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域下感恩教育使高校贫困生走出综合困境

2012-04-29 22:51杨博惠
科教导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贫困生视域资助

杨博惠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高校贫困生的内部结构变得复杂,呈现一种综合困境。包括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因此,在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让贫困生走出困境,化感恩之情为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

关键词人文关怀视域感恩教育贫困生综合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推行大众化教育,高校开始不断扩招。同时,高等教育并轨制和收费制改革,使得贫困生在高校大学生中比例不断增加,成为高校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主体之一。目前,据统计,在中国的普通高校中有约50%的学生来自农村,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约为25%,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比例近10%。农、林、师范类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更高,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才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国家、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初见成效,初步确立起了学费减免、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资助工作组成的资助系统,另外还有针对西部特困生的诸多帮扶措施。社会各界企业与个人成立的助学金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和重要支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体现了国家、社会、学校对贫困生的关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谬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他认为社会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各种经济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个因素变化可以引起另一个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的变化反过来推动初始的那个变化。经济学方面研究的“贫困循环”理论对于教育学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高校贫困生因为经济方面的贫困,导致文化、心理、获取信息以及社会适应性方面的贫困,造成综合素质方面的贫困引起就业竞争力方面的贫困,从而出现经济方面的再次贫困。因此,大学贫困生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体问题,也是家庭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问题。如何帮助受资助的贫困生走出这样的困境,高校提出将感恩教育引进课堂,把感恩教育和学生资助工作紧密结合。在人文关怀视域下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感恩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来帮助贫困生,使他们心存感恩之心,将感激之情融入到生活学习之中。

1 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所在

感恩教育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实现其最终价值。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应当分为三部分:感恩,报恩,施恩三阶段。这是“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教育手段。大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正处于成长期,结合高校内涵建设,感恩教育定能够顺利进行。而感恩之心的存在,也可以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引路明灯和责任感培养的催化剂;报恩,是实现的对社会的回报。报恩有多种形式,可以是特定的人和事,也可以是国家社会。为了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对国家做有意义的事情即是一种感恩回馈行为;施恩,简单来说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无意识中,做出对整个社会和人类具有推动意义的事情并且心怀感激之情。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联系。“首先,感恩之人应有报恩之心,这是感恩教育的首要作用。其次,报恩是一种真情实感,自觉自愿的行为。最后,施恩的人要有不求回报的心,心甘情愿付出和奉献。这样社会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成为可能。”①

从人文关怀视域下看感恩教育,不仅仅应当针对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还应当推广为全体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教育。但由于贫困生的特殊性和群体性,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通过感恩教育引导受资助贫困生走出综合困境。

2 人文关怀视域下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2.1 对贫困的认识

清楚了“贫困”的概念,才能够更好地识别贫困,也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贫困生的处境,更好地解决贫困生存在的问题。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结论,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受正常生活的能力,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他认为造成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原因是他们获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剥夺以及机会的丧失。由此可见,贫困并不是先天性的,贫困的成因有许多种,有地域、社会、个人能力等综合原因造成。虽然缺乏能力导致贫困,但能力的剥夺却不是贫困人口所能够选择的。要让贫困生正视自己的生存状态,贫困是一种正常现象,有些贫困是无法避免的,比如贫困地区“靠天收”、父母无劳动能力等客观原因。同时也要树立贫困生的自信心,贫困是暂时性的,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通过能力提高而改变的。

2.2 对贫困生的认识

2.2.1 贫困生自我认识

当明白贫困的成因,贫困生就能够进入心理上的自我认识阶段。社会学理论认为,穷人的内心里实际上也并不满意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认知主流社会的一般价值,而且渴望能够通过正常的手段去达到主流文化所设定的目标。“但他们在资源和生活被剥夺的环境下,无法达到主流价值要求,因此只能以扭曲价值或发展替代价值,忍受较不完美的或偏离主流规范的行为,以应对社会环境”。②贫困生不过是普通学生中的一员。唯一的不同来自贫困生自身无法改变的家庭情况的差异性。贫困生应当克服心理上和生活上的自卑情绪和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身心健康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贫困生应当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环境,抓住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学习机会。而这些机会的提供,是靠整个国家、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受资助的贫困生应当心存感激之情,并将这种情感化为学习的动力。

2.2.2 普通学生以及社会和高校对贫困生的认识

首先,普通学生不应该歧视贫困生。贫困生的生活条件无法与其他普通学生相比,并不表示社会地位就低人一等。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和其他普通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贫困生应当和普通学生是无差别的个体。其次,社会和学校不应该刻意强化贫困生的弱势群体地位。而是应该积极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搭建平台,解决问题,同时,注重贫困生隐私保护。有些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反而是由于学校过度关注,给予不恰当帮助所导致和造成的。

2.3 人文关怀视域下受资助贫困生应当面对的两“争”两“让”问题

(1)贫困生的头衔不该“争”。不是所有的帮助都是天经地义的,不是所有的贫困都是被亏欠的。不能把学校、国家对贫困生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应当以诚信为道德保障,加强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当代高校贫困生的诚信危机主要体现在贫困生资格认定以及助学贷款的拖欠、逃避等方面。这些负面影响会导致社会对贫困生整体的看法,面对帮助要心存感激,所有的资助都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和其他个人对社会承担责任的贡献。贫困生资助不是荣誉,不该争先恐后,更不该欺骗、逃避。界定贫困生时,需要理性思考。

(2)贫困生的权利不该“让”。作为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困难,需要物质帮助的时候,不能心存羞愧,不好意思。“一个贫困大学生的真正成长在于他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必要的物质帮助,来保证自己顺利完成学业。他们在精神意识层次的独立与不依赖,是他们难得的精神财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还需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自强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专业学习参加各种勤工助学,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同时丰富生活,锻炼自身的能力,增加自信,提升自我。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因此社会、学校所提供的福利和帮助不应该“谦让”,应当勇于正视自己的现实,面对困境,寻求更好的帮助。同时也要明确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人共同努力参与构建的保障体系,在未来,脱贫的大学生要有回报意识。

(3)贫困生的志气该“争”。 俗话说“扶贫先扶志”,加强当代高校贫困生的自立自强教育是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贫困生获得大学学习的机会要比普通学生来之不易。学习上更应该吃苦耐劳,勇于争先。树立正确价值观,怀感恩之心学习。贫困生应该体现出一种更加顽强的精神,树立更加正面的形象,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使贫困生与社会帮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4)贫困生的品质该“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国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贫困生不能自暴自弃,不能将自己的贫困怪罪国家和社会,应当在满足自己学业的同时,考虑到他人。在接受帮助时,不能贪得无厌。如何克服“不拿白不拿”的不劳而获思想,就需要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国家、社会和学校愿意帮助贫困生,是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义举和善行,而贫困生品质中懂得关爱他人,懂得礼让他人的内容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部分。

3 人文视域下如何将感恩教育融入到资助工作中去

对于今天的广大大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唤醒人们的感恩意识,感激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同时也能热情地去施与,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从人性角度研究所得。因此,在建立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以及助学贷款借贷偿还体系的同时,还需加强受资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以感恩为情感纽带,以诚信为道德依靠。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和引导。各高校更应结合本校实际深入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活动,才能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引导贫困生走出综合困境。

(1)把感恩教育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确保高校感恩教育行之有效,必须要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组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具有特色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例如把感恩、诚信、励志等有机结合,从“树人”的角度,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健全贫困生的身心健康。使贫困生能够摆脱贫困。

(2)抓好感恩教育应将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高校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人性化作用。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积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广大学生(下转第235页)(上接第215页)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中来。从感恩父母到感恩社会,逐层发展递进。

(3)感恩教育惠及贫困生及全体学生。要从关爱角度出发,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对他们的物质帮助、精神鼓励和心理疏导,在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引导学生自强自立,勤俭节约,知恩图报,用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国家和社会。这样的人文主义精神也能够影响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

猜你喜欢
贫困生视域资助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