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与儿童发展走得更近些

2012-04-29 00:44胡均胜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儿童游戏

胡均胜

教育应从儿童发展出发,因为儿童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虽然强调满足儿童的需求,可并不了解儿童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喜欢怎样去学习数学。作为数学教师,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思考我们的教学,顺应儿童的需要,悉心呵护儿童的生命,彰显和发挥儿童的天赋潜能,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一、激发童趣,让儿童想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是基于自身经验,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提升教学效益,润泽儿童的生命,就必须关注儿童的发展,要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学,让儿童学习“儿童数学”。

1.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

贪玩好动,好奇好问,好胜上进,这是儿童快乐生活的本质。儿童世界充满童心、童真、童趣,他们需要激情,也需要活力。充满想象色彩、瑰丽神奇的学习活动,常常能带孩子走进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的空间学习知识。因此,真正适合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学习,一种能从内心深处唤醒沉睡的想象力和激情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故事导入,轻松学习。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课时,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屏幕播放体积相近的一块橡皮和一个火柴盒比谁大谁小的故事。学生很自然想起要比谁大谁小就是比它们的体积大小,而且会用切的方法求橡皮的体积。但像火柴盒、柱子等物体不能切或切不开,需要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就是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哪些数量有关呢?怎么求长方体的体积呢?……

这样导入,不仅符合学生的个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2)联系生活,合理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就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情景必须建立在孩子生活的基础上,而不是我们老师的生活,也不等同于老师眼中孩子的生活。

(3)猜想贯穿,挑战学习。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不是胡思乱想和任意拼凑,而是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从某些事实中追寻新关系、寻找新答案的一种非逻辑思维形式的思维。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它能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能使学生获得发现知识的机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中,我多处让学生猜想,如开始“一半”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大胆猜测;建构生成环节中的“超级联想”让学生猜测涂色部分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为什么?还有最后的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等让学生说想到哪些分数。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猜想、验证、修正猜想、验证,学生在不断猜想、验证中获得数学发现,掌握数学知识,激发探究思维。

2.关注儿童已有的经验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将教材知识转化成学生知识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取决于教师是否能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联系。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的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时时关注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能够灵活准确地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了,再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果在四年级教学过程中我们再让学生通过“猜测—验证”得出可能性大小的结论,真是觉得有些画蛇添足。因此,我们在组织四年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时,不如在提出问题后,当学生得出“规则不公平”的结论时,直接让学生对规则进行修改,把教学重点放在体会“规则公平时的游戏结果——有输,有赢,有平局”上,这样将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3.关注儿童的思维培养

儿童应该学习儿童的数学,儿童数学也应该亲近儿童,符合儿童的视角。新版教材从例题的内容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插图明显增多,文字明显减少,表面看比旧教材丰富得多,教学似乎可以比原来轻松,其实不然。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思维,这种具体形象不单是数学知识呈现上的图文并茂,更应是儿童在头脑中知识储备的丰富多彩,因此纯粹图文式的教学起点对于儿童来说仍不可攀。只有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编排的例子才是有效的。所以我们要善于结合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适当补充、扩建,进行二度开发,撷取生活素材,把“儿童生活”嵌入数学教学,让“陌生的数学”变得熟悉、亲切。例如,《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中,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撑,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一直是教学难点。为了有效化解难点,可设计“付整找零”的生活场景:小明有276元,今天又领到奖金98元,小明一共有多少元?用动画演示发给小明100元,小明找回2元的情景。这样,把抽象的数学建立于儿童的生活经验上,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活泼,高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满足童心,让儿童乐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换言之,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儿童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提升教学效益,激发儿童的兴趣,就必须基于儿童的特点,让儿童以“儿童的方式”学习数学。

1.在游戏中体验创造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用喜闻乐见的小游戏让儿童“玩”起来,他们在游戏时总能满怀激情,创造种种属于自己的世界。罗素认为:“教育主要在于本能的培养,而不是本能的压抑。”数学内容有的比较抽象,小学生活泼好动,学起来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在课堂中灵活地运用游戏,就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不仅可促使学生对学习兴趣盎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坚守儿童的立场,就必须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因此,我们要把游戏引入课堂,把数学活动设计成一个个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感知,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例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以游戏形式切入,以游戏为链条,把数学知识内容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游戏之中。通过层层深入的游戏,学生进入展现自我、兴趣盎然地探索知识内涵的情境当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再如,教学《平均数》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拍球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发现当人数不等时比较总数不公平,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在操作中建构生成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儿童的智慧确实出在他的指尖上。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对于小学生习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具有重要意义,也十分符合儿童好动的心理特点,这样更能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儿童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动手操作是他们思维的源泉与起点,通过动手操作,把在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素养。

教学《认识分数》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探究环节,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分数。如教师组织学生折一张长方形纸片并表示出它的1/2。在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义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而后,让学生自由说还想表示几分之一,学生有的说1/3,有的说1/8、1/6……学生又动手折长方形、圆形或正方形,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再围绕学生自己折的各种1/4进行比较,感受分数的本质意义。

3.在对话中经验重组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是儿童用他自己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去体验和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这种人本对话其实是儿童对数学知识的个性诠释,不可能在认识上“一步到位”。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坚守儿童的立场,就必须让儿童以最需要的方式学习数学,把对话交流引入课堂。创设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儿童都能在与他人对话交流中产生“视界融合”,从而在自己对数学知识意义建构的基础上实现经验重组。例如,《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巩固练习中有习题让学生判断并修改规则使游戏公平。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对游戏公平性的认识,我创设了让学生先自主创造,再对话交流的环节,让学生明白有不同的办法能使游戏公平,公平的核心是俩人摸到球的可能性相等。

三、呵护童真,让儿童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尊严是人类灵魂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既然学生不是物品,而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人,他们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独立人格,甚至有自己的秘密。在这个成长阶段,如果他能受到尊重,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你不信任他,不尊重他,他同样不信任你,不尊重你。教师不尊重学生,往往会促使学生对老师的敌视,并拒绝与老师沟通。

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儿童能有尊严地学习,让儿童在人性关怀中体验成功。老师一句温馨的鼓励,一次成功的体验,都是对儿童人性的关怀和生命的关照。坚守儿童立场,一切从儿童出发,要求老师学会包容、学会赏识、学会等待、学会呵护。只有这样,儿童才会学习,儿童才能放飞理想。

以儿童为本,因材施教,学会学习,带领孩子们到童心的源头去畅游,数学知识才能变成孩子乐于采摘的智慧花朵,才能召唤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投入和思考,让课堂真正激发出思考的火花和数学的本真。激发童趣、满足童心、呵护童真正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也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儿童游戏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