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教育形状”

2012-04-29 20:27向永知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25期
关键词:走进生活

向永知

摘要:“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改的基本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从“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新课改的着眼点和归宿。本文旨在通过“教育形状”的解读,进一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命整体性和主动发展的人。

关键词:教育形状;走进生活;关注生命;提升精神;重塑信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22—03

教育本不该有形,但是由于某些保守、滞后的教育机制的束缚,僵化、世俗的教育理念的支撑,致使教育异化了,变得有形了。

一、目睹教育之怪形

1.教育成为一个矩形

大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围墙和教室,而且大都是矩形,矩形的围墙和教室。这当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但另一方面也阻隔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构建了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教育者在矩形的围墙里依然用统一的“规矩”,对“流水线”上不同的学生进行修剪、砍斫,以求整齐划一,最终把学生打造成批量的“标准件”。现行教育管理恪守的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规矩是无处不在,而且相当细致,细致到每个环节学生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诸如背的书包、理的头发、佩带的胸卡、课桌椅的排放等等,都必须一致。由此看来,教育俨然就是一个矩形。特级教师斯霞说:“道道清规条条戒律,只是冷冰冰的寒霜,使人噤若寒蝉。”这只会使学生失去自由和个性,难怪学生把星期一称为“走向深渊”,把周末称为“胜利大逃亡”。千差万别、多姿多彩、丰富独特的学生,从矩形框中走出来则都变成了中规中矩的“大一统”产品。

如果说可以把教育视为一个矩形,那么也应该以时间为长度,以空间为宽度,让学生在无限的时空中自由自在地成长。

2.教育成为一个三角形

教育成为一个三角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主体来看,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的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是一种宏观的主体化教育。这种全方位的三角式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诸因素的整体效应和整合优势,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完善与优化。然而,应试教育却使这个三角变得不是铁三角而是软三角。三角教育的网络只突出了以学校为中心,家庭教育只是把青少年学生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社会教育也只是给未成年学生提供了一个良莠不齐的环境。二是从教育对象活动范围来看,教育也像一个三角形。学生始终在教室——食堂——宿舍这三角范围内活动,尤其在条件比较好、崇尚封闭式管理、实行寄宿制的学校更是如此。这种封闭教育的结果培养出来的是只会答题的书呆子,导致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学校这块“责任田”里,我们培养的学生,有些甚至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一旦进入社会这个“大田”后,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低,创新能力更是望尘莫及了。

3.教育成为一个梯形

从当前学校育人模式看,教育目标的价值定位是把学生单纯地作为社会工具来培养,把学生视作一个个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不把学生作为社会主体来塑造,不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去关心学生想什么、要什么,好像教育就是为了升学,金榜题名才是终极目标。通过应试把优秀学生送进了重点学府,把中等生送进了普通学校,把后进生推向了社会,教育又俨然是个梯形。

一些学校为了实现升学的目标,根据学生考试的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在一些教育者眼里,学生的个性差异被考分差异取代了,学生只有名次上的差异,真可谓“一分障目,不见全人”。教师关心的是学生怎样提高应试分数,学校关心的是教师如何提高升学率,于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出现了明显倾斜,各种名目繁多的特色班应运而生,有快慢班、奥赛班、实验班、特长班、补习班等等。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不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重视尖子生,忽视中等生,歧视后进生,这不正是一个标准的梯形教育目标吗?在梯形的育人模式中后进生备受压抑,不堪重负,身心俱损;而优秀生高处不胜寒,要时时绷紧神经,否则一不留神就会跌落下来;惟有中等生心态比较平稳,但却被人忽视和遗忘,这同样也是教育的一大悲哀。

4.教育成为一个圆形

这是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报道,一个记者和一个辍学的放羊娃有过下列对话:“为什么不上学?”“放羊。”“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这是一个放羊娃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一个圆,这是一个备受批评、受人鄙夷的圆。无独有偶,有人以同样的方式问过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上学干什么?”“考大学。”“考大学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考大学。”这是一个优秀学生的理想,他的理想同样也是一个圆,这却成了一个备受赞扬的、为人称道的、值得效仿的圆。

其实,无论是哪个圆,它都是一个笼罩在学生头上的怪圈。放羊娃是被应试淘汰的辍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优秀生虽然可能成为应试教育中为数不多的胜利者,但是在某些功利思想的驱动下,优秀生实际上已成为考试的工具,同样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如果可以把教育视作一个圆,那么圆心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目标。但是我们的教育只是引导学生在圆周上前行、徘徊,学生却很难找到通往圆心的捷径。

在新世纪里,教育要想真正成为一种涵盖着对学生生活、生命、人性、价值的关注,最终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和主动发展的人,我们就必须走进人文化的教育。人文化的教育实质是一种人性的养育,是以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二、回归教育之本真

1.走进生活——建基教育的基础

近代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由之带来的巨大物质利益,造成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膜拜,冰冷的科技世界使人们忘却了真正的生命之根——现实生活世界。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育也深受其影响,强调得比较多的是认知世界、认知因素,而对现实中的学生及其生活、生命等富于人性的存在却很漠然,致使教育失去了其真谛,忘却了其使命,成了空中楼阁、天边浮云式的“大而空”的东西。

我们的教育要想能够更好地引导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就必须走进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的一切科学知识和实践行动的基底。著名学者梁燕城指出:人类之能够反省,创造文化,构作意义,其基础资料来源就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生存在的共同场所和基本视域,是先于任何认识和反省的存在,从生活中去看一切,以这一视域为本去建构意义的世界,才能形成各种文化活动。所以,走向生活是教育获得生命力的唯一出路。智慧之源在哪里?教育者有义务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告诉人们何为智慧,何为生活意义。

2.关注生命——坚持教育的本真

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正是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而人又是超越一切其他生命之上的存在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并不会满足于现实世界追求,而是在不停地寻求着对于已有本我的无限超越,追求自身有限性的不断突破,从而对于人的单调乏味的生命活动,在永恒的企求中赋予其价值和意义,也就是存在主义思想家蒂利希所说的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反思我们的教育,被功利迷惑了视线,致使教育迷失了自我,遮蔽了灵魂,失去了真谛。这就使得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和课堂,却处处散发出忽视生命、扭曲生命、窒息生命的气息,甚至酿造出生命的种种悲剧、惨剧。因此,教育要回归自我,就必须从过去异化的状态中走出来:关注学生的生命,把学生的生命作为其人性论的基础,把能够维持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提升生命作为其基本追求,引导青少年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肯认并体现出宇宙的生生不息之道和生命的进化之道,厚德载物、民胞物与,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并澄明生命的意义。

3.提升精神——实现教育的追求

人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精神是人类灵魂的家园。由于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各种对立、分离和困惑的世界,人总是试图为自己建造一个超越现实生活的世界,这就是精神的世界。人正是在追求、实现精神世界的过程中而不断使人的生活、生命具有了超越性和崇高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因为精神的空虚是教育的大敌,精神的贫乏必将导致道德的沦丧,这就势必要造成一种最大的损失——人的损失。因此,要想摆脱危机和化解生存中的矛盾,作为教育者就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接触到学生的心灵,要让学生认识到精神世界、精神生活中的真正自我。

反思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在极度猖獗的工具理性指导下,人文精神、价值理性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教育走上了一条科学与人文相分离的道路,科学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人文关怀,丢弃了自由的理想,丧失了人文的本性。因此,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消解科学与人文在现实中的对立和冲突,弥合科学与人文的裂隙,开辟科学精神指导下的人文性道路。一句话:让自由的科学回归到理想的人性。

4.重塑信仰——恪守教育的灵魂

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行为的终极依据,它从终极关怀上指导人类精神世界,它在终极价值目标上给人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它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评价和把握,它就像人的灵魂一样永恒地伴随着人而存在。因此,具有信仰的人一定是个内心自由、心灵幸福、生命丰富的人。然而,现代人正在经历着一场严重的信仰危机,它给人类带来的是一种精神的痛苦、意义的失落、价值的迷茫、灵魂的虚无,它使人生活在一种无根感、疏离感、漂泊感之中,在没有信仰导航和意义支持的生命之旅中摇曳。

由于信仰本质上是一个人内心的确信,是每个人灵魂的事务。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自己的信仰,以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以使自己有一种真正的内心自由。因此,重塑信仰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育的灵魂。我们要教育青少年学会用信仰来调节自己的生活,指导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人的生活才有价值,人的生命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具有一种信仰的真挚的人就达到了崇高。”

教育应该如水,不该有形,教育之水是情和爱,是关怀和保护,是唤醒和启迪。

参考文献:

[1]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2]王洪才.论教育学的三重视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

[3]刘铁芳.教学:一个可能的价值世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走进生活
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英语教学新思考
走进生活
让英语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情境探究式教学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之中去
构建生活课堂 彰显品德本色
构建生活课堂, 拓展学生数学能力
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之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体会
用“活”教材,让英语教学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