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贺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应用题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决定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通过解答应用题,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实现应用题的多元性目标,是我们应该探讨的课题。下面我就应用题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
有些数学应用题,从字面上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境、生活化情境,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且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例如选择班上男女人数情况、穿校服统计情况、学生出勤情况、考试成绩统计情况、参加兴趣班人数统计情况、学生的年龄、身高统计情况、家庭住址统计情况、受表扬学生人数统计情况等作为教学题材。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配乐视图等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2条正方形边长时,解题方法自然就产生了。
二、认识结构
随着对数的认识的发展,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利用有关数的认识的题图,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建立初步的表象,再由看图说话过渡到全文字应用题,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建立完整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有人曾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的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的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三、学会审题
不会审题是学生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由于应用题叙述的生活化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差别,加上抽象的特点,学生对理解题意往往产生困难。对此,我认为,首先应该做到:读准题、找准已知和问题。要学生搞清楚题中说的是一件什么事,给了一些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其次,可以借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课件、画示意图等辅助手段,帮助理解题意。使应用题的教学更生动、丰富。使数量关系更形象直观地显现出来,减缓思维坡度,为分析做好铺垫。小学儿童则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而且低年级的儿童的思维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就是高年级的儿童在学习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如果没有直观材料的支持,就会感到很困难。学生通过操作和直观材料的演示,要观察、分析、比较这些对象,再进行抽象和概括,发现事物的规律,这就可以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另外也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往往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找出算法。在应用题编排中,我们要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画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这样,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四、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一般需要遵循巩固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的设计,但不是机械练习或者题海战术,而是进一步地设置情境。设计的习题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乐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应用意识,使学生的情商得以培养。比如在设计练习时,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提高。所以,练习设计要有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练习的设计应分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三个层次。同时习题既要有一定的量,又要避免机械重复和过量的现象。练习形式要多样化。设计练习题时应恰当运用口答、板演、书面练习和动手操作等多种练习相结合的形式,注意“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发挥每种练习的独特作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使练习收到实效的目的。比如:既要设计一些选择、改编、补充条件或问题等基本形式的练习,又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如答案不唯一、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余条件、条件不够,等等。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