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团学活动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的重要意义

2012-04-29 22:51徐建董翼
科教导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团学课外价值观

徐建 董翼

摘要高校团学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依托团学活动对于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团学活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

1 提高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的战略需要

价值认同即是指价值主体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它体现出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依托课外团学活动,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接受机制,重点在于加强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价值认同,并将这一过程动态化、持续化、长期化。

1.1 创新活动内容,增强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或信息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认知认同就是指人们在对价值观、价值体系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完成的理性认同。在团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活动方案,规定活动主题,把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爱国精神、荣辱观等内容融入到每一次主题团学活动中,强化接受主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首先,认同主体将价值观内容的主体纳入到自己的认知范围,但对它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不一定认可,甚至还会怀疑。然后认同主体在认知基础上对价值观表示承认、认可和赞同。衡量它的指针是认同主体对价值观的意义、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知晓度”和“热知度”。认知认同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对同一内容的传达要在不同的时间内多次反复进行,从而使认同主体获得对该内容所涵盖知识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并达到熟知的程度,进而实现认知认同。只有在认知基础上对接受客体感到亲切、承认、认可才是认知认同。

1.2 创新活动方式,强化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

情感是指人在对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关系等形成认识的同时所产生的对该事物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肯定与否定等一系列的态度。情感认同就是指在对一事物有了深刻全面的了解之基础上,在情感上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它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推动着认知认同的深化并促进价值认同的发展。从认同的选择,到客体信息的分析、加工、综合等,整个认同过程无不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而且,认同主体的情感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外在导向的影响。在团学活动中,情感无处不在,它对是否认同、认同的广度和深度发生影响,对认同活动起到调控作用。一般而言,认同主体对于能够引起其产生肯定性情绪反应的信息比较容易认同,也就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认同主体的情感状态也制约着情感认同。当认同主体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时,他往往对认同客体的感知取向、理解向度带有肯定性情感的痕迹,从而能促进价值认同。利用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节日,创新团学活动方式,注重烘托氛围,调动接受主体的积极情感,以便从情感上增强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样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加深了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2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不断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稳妥推进素质教育,扎实开展高校第二课堂,举行内涵丰富的课外团学活动,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与着力点。

目前高校在主导价值观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内容分散、重复、更新慢。长期以来,高校“两课”着重强调学理层面,对于大学生急需解决的价值观问题则着力不够,兼有重复,缺乏时代性与针对性,脱离了学生实际。而对于新时期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则没有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也就未能及时地解决、疏导、调控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和外在行为上遭遇到的价值困惑与价值冲突。其次,教育方法单一、死板,评价体系僵化。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一直是“灌输式”的,教学上沿袭“说教式”、“权威式”等固定模式,学生则扮演“被接受者”的角色,结果自然导致“台上口干舌燥,台下心情烦躁”的尴尬局面。而且,对于教育效果的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核基本采取“标准答案”式的单一标准,符合学生特点更具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只进耳,未进脑、进心”。

依托课外团学活动,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可以有力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足。课外团学活动在内容形式上不拘一格,因时因地制宜,形散而神不散;秉承寓教于乐、贵在参与的原则,实践出真知;契合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容易博得其同感,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任务。

3 进一步发挥团学活动教育功能的客观需要

其一,它能引导大学生树立切合时代要求的主流价值观。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彼此并存、鱼龙混杂的局面。为此,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切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依托课外团学活动,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能够形成高尚的文化氛围、健康的精神生活环境,而使其参与主体无形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素质等方面产生价值认同,进而实现其精神、性格、心灵的塑造。一经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往往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方式起着规范性作用。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下,它也会对身边的其他成员产生共鸣,经它肯定、宣扬的事物、行为,也将为大多数学生所推崇、追求;反之,为它否定、摒弃的,也终为大家所不齿。长期在这种正确的、积极的价值导向、舆论导向的熏陶、浸染下,大学生自然就会形成打上时代烙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可以规范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既需要智力支持,又需要纪律约束,如长期形成的校纪、校规、校训、校风、学风等。而作为大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课外团学活动,就更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一定的纪律、准则去约束。在这些活动中形成的良性制度文化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规范其思想、行为,自觉抵制不良思潮、行为,督促其向好的、美的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道德水准。通过这种具有强制性的规章制度,使大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化错误行为为正确行为,并养成习惯,内化为自觉要求。而这些带有硬性约束力的制度就是为了弘扬课外团学活动的初衷: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等价值取向。

[1]刘小新.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静.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团学课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三全育人”背景下团学组织对高校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
小满课外班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我的“课外老师”
高校创新性团学干部培养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学组织建设创新性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