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读法初探

2012-04-29 00:44陈艳
考试周刊 2012年20期
关键词:指代文言文词语

陈艳

摘要: 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学习感到困难,因为这些作品与现代文差距很大,理解起来很不容易,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要熟读、精读、巧读、悟读,真正领悟古代文章的精华,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学习学习方法读法

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大多会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困难,觉得文言文深奥难懂,那么今天的中学生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它呢?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为了批判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为发展新时代的文化服务,提高阅读现代书报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即是“古为今用”。从小的方面说,是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文言文知识是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中包含着最起码最必要的一些知识,要真正读懂白话文,往往要学一些文言文知识。至于要把现代文写好,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来,更需要具备文言文的修养。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能从中学到智慧,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的热情。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可让学生终生受益。

文言文既然和我们关系密切,到底怎样才能啃动这块硬骨头呢?在这里,我送你一把金钥匙——读。有的同学会大失所望:这是什么诀窍?我们不是整天在读吗,怎么没有成效?三味书屋的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读书如此入神,由此可见朗读是个好办法。同学们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拿到一篇文言文,大家往往会感到困难,那么短小的一个语段,费了半天劲还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这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知难而进,不要畏难而退。我们感到文言文难读,是因为我们跟这类作品接触太少,对它们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词汇意义、思想内容、时代背景等,都缺乏了解。加深这种了解,需要一个过程。为了缩短这种过程,我们也要讲究方法。一要熟读,二要精读,三要巧读,这三种方法最为重要。

读是训练我们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多读、熟读。古人已懂得熟读的重要意义。三国时候的董遇指出,读书“必当先读百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一文中说她小时候吟诵千家诗,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于诗的意境之中。这是多么美的享受啊,这是得益于读文言文。多读熟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途径。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采用默读、放声朗读、唱读、表演读等方式。但是,注意不能读错音读别字,所以字典要备好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更快速,记得更牢固,而理解又要靠熟读,所以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诀是熟读。

熟读要与精读相结合。精读,一则不贪多,贪多嚼不烂,读文言文不能走马观花,不能一目十行,若不然会“学而不思则罔”。朱子说:“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二则要求读一篇,弄懂一篇,反复读,读来读去,直到读懂为止。读懂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做到字、词、句落实。这里的落实指的是语音、词义、语法等方面的内容要一一弄通。以七年级语文第一篇文言文《郑人买履》为例,这篇短文共六十一个字,需要落实所有的词语意思。比如开头的一句话“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若草草读过,并不难懂;若仔细一抠,就会发现许多问题。

(1)“郑”是姓氏吗?文下注解中标明:郑国是周代诸侯国。

(2)“度”该读什么音?这个字在字典里有两个读音,文中是“量长短”的意思,该读duó。

(3)两个“其”指的是什么?根据前面的内容,它们指代郑人自己。

(4)“而”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它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

(5)“之”是什么词?是个代词,代指郑人量好的脚的尺码。

(6)“坐”怎么是个别字呢?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现象,叫通假字,它的本字是“座”。

(7)“郑人有欲买履者”怎么翻译合乎文章的意思呢?作者的目的是讽刺这个人做事死板,迷信教条,所以把中心词“郑人”放在前面,是个定语后置结构,翻译为“有个郑国人,想去买双鞋”最符合作者的原意。

短短的一句话就有这么多要研读的地方,那整篇文章读下来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是不是每篇都要如此去抠字词句呢?初学者要一丝不苟地去做。在读熟课文之后,可以把全文默写出来,字符间距大一些,行间距加大,把文中重要的、难理解的词语加上点,逐个解释,逐句翻译。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细细读完初中阶段的几十篇文言文,就在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方面有了一定的根基,以后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

什么是巧读?熟读、精读都要下笨功夫,“巧”字从何说起?所谓巧读,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加深记忆,加深理解。我们提倡字词句落实,并不是说要盲目地、机械地死记硬背,落实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联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

联系法就是要联系前后文,联系各个段落,联系历史背景,弄清全文大意。此种方法的要领是从全文整体对待个别的字词句,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篇好的文言文,它的内部结构、脉络都是很严密的。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文章大多篇幅短小精悍,情节性较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想象成故事,这样便于记忆。比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黔之驴》、《愚公移山》等篇目,都是通过一个故事讲述一个道理,大家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编故事,识记典型句子,掌握词语,分析课文。

归纳法是把有关词语、语法方面的问题,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分类归纳。如《黔之驴》一文中出现了七个“之”字: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憖然,莫相知。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这些“之”,从词性上都是代词,但是它们的意义不全相同,可以进行归纳,前面四个句子中的“之”都指代驴,第五句中的“之”指代老虎,第六句中的“之”指代驴子生气了,只能用蹄子踢的情况。这样一归纳,对文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了解就比较系统了。

归纳也可以跨篇进行,若一册书学完了,可以制作词语归类卡片,把整本书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加以系统归纳,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便于考前复习,也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比如可制作“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近义词”“常用虚词”等条目,制作成表格,如:

比较法主要是古义比较,比较古今不同的地方。如“是”在现代汉语中主要表示判断,下面例句中的“是”与今义有什么不同?

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这两个“是”都是代词,分别相当于“这儿、这样”,若译作判断词就不对了。例句中的“感激”与现在的“感激”意义也不同,是指“有所感而情绪激动”的意思。

以上所讲的学习仅是文本的学习,学会字词句是基础,在打好基础之后还要学会品味鉴赏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学以致用”,把学到的名言佳句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会增色不少。在掌握文本之后,我们还要对文章内容做深度挖掘,就是要“悟读”,要进一步认识文言文的思想内涵,以培养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古人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对于那些古代先贤们的话,我们大可以今人今看,读完一篇文言文后,可让思绪自由驰骋,想想文中所说的人、事、物、理对于我们是否有启迪,比如《马说》阐述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人才需要伯乐来发现,这种观点在现今的社会中还适用吗?大家结合实际来探讨,肯定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来。

学习文言文是一个艰巨的工程,相信“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你掌握了有效的方法,文言文学习才会变得轻松而高效。

参考文献:

[1]韩昌森,钱奇.少年文言知识十讲.

[2]洪宗礼主编.语文教学参考书(七至九年级).

[3]中学语文教学.2011,(09).

猜你喜欢
指代文言文词语
Let’s Save Food To Fight Hunger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容易混淆的词语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找词语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不一而足”话讨论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