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发全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标准、新的教材,给教学输人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品德与社会》实际上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文化、历史教育等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等,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能力,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课程。那么,如何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进行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他们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而教学是—个双边互动过程,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树立起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努力创设民主、积极、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的魅力,进而勇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感受到教师热切的希望,进而体验成功的愉悦。
二、注重品德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别其它学科更注重品德教育,教师能较好地把握好教育目标;但有效内容常识的成分多于品德的成分。教师要把握好方向,千万不能把它上成常识课。也就是说,常识可以适当介绍,但必须把教学重点落实到品德教育方面。最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渗透常识教学。在进行常识教学的同时又渗透着品德教育,二者融为一体。在课堂上。师生既要有知识的传授,又要有情感的交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身要有情感,还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情感得到培养,认识得到提高。
三、开放式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
思想品德的教学是—个开放式的课堂,这样才更具有生命力,才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开放式教学就是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的、封闭的模式,而是要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多元化。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堂局限,做到各种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的网络。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课堂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品行;还要重视向课外的延展,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改变小学生“只能说。不能做”的现象。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造成许多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开展“帮妈妈做一件家务活”“我们是好伙伴”等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交往。让他们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关爱家人。如教学《我爱我家》这一内容时,大胆地把学生家长请到课堂中来,并安排家长与孩子一起搞活动,做游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介绍家人”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走上讲台,“我的爸爸长得真潇洒……“我的妈妈有一颗善良的心……”,那情景,那语言,一切都是自然的、真实的感情流露,“孝亲敬长”的思想意识自然地在每个孩子心中萌发。此时,笔者因势利导:“父母是怎么关心你的”,这样,又自然地引领学生回归到日常的生活空间之中。
四、注重实践,发展学生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联系生活事例,体验生活范例,在情感、能力知识方面都有了进步,但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呢?
(一)模拟性实践。在学习了某些课题以后,模拟社会实际生活的隋境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运用和巩固知识、技能,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社会情感的体验、感悟。
(二)社会性实践。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社会实际生活中“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重视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主要依据。而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生成过程,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有效整合和驾驭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教材。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要精选巧用,选准切人点,灵活处理这些活动,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也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然后给予正确疏导。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思想品德教学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