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雪艳 黄发泉 邓德学
学校德育工作已属老生常谈,但情况在发生变化,校情学情在发生变化,社会人士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对此高度关注,不能不作新的思考,调整思路,改进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在社会大背景之下,在新的历史语境之下,走出桎梏,走出狭隘,走向新的天地。
一、学校教育是人的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教育下过一个独特的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分数单,不分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精神的宇宙。“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我国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在所著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也多处表述过类似于苏霍姆林斯基以上的说法。我们不得不承认,好的教育工作者,心中首先要有学生,要把教育对象看作一个“完整的世界”,不能单把他们看作是被教育者。倘若这样,我们的视域必定狭窄,我们的心胸一定不开阔。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他们的内心世界起初一定丰富多彩;如果他们遭遇了什么,尤其是内心受到了戕害,那他(或她)心灵上定然会蒙上沉重的阴霾。我们教师虽没有“拨云见日”的本领,但我们可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得孩子们走出阴影,走在阳光之下,享受人性的温暖。
教师不仅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这是教师要完成的历史使命,它是一种责任,而且更应该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学生容易受其错误的引导,或被利欲熏心,或缺乏爱心和责任感,或看不到前途,灰心丧气,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或盲目地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丧失了应有的斗志,与社会上的灰色人物“同流合污”,以至于走向犯罪的深渊。这些说明了学校教育的至关重要。这就要我们学校和教师“目中有人”,把学生培养成乐观活泼、健康向上的有志青年。
如何做到“目中有人”,使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让他们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我们必须做到:
1.改善教育工作环境,力求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获得做人的真知。教育工作环境,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别,但宗旨只有一个,即真实的内容、真诚的教导、真切的感知。我们不能改善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时甚至连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也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倾尽全力改善学校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是指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之中处处都能受到熏染。
2.改善教育工作者(教师)心态。教师要有博爱之心,教师要目光向下,要亲近教育对象,而不是“恨铁不成钢“,把转变学生思想和塑造孩子心灵,不能寄托在学校制定的育人 规章之上。我们知道,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其实是在种种约束和禁锢之下,他们无时无处不感到,他们并未被尊重,他们幼小的心灵在强势话语之下受到种种“奴役”和“强扭”。孩子们不是生活在爱的羽翼之下,他们的内心备受“煎熬”,无时无刻不感到恐慌和无助。学生一旦触犯禁律,遭遇的就是暴风骤雨,如此这般,他们能承受得住吗?因此说,教师的心态很重要,这种心态,应该是平等的、平和的、平静的。我们要求学生问老师好,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问声学生好;我们要求学生身心要健康,要向前看,要积极向上,而我们又做得怎么样?我们的心灵有没有被扭曲?我们有没有不健康的心态?学生犯了错,教师大发雷霆,大声呵斥,使之无地自容,我们是不是检讨、反省了,我们做的对吗?我们怎么就不能平声静气,和风细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呢?
3.改善对学生的管理手段,优化管理方式方法。从宏观上讲,国家教育部颁布有《中(小)学守则》(10条)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若干条);微观上看,学校有校训、校规及学生犯错后的处罚条例,这些东西,是不是应该有,值得探究。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这个“规矩”,在制定之初,是不是就凌驾于学生之上,把他们没当“人”待?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这能在几条纸文就说得清楚吗?笔者曾看到一则材料,说英国人如何教育孩子,英国中小学校里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孩子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其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他们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我国古代就有“弟子规”,那里面就是教孩子们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那是“小而化之的东西”,学生可以学得来,做得好。譬如《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它是我国当今教育学生的一些基本准则,比较实在而具体,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具体到了一所学校,就相应的产生了一些诸如“处罚条例”之类的东西,这就有些嫌疑了。因为学生在这条例之下,成了被管束、被限制的个体,他们“望而生畏”,何来快乐、和谐之说?因此,作为教育之基本单位的学校,应该是建立激赏和奖励机制,废除所谓的“处罚条例”,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受教育的愉悦和充实。
二、学校教育是爱的教育,让孩子心灵之花怒放是教育的根本
作为知识分子的人民教师最宝贵的品德,是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忠守良知。有人说,做教师不讲师德,焉谈“为人师表”!此言不谬。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里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是一个温暖的人,性情应该是温和的,像太阳那般,让孩子们感到温暖。这样的教师,他(她)不会粗暴地触碰孩子的心灵。鲁迅先生的塾师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著名作家魏巍的小学教师蔡芸芝先生是一个性情温和的美丽的女性,他们都被自己的学生记住。他们才是真正的教育者,才是真正的学生心灵的知己,也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我们翻开魏书生老师的著作,扑面而来的就是那么一股温馨平和之气息,我们捧读后感到是那般亲切,那般真挚,我们真是受益匪浅。
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我们没有理由不胸怀博大,没有理由不纯洁高尚。我们常听人们问学生:你怕老师吗?若学生答“怕”,那问者一定颔首。这是误区。我们应该问学生:你爱自己的老师吗?若学生疑惑,那正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教育者站在学生的反面或对立面,那是很悲哀的事!
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不能溺爱和娇宠的。溺爱和娇宠,看似在尊重和爱护孩子,实则相反。那么,是不是说严若冰霜的教育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也不对。这里面有一个教育的度的问题。说“度”,是指在原则上不让步。凡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又不轻易伤害他们的心灵,这样的疏导和教育,就是符合教育规律,又不违背教育原则的。学生每一天,都在进步、成长,他们需要善意的引导和扶持,他们需要被理解、被尊重。我们每一个教师,只有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其实施爱的教育,那才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否则,训导式的、奴化式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式的教育,都是糟糕而失败的教育。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学生犯错,并不是他们的初衷,他们在对与错这样的问题上,起初是蒙昧无知的。孩子的心灵,正如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是不可以任意挥洒和涂抹的。我们种下善的种子,就开善的花,结下善的果。我们教师走进了学生心灵的世界,把爱撒播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就一定有希望培育出祖国需要的一代新人。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只有端正了教育思想,转变了教育观念,真正以生为本,摒弃落后的封建的教育思想,广泛吸纳国内外教育家先进的教育成果,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这样才能获取得丰硕的育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