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初探

2012-04-29 00:44黄会
科教导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认同感少数民族民族

黄会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中的精英,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形成特点,进一步探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民族认同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创新的教育方式为载体等措施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主要包括本国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和其他国家对本国的认同。本文中的国家认同是指本国国民承认并且接受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政治身份,然后对国家产生的归属感。

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等民族。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快,地域覆盖范围广,因此,在我国处于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少数民族这一群体中有着特殊作用,他们的行为会对民族地区的人们产生示范效应。同时,刚进入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新的环境中,信息获取途径更广泛,思想更加多元化,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面临的主要现实困难在于文化适应,即当其离开母体文化转移到陌生的异文化环境时,如何面对来自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①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导致对民族认同的加强和对国家认同的淡化。因此,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发展一直处于被忽视的领域,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对于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研究兴趣又起,尤其是许多欧洲心理学者都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领域当中,很多国家都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②

美国和新加坡都是多民族国家,在公民的国家认同教育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美国在建国至今两百多年的过程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国民进行此类历史教育如“美国梦”能使其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美国也通过赋予公民各项政治权利如选举权,使公民产生主人翁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1991年,新加坡政府也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以此来教育新加坡公民做新加坡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国家认同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也更加少。在网络上通过对218份有效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看法。63%的人认为应加强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同时加强各民族间的融合,31%的人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形成是当前社会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应该顺其自然发展。6%的人认为在加强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同时,要保持民族多样性。也有极少部分人对这种现象表示无所谓。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比较强,但也存在一些不关心的现象。因此高校应更加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比较典型的关于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研究如王嘉毅、常宝宁和丁克贤的调查。调查显示:在国家认同方面,维吾尔族青少年随学生年级的升高而呈现递增趋势。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表现得更为积极。对维吾尔族青少年来说,国家认同的形成并不会削弱或排斥民族认同,相反,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民族意识。③

2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与问题

2.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

我国的教育法规定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建设人才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继续举办少数民族本专科预科班和民族班,并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加强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设,深化预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制度将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合理地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不把经济搞好,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空的。因此,我国以巩固扩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为根本任务,通过一系列政策,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等都得到快速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

近年来,我国从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坚持从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和实际出发,并且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目前我们所讲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深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思想比较多元化。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长期居住在相对封闭的民族自治区域,各民族传统思想根植于心,并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很少与外界文化相交融,这种民族文化认同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并不明显。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个人文化层次和自身素质也有相对的提高,且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会接触更多的不同的文化冲击。因此,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以及民族政策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对自身民族的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更加关心,因此,民族认同在这一时期会逐渐突显出来。

2.2 少数问题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广人稀,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多数位于边疆地区或靠近边疆地区。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导致形成了不同的且相对封闭的文化。这种文化主要表现在拥有本民族的语言,对本民族宗教的认同,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遵从,对本民族传统节日的延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而走进大学校园后,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且很多人心里认为少数民族民风普遍比较彪悍,容易对他们产生排斥心理。致使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走向社会或大学校园后才真正地认识到自己与其他民族的区别,被动地被打上民族标签。且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文化较为落后,生活习惯与大部分学生有所不同,因此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将自己与其他学生划清界限。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后,由于面临多样化的复杂的文化价值观,思想正处于转型时期,辨别能力不强。而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会利用宗教、民族问题,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分化,这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对待民族间的差异,容易产生偏激情绪。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3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方法

3.1 结合心理学,通过丰富的活动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讲到每个人在满足自身生存条件后都会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处于新的环境,面临新的人和事,容易产生低落和排斥的心理,这时应更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归属感的培养,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生活,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首先,由于汉语的普及,使很多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特色逐渐消失,也使国家认同感培养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民族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在学校开设经典书目阅读课或历史课,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到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能以此来加强我们在多民族环境下形成的国家认同感的基础。其次,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或者定期的讲座,开展爱家乡,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真正的国家认同培养必须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分子。

3.2 以民族认同为基础,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主人翁意识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相互对立,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而国家认同以民族认同为根基。吴仕民说:“中国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平等为基石,以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为基本内容,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出发点和归宿。”改革开放后的各种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直接而又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强大与人民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学生教育方面,学校应在充分尊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的特点来展开,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群主义者认为,个人广泛的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因为政治参与是争取和扩大个人权力的最有效途径。而最基本的个人权力不是别的,正是个人的成员资格和公民资格。④国家应积极创建民主的政治氛围,让人们更好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使大部分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中受益,同时应积极解决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积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扶持,这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培养的重要的外在因素。

①刘伟.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化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J].理论纵横,2010(20).

②陈达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9).

③王嘉毅,常宝宁,丁克贤.新疆南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调查[J].社会科学,2008(4).

④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2-53,109.

猜你喜欢
认同感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