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宇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是无限的,要根本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在思维和探索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启发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因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应放在优化课堂提问设计上,下面粗略地谈一些有关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技巧。
一、以教材为蓝本,优化提问设计
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提问时巧妙利用好教材中的变与不变,设计出更为科学有效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师生共同探讨。而在实际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同一问题,这样问,学生不知所措,那样问,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前音乐课教学中,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旺盛的求知欲,缺乏思考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成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的木乃伊。”这说明旺盛的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提问的重要心理条件。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引起他们的探究要求,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他在自学中碰到疑难向人请教时,也总是先说:“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存疑,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欣赏《 辽阔的草原 》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看一段媒体录像——一望无际的草原风光片,让学生在兴趣中了解这是什么地方?草原上生活的是哪个民族的人民?在引出欣赏曲以后,再让学生在音乐中找找,这首乐曲分为几个部分?并讨论,选择合适的色块(绿、红)、合适的图形(三角、圆)、合适的乐器(三角铁、串铃)、合适的道具(纱巾、梦幻彩球);在听一听动一动的过程中,继续引申出: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描述了什么?造成两段强烈对比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这样设计的问题就整体而言要不散不乱;就局部而论,则问问相扣,珠连珠,鱼咬尾,逐层深入形成提问系统。适度的提问,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从知觉性欣赏、情感性欣赏到进行深层的理智性的思索。
二、以欣赏民族舞曲为蓝本,优化提问设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学生无疑可问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发现问题,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本,这是理论武器,是发现问题的基础。例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可从了解瑶族地区的一些风土人情入手,播放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风光,瑶族的风俗、瑶族的建筑、瑶族的服饰、瑶族的节日,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地理环境和音乐特点。再进行提问:录像画面介绍的是什么地区?是哪里的人民生活的情景?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出位置。请学生以“模仿秀”的形式进行自制的瑶族服饰表演,再现瑶族人民打着长鼓,穿着盛装欢庆节日的热闹场面。师生共同探讨、分析、总结出《瑶族舞曲》的音乐特点,及其表现的音乐形象。该设计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彻底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这样的问题设计富有思考性,新奇、巧妙、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轻松自如地解决了教学的核心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教师应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切实把握教材内容所反映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涵。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学生的参与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才能使每一位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