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估算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2012-04-29 08:18胡丽萍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3期
关键词:存单情境策略

胡丽萍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估算的次数,远比精确计算的次数要多得多,人们经常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估算。如上街买菜,去超市购物估计要用多少钱等。因此,提高小学生的估算能力,是使他们尽早适应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但由于我国的计算教学历来只重视运算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忽视了估算方法的感悟与估算意识的培养,估算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一、估算教学现状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非常重视估算教学,但在估算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1.没有估的情境,估得毫无意义

曾听过一节有关估算的数学课片段。

师:瞧!老师带了军用飞机模型,它的名称是1/72AV-B垂直起降战斗机,如果老师要为班上同学每人代买一架,请同学们估计这架战斗机的价格。

生1:50元 师:低了。

生2:70元。 师:高了。

生3:60元。 师:你很厉害,猜对了。

上述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一猜一答”中进行的,答案是在逐次缩小的区间中被“估”出来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估算。整个过程,学生显得随心所欲,所能体现的数学思维仅仅是数的大小比较而已。

2.估算策略简单化

①估算等同于四舍五入。例如: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90-11;98-17;38+39……有些老师在教学时只教给学生四舍五入法,让学生机械地按照四舍五入法写出90-11≈90-10=80,98-17≈100-20=80……至于题目要求的“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就没有引导学生去判断,以为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去估算就可以了。

② 根据精确值找估算值。例如:先估计每题的积大约是多少,填在括号里,再计算结果。35?.41=( );2.01?.8﹦( )在检查中发现个别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35?.4l=14.35(14);2.01?.8=13.668(13.7)。第1题猜想学生可能是这样思考的:在35?.41中,0.41接近0.4,则估算方法是35?.4=14。可第2题无论怎样估算也得不到13.7。原来学生的思路竟是这样的:先求出2.01?.8的准确值,估算方法就是取近似值13.668≈13.7。

3.估算结果的评定标准不统一

有这样的一道填空题:“同学们做早操,每行22人,排成28行,这些同学大约有( )人。”教师调查了本校试卷,并对估算答案进行了分类:第一类,560人、600人、660人;第二类,616人;第三类,答案在560到660之内(不包括560和660),如565、570、610、659等;第四类,小于660或大于560,如559、661等。究竟怎样评分也是各持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直争个不休。

二、消除估算教学的策略

估算是小学计算教学的一个“结”。很多时候估算教学效果不佳,是策略不当,或缺乏策略造成的。要使学生能灵活、主动地使用估算,我们必须教给学生估算的策略与技巧。

1.创设适当的情境,产生估算需要

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估算”时,有一位老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明明在自选商场,选了两件礼物:遥控汽车和布娃娃。问:妈妈带的100元够吗?在这个情境中,遥控汽车价签上的个位数字看不清了,学生不能顺利计算,有一部分学生开始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很自然,有学生就想到了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汽车的价格是50多元,就算把它看成60元,布娃娃的价格是36元,60+36=96(元),妈妈给的100元够了。教师即时表扬,这样学生切身体会到估算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这位老师设计了一个不确定的量,使得学生无法进行精算,从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如此,学生于无形中体会了估算的作用和优势,也就消除了对估算的抵触心理,从而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产生了估算的需要。

2.合理评价,丰富估算策略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个性,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之间要多交流方法,并进行方法的比较评价,从交流中感受丰富的估算策略,从评价中知道哪些方法是合理的、符合实际的。例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有位老师的教学是这样的:

学生全班交流,想到了四种估算的方法:①把104估成110,把49估成50,大约5500元;②把104估成105,把49估成50,大约5250元;③把104估成100,把49估成50,大约5000元;④把104估成100,把49估成45,大约4500元。然后组织学生评价:①第四种方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两个数都估小了,4500元肯定是不够的。②第三种方法最便于计算;③49和104相乘的积是5096,5500大大超过5096,这样多带些,以防碰到其它的事需要花钱;④5250比较接近准确值,又比准确值大,我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第2种方法是比较好的。

对于这样的评价我有以下质疑:①第一种方法也是把数估大了,计算起来也很方便,为什么这种方法不能认为是一种好方法呢?难道只有教材或教学参考中说最好的方法就一定是唯一的?②49和104相乘的积准确值是5096,这四个答案中最接近的是第三种方法,我们能说第三种方法比较好吗?我觉得这四种方法中第一、二种方法符合实际情境,计算也方便,所以是比较好的方法。当然第三种方法答案5000与精确值最接近,假如能再补充说明一下:5000元和实际所需比,估少了,那么我们带的时候再多带些,比如再多带二、三百块钱就够了。这样也就合乎情理了。

3.联系生活实际,积累估算经验

估算不仅是指计算中的估计,还包括对数量的估计。这种对数量的估计能力就需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体验,扩大经验范围。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地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估算意识的培养和估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挖掘教材中、生活中隐含的估算题材,努力为学生积极搭建估算的平台,从而使估算训练经常化,估算运用习惯化,估算策略合理化,让估算意识真正在学生心中扎根开花,使学生的估算能力日益增强。

猜你喜欢
存单情境策略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