人民币升值;二是推行人民币国际化,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来消除汇率风险。第一种方法并不可取。首先,央行强行干预汇率阻止人民币升值必然导致大量基础货币投放,进一步加剧国内的通胀;其次,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和预期非常强烈,如果强行干预汇率,来自国际舆论的压力也是难以承受的。再者,中国天量外汇储备的出路问题已经是个问题,继续进行大规模的汇率干预是不明智的。所以说,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

那么,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究竟能带来哪些收益?其成本又是怎样的?无论是对于决策部门还是对于理论界来说,这都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收益成本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后,中国大部分的对外贸易可以以人民币进行结算,这就有效地规避汇率波动给中国外向型企业带来的冲击,对于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如果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货币,作为国际货币发行国,中国可以方便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投融资活动。因为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的价格受该货币供求关系的影响程度也就越高,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也就越符合该国的市场需求。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缓解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和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中国外汇储备之所以快速增长,是因为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导致外汇大量流入。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一方面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都可以以人民币进行结算,从而可以减缓外汇储备的增长;另一方面,中国可以以人民币进行国际支付,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就会大幅度下降。另外,外汇流入减少,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也就会相应地下降。

第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后,对人民币及人民币结算的需求就会导致大量的国际结算和投融资通过中国的金融市场进行,这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效率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五,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话语权。一般来说,国际主要货币的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并从中获得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势必会提高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打破发达国家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掌控,进而降低现有国际金融格局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

第六,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带来铸币税收入。一国货币国际化最直接、最明显的收益应该就是国际铸币税收入。

总体来说,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面临国际热钱冲击的可能性增大,不利于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中国之所以没有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遭受太大的冲击,主要是因为资本账户没有开放,国际金融资本无法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投机。而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伴随着资本账户的开放,进而为国际热钱的流入增加途径。

第二,增加国内宏观调控的难度。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后在境外大规模流通,并随时可能会回流国内,而国内人民币的流出也不再受到限制。这样,人民币的需求和供给就不再完全受中国货币当局的控制,进而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也会增大。

第三,可能会面临“特里芬”难题。一方面,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发行国有义务输出足够的本币以维持境外的本币需求,这就容易导致本币贬值;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地位的维持要求该货币币值坚挺。这就导致了国际货币发行国既不能因国内紧缩银根的需要而使得世界范围内本币供给不足,也不能因国内刺激经济的需求而导致世界范围内本币泛滥。

分析上述收益和成本,不难发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是巨大的。比如,汇率风险问题、外汇储备问题、金融改革问题都是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收益无疑是巨大的。而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并不太大,关键还要看我们的战略部署和防范机制是否到位。只要处理得当,国际投机、宏观调控等问题都能得以有效的解决。至于“特里芬”难题,对本国并没有实质性的危害,而且在处理“特里芬”难题方面,美欧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借鉴经验。所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远大于成本。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宏观经济需求的角度还是从收益成本的角度来看,人民币都有必要成为国际货币,而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就必然面临着汇率制度的改革问题,这也是本文接下来所要讨论的问题。

三、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汇率制度安排

近年来,世界经济失衡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美国不断增加的贸易逆差和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由此,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际上争论的焦点。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是造成世界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中国通过低汇率优势来向全世界倾销商品,给许多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人民币应该升值;而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则多半认为,人民币汇率并没有被低估,因为中国的贸易顺差并非是由汇率低估造成的。因此,人民币不应该升值。

支持人民币应该升值的论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经常账户连续多年处于顺差状态,而且数额巨大。根据一般经济理论,经常账户余额主要是由贸易余额带来的,而贸易又受汇率水平的影响。因此,中国巨额的经常顺差表明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二是中国可贸易品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远快于不可贸易品生产部门,因此,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

然而,一些反对人民币升值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指出,这个两个论据都不能成立。一方面,不能仅从经常账户顺差的规模来得出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结论,还得看中国顺差的结构:第一,中国的顺差主要来自于欧美少数发达国家,而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总体上处于平衡状态,甚至存有逆差。这说明中国的贸易顺差并非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导致的,而是由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和储蓄不足造成的 ;第二,中国的出口产品很大一部分是由发达国家在中国设立的跨国企业、中国的代工企业以及加工贸易企业所生产的,这说明中国的贸易顺差是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格局造成的。所以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不能成为人民币升值的理由。2011年中国与主要贸易国或地区之间的收支状况见图2。

图22011年中国与主要贸易国或地区之间的收支状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而得

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得出人民币币值低估的观点也不能成立,因为这一假说赖以成立的传导机制假定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情况。比如,林毅夫(2007)根据卢锋 的研究指出:

“根据卢锋的研究,……,如果以1978年为100,到1990年时这两个部门的相对单位劳动成本上升为117、118左右。这个结果和“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假说”中条件(2)所要求的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导致工资变化的中间传导机制正好相反,生产力增长比较慢的制造业部门的工资增长速度反而快于生产力增长比较快的服务业的工资增长。”

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争论本质上是利益的冲突。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主要是为了打击中国的出口,以减少中国产品对其国内相关产业的冲击;而国内学者之所以认为人民币不应该升值,难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因为人民币升值对于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是极为不利的。

其实,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人民币升值与否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取得成功,人民币升值将不会再对中国经济造成太大的冲击。因此,既然我们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那么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安排就不应该再紧盯着升值与否。

为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应该逐步放大汇率浮动区间,最终实现浮动汇率制。

首先,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并放弃独立货币政策(联系汇率制或美元化)的策略选择,只适用于小型经济体。这样的经济体由于规模小,自身抵御汇率波动的能力相对较弱,将本币锚定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国货币,就相当于是借助被锚定国的力量来稳定了本国经济,而又不会因为汇率的错估而导致大规模的贸易失衡。但是,像中国这样一个规模巨大而又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如果锚定一国货币必然会因为汇率的错估而带来贸易失衡问题,不但使我们面临国际舆论压力,也不利于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

其次,中国的经济形势及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需求也不允许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可能通过输入他国的货币政策来稳定国内经济。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只能是其他货币的一种替代,也就不可能成为一种国际货币。所以,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汇率制度只能朝着浮动汇率制的方向改革。

四、人民币的输出问题

在本币国际化问题上存在一个如何输出本币的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本币的输出主要通过经常账户或者资本账户的逆差来实现,逆差越大,本币的输出量就越大,在“双顺差”的情况下是无法通过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来输出本币的。

这个观点并不正确。本币能否输出,关键在于能不能以本币进行对外支付,而不在于是处于顺差状态还是逆差状态。“双顺差”不一定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相反,如果处理得当,反而可能有助于人民币的输出,因为“双顺差”导致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利于吸引境外居民、企业甚至是官方接受并持有人民币。德国和日本就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经常账户处于顺差的情况下完成本币国际化的。

所以,有必要渐进地扩大人民币的浮动区间,最终实现汇率的市场化,允许人民币自由兑换,在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下吸引非居民接受人民币。当然,其他的配套措施也是必要的。

一方面,在继续大力发展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推动在欧洲和美国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除了允许在这些市场上发行人们币计价证券外,也允许在这些市场上进行人民币兑换。

另一方面,欧债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机遇,对欧洲进行人民币贷款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是有利的。欧洲拿到人民币之后要将其兑换成美元或者欧元来进行债务偿还,而这笔人民债务到期时,欧洲还要用美元或者欧元来兑换人民币以便偿还中国,这不但促进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还避免了汇率风险。

五、结语

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必定是漫长而曲折的,期间不乏面临许多挑战,比如离岸市场上的投机行为、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的金融市场动荡风险等,但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能因此而中断,否则中国经济将难以找到新的增长支点。而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就必须进行汇率制度改革,最终实现浮动汇率制。

另外,中国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处理得当就不会成为人民币输出的制约因素。但是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涉及经济、政治等很多领域,还需持久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J].世界经济,2007(03).

[2]周宇.全球化与中国汇率政策的两难选择,收录于《未来十年的世界:对话·改革·治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王思程.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8(08).

[4]李婧.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人民币国际化[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04).

[5]周正怡.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与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11(02).

[6]陈雨露.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02).

[7]李扬,余维彬.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回归有管理的浮动[J].经济研究,2005(08).

[8]夏斌,陈道富.中国金融战略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宗良,李建军等.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与前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10]徐奇渊,刘力臻.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汇率变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郭海平(1988-),男,汉族,山东潍坊人,上海社科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责任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本币顺差账户
如何切换Windows 10本地账户与微软账户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外汇账户相关业务
父亲的股票账户
进出口银行:将大力推动金砖国家本币使用
形成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货币汇率(年平均价)
China international payment continues“double surp lus” in first quar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