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勇 马万金
摘 要:对于工程设计复杂硐室,工程转换环节较多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施工方法和工序衔接问题,解决掘进过程通风安全管理和掘进机电设备挪移安全管理是硐室施工的主要问题。在实际施工中我们通过优化工序、创新施工方法解决了施工中存在的难题,安全、快速、优质的完成了本工程的施工,创建了品牌硐室。
关键词:硐室创新施工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062-01
1工程概况
淮南矿区潘二煤矿应急排水系统潜水泵硐室及新增水仓(含找孔联巷及行人通道),设计总工程量383.016m,其中:1-1断面总长37.744m(其中15°下山24.781m,3‰上坡施工12.963m),巷道规格为净宽×净高=4000×3500mm;2-2断面总长27m,巷道规格为净宽×净高=5500×5300mm,3‰下坡施工;3-3断面总长177.672m,巷道规格为净宽×净高=3600×2900mm,2‰下坡施工,最后与井底外水仓贯通;找孔联巷和行人通道4-4断面总长140.6m(其中8°上山8.6m,3‰上坡施工132m),巷道规格为净宽×净高=3000×2600mm,行人通道与井底外水仓上口联巷贯通。巷道支护形式为锚网喷支护,锚杆采用:潜水泵硐室为Φ20×2600mm全长锚固锚杆,其它采用Φ20×2000mm全长锚固锚杆。
本硐室工程设计复杂,转换环节较多,如何解决施工方法和工序衔接问题,解决掘进过程通风安全管理和掘进机电设备挪移安全管理是本硐室施工的主要问题。
2创新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
2.1 选择合理的施工顺序
(1)采用普通钻爆破法掘进,耙矸机耙矸、绞车提绞、由上向下施工。
(2)由于硐室工程布置在岩性较稳定地段,巷道压力较小,施工过程中采用一掘一锚网喷和两掘两锚一喷的灵活施工方法。 具体施工方案:1-1断面施工完毕后进入2-2断面施工;2-2断面施工结束后施工3-3断面与外水仓贯通;贯通后施工行人通道4-4断面与副井井底水仓上口联巷贯通;最后施工找孔联巷至图纸设计结束。所有断面先行施工锚网喷支护,完工后施工2-2及3-3断面混凝土浇筑。
(3)行人通道施工采用一部0.6m3耙矸机出矸,耙矸机安设在潜水泵硐室内,距拨门处约10米位置。在行人通道拨开后在左帮施工一个信号硐室用于迎头倒矸指挥和到倒矸过程中对风筒的观察和保护。在行人通道施工10m后安装一部0.6m3耙矸机用于行人通道的是个直至与原井底水仓贯通。
(4)行人通道施工完后再刷高潜水泵硐室部分至设计要求,然后开始施工找孔联巷。施工找孔联巷时安设三部0.6m3耙矸机出矸,在施工找孔联巷约10米前采用在潜水泵硐室内的一部耙矸机出矸;施工约10m后在找孔联巷内安设一部0.6m3耙矸机配合在潜水泵硐室内的耙矸机出矸;按N70°方位施工约10m后,再安装一部0.6m3耙矸机配合在联巷内和潜水泵硐室内的两部耙矸机出矸。施工过程中行人上下可设临时钢制梯子,倒矸过程中梯子撤除。
(5)潜水泵硐室与新增水仓四岔门处巷道顶部布置锚索加强巷道支护,布置间排距1500×1500mm,共计四排12根。
2.2 掘进过程通风安全措施
(1)先行拨门施工潜水泵硐室联巷6m前完善局部通风系统,确保工作面供风。在拨门施工应急排水系统行人通道及找孔联巷前新增水仓迎头暂停施工。拨门施工行人通道6m前在原潜水泵硐室内通风风筒处拨三通,一路从右帮向行人通道供风,一路改道左帮向新增水仓工作面供风,向新增水仓迎头供风采取控制风量措施。
(2)待行人通道与原井底水仓贯通后再施工找孔联巷,找孔联巷施工6m前,原从左帮向新增水仓供风的风筒改道在右帮向新增水仓供风,并同时在潜水泵硐室与新增水仓连接处的风筒拨三通,一路向找孔联巷供风,一路向新增水仓供风,向新增水仓供风采取控制风量措施。
2.3 掘进机电设备挪移安全措施
主要是耙矸机挪移至行人通道和找孔联巷的安全措施和创新方法。
(1)行人通道拨门施工10m后,在巷道顶板施工起吊锚杆2组4根,锚杆规格:Φ20×2600mm。通过2部10吨手拉葫芦进行起吊和挪移,挪移至指定位置后固定。
(2)找孔联巷施工10m后,在找孔联巷和行人通道铺设轨道用于把行人通道内的耙矸机挪移至找孔联巷内。由于下部新增水仓已经施工,存在悬空状态。在实际挪移过程中我们采用在下部放双排矸石车并固定,在矸石车上采用道板垒垛至同行人通道同一水平,然后铺设轨道。最后通过下部耙矸机和回头滑牵引耙矸机至找孔联巷指定位置。找孔联巷内的第二部耙矸机安装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
3结语
在实际施工中我们通过优化工序、创新施工方法解决了施工中存在的难题,安全、快速、优质的完成了本工程的施工,还创建了品牌硐室工程,获得了矿方、矿业公司和集团公司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吴再生,刘禄生,等.井巷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2] 徐永圻.采矿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