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唤醒 自由激扬 终身发展?

2012-04-29 00:44孙小红高蔚云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25期
关键词:终身发展全面自由

孙小红 高蔚云

摘要:作为对主体性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南京师大附中以全面唤醒关爱意识、以心驱行为其教育机制,以自由激扬青春激情、倚情促慧为其教育策略,以规划幸福生涯、谋求终生发展为其教育取向,在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然道路上充满生命的劳绩和诗意。

关键词:生命教育;全面;自由;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48—03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被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所提出的年代是1968年,当年的华特士在其代表作《生命教育:与孩子一起迎接挑战》表达的“生命教育”的观点是“教育要想帮助孩子们成为成功的人,不能只是训练他们谋取职业,或追求知识,而应该引导他们充分体悟人生的意义,成就圆满的生命”,在今天的语境中就是对当下“何以为生”的教育现实进行反思,继而转向对“为何而生”的教育的追求,十分显然的是今天的世界在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与当年更加不可同日而语了。顾明远教授早在1981年《江苏教育》第10期发表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掀起了30多年来国内学界对主体性教育、生命教育的讨论与争鸣。叶澜教授所说的“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则道出了教育的本质特性。从此意义上说,作为升学预备型高中,如果忽略了对学生情意的培养、缺失了对学生尊重生命的教育从而丧失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重要时机,无论多么高的升学率都不应视为成功,甚至都不能视为快乐的象征物。作为国家级示范高中,我们努力将学校的事业视为“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当走出附中校门的学生都能具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泰戈尔语),他就能通过对自然生命的尊重,获得自己精神生命的灵敏强大和社会生命的丰盈智慧。

一、全面唤醒关爱意识,以心驱行的教育机制

“学校,应当是一个允许孩子慢慢来的地方,应当是一个允许孩子天马行空犯错的地方,只有给与足够的时间,空间,还有耐心,学生们才能真正地成长,才能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才能慢慢地形成独立的思想,才能使自己的年青时代不过于匆忙,而不至于日后花上大量的时间来叹息青春。教育,且不可急功近利。”这段看上去颇为老到的话语会使我们想起皮亚杰曾经说过的“儿童发展的缓慢速度也许有利于最后更大的发展。”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16班陈晗同学在江苏省第十一届中学生作文大赛荣获特等奖的作文《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中认为被称做学校的地方应该是一个“允许孩子慢慢来”的地方。在当今被文化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中,学校如果还具有保持从容不迫地“允许孩子慢慢来”的大气,首先需要来自教育者的关爱情怀。

作为学校教育者的基本分子教师,其最基础的工作是课堂教学。我们一直以为首位将教学过程分析建立在心理科学基础上的人是赫尔巴特,其实他的第一篇教育论文是《斐斯泰洛齐关于直观的初步概念》,他文中所推崇的斐斯泰洛齐不认为教学只是理性的问题,而深信是感性和情感的问题,深信没有爱的渗透教学不会带来儿童体魄和智力的发展,失去欢乐和鼓舞的学习决没有真正价值,与情感无缘的不能温暖人心的动机,即使充分显示动力也不会长久,所以他特别注重教学中激发兴趣和保持活力和生机。不必说附中年轻的语文教师周春梅用鲁迅所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思想引领学生,也不必说被自己的学生叫做“文理大叔”而其实很年轻的物理教师张老师在全校岁末感恩活动中的被超时描述为“因为他亦师亦友,亦父亦兄。武术操训练汗流浃背之时,十一公里步行疲惫之时,我们总能看到那个宽阔的身影,步伐坚定;考试失意而伤心流泪之时,竞赛无法坚持而彷徨迷惘之时,我们总能看到那双热情的眼睛,写满信任与关怀。从物理到其他所有学科,您记录下我们成长的足迹,从早上7:10到晚上近9点,您将陪伴儿子的时间留给了我们。爱文科,爱理科,更爱文理大叔。”

学校国旗护卫队员、高二(11)班周宁柳在回顾国旗护卫队的经历中最难忘瞬间是与升旗本身无关但与学校的关爱主流价值观相关的场景,他说:在前不久高二期中表彰大会上陈履伟校长发言结束后,同学代表即将发言,年级组长王小平老师发现演讲台过于偏台,就走上前去想把演讲台往中间挪动。这时,只见刚刚结束讲话的陈校长毫不犹豫地转过身去,弯下腰去和王小平老师一起抬起了演讲台。这时,台下情不自禁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是献给校长的,而是献给那位有着校长的头衔、却满面慈祥的和蔼的长者。那一刻,我被这意料之外的掌声感动了,为校长,也为同学们。而陈履伟校长本人对全校学生关于“关爱”的诠释是这样的:“关爱·责任·创造是我们的校训。关爱的根本应是个性化的品质,责任的本质当是社会化的要求。关爱与责任的统一,就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只有这种统一才是真正的自由,才能有创造。创造是自由状态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说,创造就是自由。”

从校长到教师的关爱意识、关爱行为,沁染了受教育者的心灵,牵引出他们的关爱行动以及在行动中形成的关乎生命的热爱和善待就美不胜举了:什么校园铃声问题的解决、什么志愿者行动中对于时间付出价值的认识等等,无一不是像极了雅斯贝尔斯的那句名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二、自由激扬青春激情,倚情促慧的教育策略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世界上通用的“儿童”概念是指“18岁以下”,因为人需要20年才完全成熟。其中的13—20岁又被称为青春期,其间生理发育十分迅速的表现是个体在2—3年中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相对于身体的快速发育而言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由此产生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的特征无疑增加了教育的难度。但也恰恰是这样一个巨变与过渡交织的关键时期,充分利用他们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在自由激扬青春活力的教育活动中释放其情感,实现对独立、成熟、担当、成功的追求。而这一教育策略对中学生智力发展也同时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早在1967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Herb Simon在他的关于认知的基础的论述中就强调思维和问题解决的通用理论中必须包含的感情的影响。情感理论家们也认为情感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促进因素大大影响着感知、计划、推理、处事和创造力。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一些结论也表明,情感还在注意力、计划、推理、学习、记忆和决策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情绪的衰减可能是产生非理性行为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情绪缺失和异常行为之间存在联系。

因此,一切激发学生青春激情的教育活动都不应被视为是额外的、多占用了学习时间的。南师大附中坚持了十几年的附中学子人人参加的31公里步行者历练活动就是这样一种教育的策略。展示学生的个性魅力,鼓励学生多元、全面发展的青春活力奖和肯定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行为,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的公民精神奖的设立又为国际文化节、社会实践以及志愿者服务等激扬青春激情、激发智慧发展的常规教育活动有了长效的奖励机制。在评奖、争奖和获奖过程中,对青春之美的尊重和欣赏得到了融合与升华。倚情促慧的教育策略也在实践中日益丰满,主要包括:①倚学生对社会适应性发展的情感需求触发其成人意识,引发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成就意识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行动意识,煽情于每年4月的成人仪式;②倚学生对体格成熟向往的情感需求,引发对其毅力和意志的磨练,激动于每年5月下旬的31公里步行活动。③倚学生对自我意识增强、追求独立自我的情感需求,引发其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得意于每年10月—11月的学生干部竞选中;④倚学生对完善自我、向往美感的情感需求,触发其科技艺术创造的激情,自由于每年11月或12月的科技艺术节、合唱节、国际节等。

三、规划幸福生涯,谋求终生发展的教育取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要求。但近年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供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蓝皮书》表明,有近14%小学生和22%左右的中学生感到“学习已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希望自己快点离开学校[9]。”在不能跨越的升学标杆前,最能直接引导高中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平台就是对自己未来生涯的一份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规划。这一点,已经被哈佛大学的一项历时25年,对近万名学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所证明:3%的学生在学生时代有明确目标,成人后成为精英;10%的学生在学生时代有目标,成为成功人士;60%的学生在学生时代不清晰自己的目标,事业平平;27%的人在学生时代没有目标,成人后工作不稳定,失业的居多。美国的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10]。”生涯发展的阶段或时间,有五个阶段,即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确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5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每个阶段也都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是循环再循环的过程。

以“方向比距离更重要”为基本导语的生涯规划课程在南师大附中高一至高三全程贯穿和全员覆盖,为学生奠基了规划幸福生涯、谋求终身发展的生命底座:高一:新生入学性格及心理健康测试、学习适应性测试,“我在附中种下一棵理想树”主题系列班会;高二:文理倾向分析与指导,领袖训练课程——“从自我的努力中看世界”;高三:高中三年生涯档案整理,大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幸福的高三”主题班会活动。不得不提的是,百年名校源远流长的校友资源更是给在校生的生涯规划提供了灵动缤纷的示范。在这里,“热爱”成为附中学子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热爱,学习就有了无穷的兴趣,不竭的动力。”

我们始终感动于荷尔德林的那段经典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们也将终生无悔地,在一个被叫做学校的地方,让生命完整、自由、创造性地栖居。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

[2]叶澜,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3]【瑞士】皮亚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Z]. 左任侠,李其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6]转引自杨九俊理解儿童[J].江苏教育研究 2012(3A).

[7]【美】罗莎琳德·皮卡德情感计算[M].罗森林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8]【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M].毛彩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终身发展全面自由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武术功能的“全面性”与全球化发展
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全面“营改增”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以人为本,自主规范
以人为本,自主规范
课前演讲好处多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