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月红 刘晓华
英语时态是英语语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法学习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英语教师沿用传统时态观,即时态就是表示时间,时态与时间一一对应的观点。于是,当时态与时间不一致时,教师们就把那些不表示时间区别的用法称为特殊用法,或归于语气范畴之下,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在使用英语时态表达相关意义时无所适从,频繁犯错误。为避免这些现象,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相关的研究摸索出了利用认知规律实施英语动词时态教学的新方法,以期对未来的语法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一、理论依据
从古希腊时期到现在,人们对时态的研究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探讨这一语言现象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不过,虽然人们对时态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对其本质的认识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时态的研究并不局限在某一个学术领域,在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界都有诸多相关著述,时态概念在不同的学者看来有着不同的意义。本文主要以时态的认知学意义为理论基础。
(一)认知的定义及认知与时态的关系
“认知”一词源于拉丁语,指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认知语言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方式如何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特别是在同样符合语域规范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词与句子来表达非客观的意义,这就是目前认知语言学关于“认知”的含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对世界认知的结果,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过程,所谓语言知识只不过是关于世界的知识固化于语言符号而已。只有认识了的事物才能用语言表达。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有对应的关系,它是在对客观世界的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想做到语言现象描写的充分性,就必须对话语现象作出解释,必须研究人的认知规律。
时态作为英语动词的一个语法范畴,表示动词所指动作状态与参照时点之间时间关系的动词形式。时态这一概念产生时,人类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而对于时间的概念也较简单,他们使用一种动词形式来表达一种时间观念,但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自己思想表达的复杂性也不断增加,因此,原有的时态表达方式不再能满足这一要求。为了解决这一现象,人们开始通过概念隐喻将客观的时间关系与主观的时间关系联系起来,即将客观动作状态与参照时点之间的真实性关系扩大到想象性关系,从而扩大时态形式的表达意义,由此,现代时态的各种用法就诞生了。因此,时态的选择过程实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其目的是选择恰当的时态形式实现语言形式所呈现的时间关系与语义内容所蕴含的时间关系的一致。
(二)时间认知方式
时间认知的方式是影响人成功理解时间的因素之一。时间认知方式与时间参照点、时间与动作的关系、动作状态有关。
1.时间参照点
参照点的概念实际上与观察时刻的概念是一致的,观察时刻也就是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国内外现有的认知研究表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时间认知方式:一种是观察者的位置固定,观察者在时间之外,将时间视为独立的流动的实体。观察者的观察时刻就是说话者的说话时间,即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第二种是观察者的位置不固定,参照点的选取也不固定,即不以说话时刻为参照点,而是以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其他时间为参照点。时间的参照点是开放的,可以在时间的轴上自由穿梭。
2.时间与动作的关系
在英语时态中,不管时间参照点在时间轴上的什么位置,动作与时间参照点之间都存在一种时间关系。先时是指动作发生在时间参照点之前;同时是指动作恰巧发生在时间参照点上;后时是指动作发生在时间参照点之后。
3.动作状态
动作状态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由动词形式所指示的时态。这一动作以动词4种形式存在:一般状态,持续状态,完成状态,重复状态,且分别由一般体,进行体,完成体和完成进行体表示。在英语中,这些动作状态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指动作真实发生或者说话人认为这一动作是真实的。这样的动作状态叫做客观动作状态;另一种是指说话人的设想或猜测,叫做主观动作状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笔者以自己所教授的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两个班级的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跟踪实验。一班为实验班,应用认知的方式进行教学,二班为控制班,仍采用传统的时态教学模式。
(二)研究工具
200个关于时态的选择题作为检测工具。其中100题作为前测试题,另100题作为后测试题。
(三)实验步骤
1.前测阶段:
学期初,首先让两个班的学生做了前100套选择题,要求在规定的40分钟内完成,检查结果如下:实验班平均分56.4;控制班总平均分56.6。测量结果表明,两个班的学生关于时态学习的基础悬殊不大,对时态知识的掌握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2.后测阶段:
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里,笔者将后100道测试题发给两个班的学生完成。完成结果如下:实验班平均分81;控制班平均分65.5。由实验结果可看出,从认知角度进行教学的实验班分数明显高于传统时态教学的控制班。另外,在实验班里,有大约84%的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快速地找出动作状态和时间参照点之间的时间联系;对于表面上看起来自相矛盾的时态关系,89%左右的同学能较容易地分辨出主观动作状态,和客观动作状态;有91%的同学能很科学有效地区分出动词四种体的形式。
三、结论
时态教学是英语语法教学中的重点,但同时又是一大难点。传统的时态教学法只会使学生生硬地记住一些时态规则,而无法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正确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时态。只有从认知角度来实施英语时态教学,才能最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该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英语时态教学改革研究”(S2010713)课题
【参考文献】
[1]黄泽火.语法隐喻[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
[2]秦裕祥.英语语法专题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谢应光.英语动词时态表示的时间关系新探[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9).
[4]薄冰.高级英语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霍月红,河北科技大学教师;刘晓华,河北科技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