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艳
摘要: 加强语感训练,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到重要位置。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小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语义”、轻“语感”的倾向,这是不利于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不利于发挥教材的感染作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所谓语感,简要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加强语感训练,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到重要位置。而种种事实也证明:语感的培养并不能依赖于教师的一味“讲解”,也不能仅靠自己的一味“阅读”,而是要切实采取多种方法的结合与训练。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扫除心理障碍
打开学生敢于表达的大门,这是培养语感的关键。爱迪生说:“恐惧,较之世上任何事物都更能击溃人类。”现在,小学生害怕在公开场合讲话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学生不敢说话、说不好话的主要原因来自心理因素——恐惧感和自卑感。恐惧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即使是著名的演讲家,他们开始时也难免出现紧张情绪。20世纪伟大的政治家和演说家、英国首相丘吉尔,第一次在国会演讲时,由于害怕,思路中断,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失败。恐惧心理的产生,一是由于自卑,二是由于过度自尊。自卑是一种唯恐被轻视和被排斥的心理在起作用,这种心理使人不能轻松自如地说话;自尊一旦过度,就会导致内心虚弱,在众人面前怕说不好而被人讥笑。因此,我们要使学生了解,几乎所有的人,包括老师,都会对当众说话怀有或多或少的恐惧感。名家尚且如此,何况学生呢?承认真实,并进行积极的疏导,加之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话活动,就可以逐渐有效地克服学生心理上的恐惧与自卑,树立自信意识,相信自己有能力把话说好,扫除心理的障碍,调动其敢于说话的积极性。
二、丰富知识储备
卢克莱修说:“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学生怕说话、说不好话、说不清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没有从多方面说明问题的材料和能力,因而使说话单调平板、苍白无力、底气不足。事实证明,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出众的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扎实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内存。
要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一般说来要靠两种途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学习,丰富词汇积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多记、多理解,增强记忆,培养语感。特别是,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增加词汇量,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二是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积累。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一些适宜的实践活动,这样会直接接触很多事物,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能够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材料和说话的机会。有些人谈天说地,滔滔不绝,内容丰富,其主要原因大多是见多识广,知识面宽。
只要我们真正抓住课堂教学和课堂的外延,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就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培养语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良好习惯
语感需要经过学生反复不断地实践感知才能产生和领悟。我们的责任就是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读书、感受、领悟,在此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境。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与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描绘的情景,这样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景,增加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增加学生的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出语感情境,使学生隐性地调动多种感官,下意识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语感训练创造最佳条件。
2.引导想象。想象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表达的内涵,就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化成生动的图像资料或者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想上发散延伸,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培养情感,加深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指什么?通过想象,学生更能够加深理解,升华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精神的伟大。
3.强化朗读。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们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觉的表现。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节奏变化,是朗读训练的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平时要多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学生。语文课上要多听录音朗读,教师范读要标准。充分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开展朗读、讲演、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互相找口误、多练习。课外多听播音员的播音,多模仿、细揣摩。
4.释义悟情。文章是由词句组成的,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比较、揣摩,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程度。一些词语比较生僻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释义。如《五彩地》中有“折射”一词,可以直接打开投影仪,让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大家马上理解这就叫“折射”。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生动,但学生领会有难度,不妨采用删换比较法。如:《我喜欢》中有这样一句:“那细小的禾苗密密地排列在一起,好像一张多绒的毯子,总是激发我想在上面躺一躺的欲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句子改换成“那禾苗在一起好像毯子,让我想在上面躺一躺。”然后让学生对比品读,交流感受,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出作者语言的精妙。
5.句式练习。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能。《海滨小城》一课,重点是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描写海滨部分主要是通过色彩表现景色美的。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接处水平线上,(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海鸥,还有和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填空练习进一步感受多彩的画面,从而感悟到海滨的美丽和色彩,也完成词语的积累。
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策略,培养学生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