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偏位与突破

2012-04-29 05:15何亚军
考试周刊 2012年20期
关键词:偏位教材老师

何亚军

摘要: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作者就教改中出现的教材资源聚合、多媒体应用及磨课等几种教学偏位进行分析,并就纠正这种偏位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突破,即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教师的教学热情。

关键词: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偏位突破

中学地理课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对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的教学。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教学任务[1]。它是中学爱国主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标志。面对新一轮的高效课堂改革,在高效课堂改革中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拓宽自主开放的空间,增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是搞好教学的关键。然而,在近段时间如火如荼的高效课堂课改教学中,出现了地理课教学的“偏位”,即没有把地理课教学摆到应有的位置,偏离了中学地理课标准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材资源聚合的偏位。

高效课堂倡导“教师在教学中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说明了课程观的变化。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主要的课程资源,这为教师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开辟了新时空。学生既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又是教材开发的主体,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自我理解和课程意义的自我解读,使教材由“文本教材”向“体验教材”转化[2]。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互动交往,促使课程内容不断生成与转化。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理解不能片面,对学习目标只能预设。有些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是平铺直叙,没有高潮,知识点的讲解倒是很详尽,还时不时地让学生翻到某某参考书的某一页,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是反应平平,无精打采的大有人在。在评课时,这些老师很坦率:“我平时就这样上,不热闹,但实用,因为这些题型、这些知识都是要考的,把知识点给他们讲明白不就行了吗?花招没有用,一切还是以考试成绩说了算。”相当一部分地理教师把开发课程资源仅仅理解为教学资料的搜集,练习题目及其类型的多样化,可是这样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能做几道题外,又从中能得到什么呢?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远胜于学生的学。无论是学习内容的确定,还是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以及对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都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教师指定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棋子,对于这盘棋是如何布局的,下棋的过程又蕴涵着哪些思维过程、哪些技能技巧都一窍不通,学生唯一关心的就是如何按照老师的意志按部就班,事实上学生无从感受下棋带来的欢乐,体会不到生命的自然,引不起对地理学科情感上的共鸣。

(二)多媒体教学的偏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也为学校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加之地理课本身具有的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与学生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3],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地图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可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然而,在课改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公开课、课改交流课上,多媒体教学大多成为老师表现的亮点,很多老师认为应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就是最大限度优化了教学。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老师既注意了图片的选用、路径的设置,又在音乐选择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这样似乎教学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然而老师也经常感受到:“自己备课十分认真、准备的资料十分丰富,力图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课堂上大显身手,但没有以前上课时那样放得开。”还有的老师欣喜于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化、便捷性,只注重课前备好的图片视频,大部分时间花在“点击式”呈现上,只沿着课改设计好的思路走,这样的情形,导致了老师牵着学生走,力图让学生跟随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而有些学生早已因跟不上老师而游离于课堂之外。更有甚者,有的讨论式课堂成为基于多媒体的“师生问答”,并且这个“问与答”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完全主导控制着课堂,学生探究思索的过程被挤占了,大部分学生没有质疑,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结构化的课件与以往“灌输式”课堂教学一脉相承,表面上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实际上是一种新时期新技术下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导致了学生资源的闲置,传统意义上的“备学生”也就无从谈起。

(三)把上好课局限于“磨课”的偏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每天的工作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而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领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4]。高效课堂改革深入推进,不仅关注高效率的教学,而且聚焦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改革现行的教学研究体制,把教研的重心回到教学一线,这不仅仅是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实现“经师”向“人师”的转变。下面的一则案例集中体现了教学研究的不足。两年前,刚到我校任教的一位地理老师在讲到“走进大自然”时,让学生说出走进生活的感受,一时间,感情上共鸣,事理上明晰。那时,学生多么羡慕他的活力。可现在最近的一堂公开课,他整节课熟练地操作着电脑,一步步有条不紊地给学生下指令,学生也在紧跟着他的思路走,其中一个活动让学生说出对新生活的看法,一位男生说他讨厌初中生活。学生的意见和表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老师应沿着学生的思路倾听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做好教学工作。谁料这位老师只说了一句:“下课再谈这个问题。”课后这位老师说:“这节课我打磨了好几遍,如果解释这个问题,多花时间,所有的课件和时间是安排好的,课就上不完了。”这种“磨课”后的上课,事实上把教师放在了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绕过了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界面,只是按旧路线磨时间。

针对地理教学中出现的上述现象,我认为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地理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转变观念,求真务实,循序渐进,大胆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突破。

(一)突破教学中只把题目设计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倾向,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仅是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在学校的课程实施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学资源,都应是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的了解,特别要认识到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对教学起着一定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地理课中摆脱考什么教什么的情况,才能使各种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课程的开发技能。

(二)突破多媒体课件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在许多情况下利用实物教学更直观、更形象,但没有必要全都用课件形式呈现,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要优化地理教学,必须改变新条件下的单向灌输。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他们只是被动的受体,这种教法不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

(三)突破“磨课”的教学局限,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

那种看似热闹非凡、标本式完美课,实则把学生创新与探究的思想火花掐灭了。所谓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教学过程还有一种不可预测性,课堂上学生的一个创造性的思考,一个不可预料的错误,都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把学生的观点甚至错误当做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创造性地使教学既不脱离教学主题,又朝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向发展,但在过度的磨课中,教师会渐渐失去创造性和对待课堂突发事件的灵活性。况且各个人的个性是不同的,有的教师活泼开朗,有的则温文尔雅,因此他们的教学可以是热情似火,也可以是行云流水,然而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们舍弃了教学中最亮点的一面,一次次地作秀,他们肩负着所谓教研组、学校甚至某个市区的荣辱,于是他们收敛了张扬的个性,假装沉稳或强迫自己学一些夸张的动作。于是他们就成了道具,传声筒,有了荣誉就有了痛苦,就失去了教学热情,使教学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沼泽。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理论和技术,反复进行教学实践,再加上自我反思与诊断,从而获取合理的教学经验,为教学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修订本).

[2]马明中.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甘肃教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5.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修订本).

[4]杜志兴.让教师在学习中成长.甘肃教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6.

猜你喜欢
偏位教材老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传力杆偏位对机场道面水泥混凝土应力的影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浅析偏位预应力管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浅论高层建筑竖向钢筋偏位的防治对策
浅析PHC管桩斜桩桩顶偏位原因与控制措施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