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峰
摘要 本文从当前中职学校Visual Basic的教学现状出发,讨论了案例教学法的内涵、设计策略及其在该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Visual Basic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Visual Basic以其简单易学、开发快捷、功能强大、可视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机制,成为中职学校首选的编程语言。但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都比较薄弱,接触编程知识少,程序设计教学就成为了老师最头疼的一门课。老师如何教好以及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就成为广大教师值得探讨的共同话题。笔者在Visual Basic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从教学实践来看,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Visual Basic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Visual Basic的教学现状
1.1 教材特点
现有的VB程序设计教材大多沿袭了计算机类教材的编写特点,先讲对象及其属性、数据类型、函数、方法、事件等一系列比较抽象的概念,然后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以及VB语言基础、常用控件、调试与错误处理等。从知识的逻辑结构来看,这样安排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但从认知的角度考虑,学生一开始就接触一些抽象的概念,不仅会增加没有知识背景的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编程的积极性。
1.2 学生特点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一些底子较差的初中毕业生,甚至初中没有毕业就直接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据笔者课前调查,这类学生之前大都没有学习过编程知识,加之自身英语、数学基础薄弱,虽说前期课程已经学过计算机工作原理、应用基础等课程,但面对VB中众多的属性、事件、方法,更是觉得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1.3 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记,课后完成作业就了事,它偏重知识的灌输,重理论轻实践,以单向讲授为主,讲者昭昭,听者却昏昏。另外,中职学校大多由于资金等原因,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开出比例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且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传统的程序设计教学也会使用各种例题来辅助讲解和说明语法和知识点,零散的例题对单个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是行之有效的,但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说服力。一个误区是部分教师把举例来验证某一知识点理解为案例教学法,这就没有很好把握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转变教学观念,吃透面向研讨型教学的案例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教育可以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所谓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对案例的分析解决为主线,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逐步展开,通过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思考,掌握其原理和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和评判,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推导出结论。案例教学法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策略、课堂组织、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全新教学模式。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改革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促进群体思考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实现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
3 案例的设计与使用策略
3.1 案例的设计
在实施案例教学当中,案例的选取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第一,典型性。要区别对待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案例应该在教学当中占据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的主线,而举例仅是理解问题的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案例时要少而精良,能举一反三。第二,实用性。对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而言,案例选择要贴近生活,紧紧抓住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第三,系统性。学习程序设计,既要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又要清楚开发一个软件的基本流程、算法结构,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案例要能给予学生真正的实践指导,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把握开发过程。遵从这个原则,我们可以把一个核心案例从小到大,随着知识点的增加逐步进化,学生可以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积极投入到对案例的调试、改进、优化的实践中去,在逐步掌握基础理论、概念的同时提高编程能力。第四,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有趣的案例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极大兴趣的推动下,产生探究的动力,诱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2 案例教学的课堂策略
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案例讲解法,二是案例分析法。案例讲解法放弃理论讲授而直接用案例讲解来教学,这里主要强调教师的讲解作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那些应用性很强的案例。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案例分析法又叫案例讨论法,通过讨论和分析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两种方法既要互为补充,又要有所侧重。
4 举例说明案例教学法在Visual Basic中的运用
4.1 案例选编
此文中选取的案例为制作Windows中的计算器。本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比较有实用性,在程序设计初期引入此案例,有利于学生对VB编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4.2 案例的实施
在实施案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界面的布局(可拿计算器作为教具),然后让学生观察Windows中计算器的界面,激发学生学习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考虑到学生是刚接触VB,教师可以将该计算器功能最小化,例如只是制作计算器的“帮助”界面或者只能做加法运算等。虽然功能少了,但程序界面设计的基本步骤是不会变的,例如先添加界面元素,再设置对象属性等等,这时,我们就可以对VB的基本概念做一个简要的、系统的介绍。例如对象、属性、方法等。然后,我们可以将该计算器的功能逐步扩大,直至和Windows中自带的计算器功能、界面完全一样。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将问题驱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穿插到案例教学之中,提问、引导、讨论交替进行。上机操作时可采用分组方式,组内可根据案例进行任务分工,然后再进行功能合成。期间可组织学生对衔接部分或者疑问、难点部分展开讨论,最终完成整个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分层推进,拓展案例并进一步与实际问题接轨。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将该案例用动画效果模拟出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既可以节约时间,加大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或操作形象化、生动化,又可以使学生在生动的案例中体会编程的乐趣,树立学习编程语言的信心。
教学相长,课后我们要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程度和从老师的教学艺术、课堂组织实施等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正确地进行案例教学,更好地推动学生进行程序的开发学习。
这样一个过程,符合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在该案例完成之后,学生也就由浅入深地掌握了VB课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对象、组件、菜单等的常用属性、方法、事件等,我们的教学效果也就达到了。
5 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缩短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情景的差距,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宗旨,但它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因材施教、多措并举,这样就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雷海艳.浅谈现代案例教学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