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012-04-29 00:44陈芸
考试周刊 2012年23期
关键词:身世烟斗想象力

陈芸

摘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其重要,本文从表里结合、深究内涵,参入时世、领悟意境,感悟情感、彰显个性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阅读教学创新思维想象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一般情况下,学生在阅读时都有一定的固定的文本。文本是作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独到见解、环境因素、文学素养、客观事物、情感流露等多个方面创造出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具有独特性。当这样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时,阅读本身就有着创造性,也就是再创造过程。我们必须大胆而合理地想象,才能捕捉到需要的信息。想象就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于抽象的事物得出具体的形象。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正是有了想象,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研究探索,并在研究探索过程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所以说,培养想象力是阅读教学中创新学习的基础,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我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表里结合,深究内涵

表里结合、深究内涵就是通过文字表面的意思了解深层含意,揣摩作家的真正创作意图。语文阅读的材料其实极为广泛,包括教材、读本、报刊、课外读物等,但不管是那种材料,它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而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必须透过文字表象而深究其深刻的内涵,作家一般用实实在在的文字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作家的创作有一个从实到虚、再从虚到实的过程,他表达的内容一般都有两面性:表面意思和深层含意。表面意思读者可以就其文字本身理解,而深层含意就必须通过想象深究才能挖掘出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文字本身的表面意思深究其作家的真正创作意图,从作家所选用的素材、画面的色彩、语言的特点、句式的样式等多方面出发,合理想象,和作家产生相同的情感共鸣,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尽量与作家达成一致,形成既新颖又合理的情感内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依据上面所提到的步骤一步步地进行,直至学生得到精神的满足与愉悦,形成一种以文本为客体而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观点。

如雪小禅的《高不可攀的寂寞》中的第四段,作家引用了毕加索的名画《拿烟斗的男孩》,而且从这幅画中要表现高不可攀的寂寞,我们必须通过文字本身,表里结合,大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作者引用《拿烟斗的男孩》的意图。学生就会马上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到,烟斗一般是老人的东西,烟斗应该是老人在孤独时排遣忧伤的东西,但是当一个小男孩拿着烟斗凝望着远方时,学生就会想象到烟斗的主人可能不在了,小男孩可能已失去了亲人,而且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亲人,通过这样的想象就会发现留给他的孤独确实是让人难以承受的孤独,这样的孤独确实高不可攀。

二、参入时世,领悟意境

参入时世、领悟意境就是在阅读作品时,有时候必须了解作家的身世和作家所处的时代,领悟作家有意留给读者的空白,然后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理解作品。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作家的“自传”,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曹禺的《雷雨》,等等,一个作家没有丰富的经历绝对是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的。不切实际只凭着自己的空想,闭门造车,否则创作出的作品就只能是琼瑶式的小把戏而已。既然作品与作家的身世有关联,那么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很有必要了解作家的身世。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在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时,不能只以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准,而要参入作者当时创作这篇文章的处境。当时朱自清的妻子和婆婆关系不和,一家八九口人的生活指望朱自清一个人来承担,因而作者的“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我们就可以通过作者的身世而理解了。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要理解这首诗就必须理解作者的身世。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我们一旦了解了作者的身世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意图: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做贼,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只会感觉是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则说明什么?学生会想象出是因为“贫困”,再一点拨,学生就会想到当时安史之乱之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时代。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感悟情感,彰显个性

阅读本身是对文本的认识、理解、感受、感悟的过程,阅读是读者和作者情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正因为是一个交流和感悟的过程,就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结局。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想象,并且只要想象合理,能够自圆其说,就不判断正确与误。就现行的语文教材来说,虽然是经文学研究家和教材选材者精心研读并阐释过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教材内容,或因时代的变化而使学生难以接受,或以前解读的内容因又有新的意义,故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更多的学生有超越前人的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篇文章做出自我的个性解读。

比如鲁迅的《药》的结尾处,作者设计了“一圈红白的花,围在那尖园的坟顶”这样一个情节,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红白的花”的具体的含意是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来说说。学生甲说,是为革命指明了方向,根据是“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学生乙说,是对夏瑜母亲的精神安慰,根据是“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学生丙说,是说明革命脱离群众,根据是“这没有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丁说,是说明了革命者的勇敢,根据是“——这地方有谁来呢?……”学生戊说,是说革命后继有人,根据是“圆圆地排成一个圈”。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有道理。

再比如我在教学曹禺的《雷雨》(节选)时,教学参考书上在分析周朴园的形象时,说表现了资本家的虚伪、狡诈……但有一个学生问我:“现在社会有没有资本家?”我说肯定没有。学生又问:“现在的社会有没有像周朴园这样的人?”我不能回答。他又问:“周朴园至少对鲁侍萍有感情,怎么说虚伪呢,他为什么要穿绣梅花的衣服,为什么要保持鲁侍萍时的家具,为什么要打听鲁侍萍的处境呢?……”我想了想,感觉学生说得很有道理,但我给学生最后的解答是:看全剧,了解时代背景。

以上是我在阅读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方法,只要在教学中留心总结,每个人都会是真正的引路人。

猜你喜欢
身世烟斗想象力
“植物有话说”(二十) 玉米:我的身世更新了
小小数迷泽西之0的曲折身世
看见你的想象力
数学符号的“身世”
打开新的想象力
爷爷的烟斗
术赤身世考辨
烟斗疑案
价值连城的烟斗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