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师实在是太忙了。课堂上,听说读写思都要训练,字词句段篇皆要顾及,语文课、阅读课、写字课、作文课轮番作战,家作、练笔、大作、小作齐齐上阵,活动、会议、社团丰富多彩,再加上大多语文老师身兼班主任,永远有忙不完的琐事,备、教、改、辅、考,忙得不亦乐乎。
忙着忙着就像陀螺般惯性运转,忙着忙着就开始盲目盲从。很多课堂的“忙”就因“盲”而生,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哪里还有闲暇思考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哪里还有心思搞创新,搞个性?于是乎,别人的教案拿来即上,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课堂上实施教案不顺畅,那是学生不配合;别人有“新招”搬来即用,也没掂量掂量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驾驭,往往想玩花样却被花样玩了一把。
因为“盲”,所以“茫”。
新课程改革一会儿吹东南风,一会儿吹西北风,不知不觉地失去了航向,驶入暗流、漩涡中。一会儿要强调工具性,于是,双基训练轰轰烈烈;一会儿要强调人文性,体验感悟热热闹闹。忙活了十来年,终于幡然醒悟,工具性与人文性要和谐统一,“和谐”乃诸事最高境界,“中庸”是中华文化之精粹。可怎么和谐,怎么统一,怎么把握好其间的“度”?老师们茫然无绪,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还是跌入在“迷魂阵”中。
语文教师。“忙”,“盲”“茫”。
我们该如何从“忙”中抽离?我认为应该首先明白该教给孩子什么。当我们在弄不清楚教学内容甚至弄错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研究必然是徒劳的、毫无价值的,就像花费心思烹饪出花样漂亮的菜肴却毫无营养一样。窃以为,花花哨哨的口号少喊,不切实际的要求剔除,我们该贴近贴近再贴近学生些,以学论教,这是前提。学生懂了的不教,教了也不懂的坚决不教,我们所教的内容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需要的,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又能促使其发展的。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都教给了学生什么呢?阅读课侧重于教内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教概念——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教道理——什么道理,什么精神,什么思想。事实证明,教这些内容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没有太大作用的。阅读课应该教语言而不是教内容,“教”形象而不是教概念,“教”情感而不是教道理和结论。学生只有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具体语言材料的过程,只有积累了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语文能力才能形成。我们该从纷繁的语文教学内容中抽丝剥茧,披沙拣金,引导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感受、理解、感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和作文。
我们该如何从“盲”中抽离?我认为应该教有目标,教有方向。走进课堂,我们得思考,这节课要让我的学生习得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目标明明白白。走出课堂,我得反思,这节课我的学生有什么收获,如果学生不上这节课会有什么两样?学习语文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方法与能力,有了方法与能力,就足以让他们受益终身。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一课一得”,我觉得应该坚守。现在的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教室成为了他们的讲经堂;有的教师面面俱到,恨不得将所有的课程当中体现的东西一股脑儿的装进学生的脑袋,唯恐遗漏。大家知道,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如果不能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就会导致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到的状况,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所以,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因此,一课一得的教育教学观应成为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宗旨。我们课堂上的每分每秒,都是为学生而动,要让他们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方法,学得有实效,而我们,只是穿针引线者。要把自己当回事,学生在愤悱之时您需要启发,需要引导,但切不能把自己太当回事,以至鸠占鹊巢,越俎代庖。
我们又该如何从“茫”中抽离?我认为应该教而有法,教学得法。要想法设法让学生爱上语文,因为那是语文教学的根。要记住我们的身份——语文老师,守好语文的一亩三分地。阅读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必须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当然,我们不必过多地依靠一些外加的手段来吊起学生的兴趣,而要让学生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数学是数字、符号、定理、公式组成的世界,音乐是音符、旋律组成的世界,美术是线条、光影组成的世界,语文则是语言创造的世界。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秘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真正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一个字,也许乾坤大得很,一个词,也许就是一幅画;一句话,也许就有一段情;一篇文,也许就是一段风景与佳话。一篇文章,只要不是抄袭、照搬的,都是作者的一种创造,是作者思绪、思考、思想的流露,阅读就是去追作者的这些思。而这些思都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要循着语言去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课堂可以摒弃很多的花花闹闹,忙忙碌碌,教学时也会少一些串讲串问,多一些品悟涵咏;少一些喧哗热闹,多一些静思默想;少一些零打碎敲,多一些个性解读;少一些知识的搬运,多一些熏染内化。如此,方能把语文的元素嵌入学生成长的合金中。
语文教学是一只大框,当我们在不断地往里面塞的同时,要记得从里面拿出一些不合时宜、不切实际、不伦不类的东西,这样才会平衡,否则终有一天会出问题。
一面抽离繁华,一面贴近本真。这是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思考。
一面抽离______,一面贴近______。推而广之,这个命题大概也不只是语文老师要思考的吧?
(史玉君,宜兴市实验小学,21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