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华
近几年,不少老师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新教材在编排中,把计算和应用进行了合并,基本计算题较少,学生作业中计算题出错率比原来高。我们从质量监测试卷中也发现: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下降,不该出错的题都做错了。对于上述情况,我们在教学视导时,和老师们一起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从学生的计算习惯及非智力因素入手,同时对学生审题、草算、书写等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感知原因
由于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略和不具体的,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而小学生进行计算,首先要感知由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由于感知的特点,小学生对算式缺乏整体性感知,遇到相近或相似的数字、符号,往往没有看清楚就动笔算,抄错题、抄错符号、将小数点点错等现象常常发生。
2.年龄特征的原因
受年龄的影响,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不高,有研究发现:7—12岁的儿童中,不同的年龄段,注意力维持时间的长短不同,最长的不会超过30分钟,小学生同样不善于注意的分配和转移,所以,小学生在计算时容易造成错误,特别是计算数目较大或计算较多的题目时,由于注意力分配差,常常顾此失彼,出错是必然的。
3.记忆因素的原因
小学生记忆具有不清晰、持久性差的特点。课堂中的反映是:学生当堂的知识记忆很好,也会运用,可过一段时间后,不少学生感觉想不起来了或干脆忘了。分析原因:主要是在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容易出现错误。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新课改的教学实际,我们需要从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1.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积极培养学习计算的兴趣。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小黑板、卡片视算,听算、限时口算,学生自编互解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大多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切实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一定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好以下三点:①题抄好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的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二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动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单的算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三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小数点、数字、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数位也要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要精力集中,不急不躁。
四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出错、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举措。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打好计算的基础
口算是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所以,加强基本口算训练必不可少,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如:在教学笔算乘法和除法时,需要在加强基本口算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新的技能,主要是:①老师讲完,不要让全班学生单独做,先指名几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评判后,再练效果会更好;②少讲,让学生多练;③说明笔算乘法和除法是一种程序化劳动,要一环扣一环,马虎不得;④每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长期坚持,持之以恒;⑤多种形式变换训练,如“口算抢答”“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要我们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经常练习,坚持不断地练习,不仅能克服数学计算中的问题,而且计算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