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罗
[摘要]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城市用工数量大幅减少,这使得大量农民工滞留农村形成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也是影响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问题。 所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就业;转移途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25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23- 0041- 02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大量农民工从城市返回农村,形成剩余劳动力。而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影响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甚至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各级党政领导非常关心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尽快找到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途径,对加速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后危机时代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
(1)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劳动技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较以往有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仍旧偏低。据统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0%。从劳动技能的角度来看,受过专门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的劳动力以及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力不到20%。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以及劳动技能的缺失,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不能满足后危机时代高新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如此,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还会导致农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在他们的头脑中仍旧根深蒂固地把耕作土地视为维持生活的唯一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不畅。目前,我国各地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普遍较为滞后,广大农村劳动力在外出打工时往往会因缺乏信息或信息不准确而盲目流动。很多劳动力在外出打工时都是通过亲戚、朋友、邻里来获取外界就业信息,这种信息获取的方式与成熟劳动力市场所传递的信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无法保证。近些年来,各地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建立健全农村劳务市场的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组织建设不得力,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是组织管理不规范,对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权益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导致外出农村劳动力宁可自己碰运气,也不愿意依靠中介组织寻找工作。
(3)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缺失,阻碍其有效转移。当前,我国各地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培训时,往往实行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例如:很多地区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部门,都根据自身特点组织了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项目。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这些培训项目大多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此外,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各类培训项目在培训内容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经济社会的具体需求,导致培训的实用性不强。
(4)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在外出打工时具有一定的间歇性和分散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组织化程度较低,有时几个农民临时凑到一起就出外寻找工作,广大农村劳动力重视的是就业机会和工资性收入,对依靠就业组织来维护劳动权利的事情则考虑得很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不明确,各种权利也无从保障,这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组织性因素。
2后危机时代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对策
(1)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全面的、多层次的规划。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各地政府务必要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足够的重视,不能只将其简单视为农民自身和农村内部的事务,而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要不断更新思路,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明确城乡一体化的长远规划,不能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排斥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外;不能因各种原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予以漠视;也不能在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中,依旧固守城乡分割的传统思维模式。必须积极拓展劳务输出,将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结合起来,明确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根据农村劳动力的群体性、过渡性等特征,合理、稳妥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融入城市的步伐。
(2)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其转移就业的能力。加强农村教育,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应首先得到保障。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落后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农村地区青少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应继续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为其进城务工进行必要的技能储备,使新一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在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组织领导、人才配备和相关优惠政策等方面不断健全完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市场观念和竞争能力。农民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观念和竞争能力,才能更好地参与城市的就业竞争。所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除了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外,还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思想转变和观念转变,促使其成为具有现代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的新一代劳动者。
(3)建全完善农村劳动力的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为劳动力转移做好保障。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取消各种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规定,把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城市劳动力就业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应该成立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服务的指导小组,可以为农村劳动力多方面收集就业信息,并提供相关的就业培训、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劳动维权等服务。各级政府中主管农村就业的部门和人员,应想方设法与辖区内外的单位、企业保持联系畅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劳动力外出打工岗位的开发工作。完善培训体系还应该建立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制,全面实施政府补助的政策,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力度,加强各种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要加大对现有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为农村劳动力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基地。除此以外,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职业培训市场,发动、鼓励社会力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针对新兴产业所需的应用性和使用性技能大力开展教育培训,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
(4)建立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能力。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等情况下各自为政的局面,努力推进各类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建立起公平统一、竞争有序、合理高效的劳动力市场。要打破各地信息封闭的局面,努力实现劳动力市场网络化、共享化。各用工地区应该通过网络及时发布工作岗位的供给信息,而在劳动力的输出地,也应将劳动力的年龄、文化、技能特长、就业经历等信息统一录入网络平台,以便向外地、外省及时传递,从而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求职成本和风险。另外,不能忽略通过亲友、邻里介绍外出打工这一重要途径,这是当前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一种重要方式,要进一步发挥这种乡土性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况且当乡土性劳动力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以后,随之也会产生较强的组织性。各地在增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可以先重点树立一批劳务输出重点区县,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可以将不同结构的培训、输出、管理、服务等功能统一合并,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率和组织化程度,从而实现有组织、有规模、有订单、有目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晓华,黄延信,姜文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8).
[2]张亚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现状及成因分析[J].理论导刊,2009(6).
[3]闻仲勇,杨纳华,王丽红.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
[4]边保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成因及其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10(2).
[5]程林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J].决策咨询通讯,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