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真实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关注我们的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们的教学行为,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前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过分依赖大纲教材,不备学生,不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无视学生的学习起点,盲目地把教材的逻辑起点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才发现教学预案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是参考教材衡量,不是凭想当然的教学经验,而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旧知究竟掌握多少,遗忘多少,了解学生对新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看看学生对本堂课学习内容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1.课前谈话
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聊天,知道学生的认知基础.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课前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三角形有哪些粗浅的、不准确的认识.通过课前谈话,教师就心中有数,就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2.问卷调查
课前谈话只是针对班上一部分的学生,而问卷调查就是针对全班同学,教者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习题,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班上学生什么知识是大家都掌握的,什么是部分同学掌握的,还有什么问题是学生都有困惑的.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这堂课时,因为学生已经有学习分数的基础,而且在生活中,从报纸上、包装盒介绍中等都会看到一些百分数,因此,我们的教学是否还把学生看做一张白纸呢?我设计了如下的问卷调查:
[短文略]
1.短文中,42%,36%,9%这几个数你认识吗?这些数叫做
.
2.你会读上面的百分数吗?试着读读.
42%读做: 36%读做: 9%读做:
3.你还会写百分数吗?试着写写.
百分之六十写做: 百分之十五写做:
4.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百分数?请你把找到的资料贴在下面的空白处,再试着写出这些百分数的含义.
5.上面的短文中既有百分数又有分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想一想,写一写.
6.对于百分数,你有哪些疑问?
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我了解到有部分学生已经会读写百分数,但是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比较还不是很清楚,有些同学还想了解百分数的来历.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百分数的读写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学生学得有趣,教学效果明显.
二、课中生成——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1.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欲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如果让学生简单重复已学过的内容,或者内容过分困难而令学生力不能及,那么学生就不会感兴趣,思维就不会积极地活跃起来,而对那些一眼看不破但又不十分困难的内容,学生才最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这时他们才会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注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探索交流,主动建构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时得到发展,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处于最佳激活状态中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方程”第一课时,这是学生在五年级学习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用方程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抛出问题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交流,找出数量关系式,然后再列出方程.解方程的过程,我先让学生尝试着做,然后再集体评讲,这样的教学,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主动建构知识.
3.层次练习,丰富感知
练习设计应注重层次性,要能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同时又要有一些变式,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练习获得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进行了如下的练习设计:
1.填一填:(图略)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高是( )厘米.前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右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上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2.动手操作:同学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想自己制作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吗?(师讲解小棒、棒连接器制作方法,面、面连接器制作方法.)学生小组讨论,填好领料单到讲台上领取材料.
练习设计的第一题是基本题,考查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认识,第二题是综合实践题,让学生能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领取材料制作模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后反馈——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许多老师都通过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一堂课后,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只能反馈学生的知识层面的情况,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关注了多少?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在下课后,老师应该到学生当中,问问学生学习本堂课都有哪些收获,你最满意的是什么,你还有哪些遗憾.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足和值得鼓励表扬的方面,让学生亲近数学,乐学数学.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班级设置“成长袋”,写数学小日记,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来反馈课堂教学的收获与遗憾,从而促进我们的教学改进,促进学生能够学得有效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