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2012-04-29 00:44王廷波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景阳冈武松老虎

王廷波

上周,学校两位老师上的一节六年级研讨课《景阳冈》中一个环节的设计,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简单梳理了课文的层次后,在屏幕上出示了这样一个学习提示:

写下初读感受并交流(建议15分钟左右)

1.写初读感受(建议6分钟)

2.交流初读感受(建议9分钟)

(1)小组内交流:由组长负责,依次交换,默读。

(2)小组之间交流:将每个人的学习卡片平放在自己的桌面上,同学们离开座位后保持安静,看的时候尽量不要交流。

(3)集体交流:被推荐的同学要乐于将自己的感受和他人分享。

在集体交流过程中,毛遂自荐和被推荐的同学分别来到实物展台前,汇报自己写下的初读感受,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有的精彩感受还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下课后,我把全班同学的学习卡片收上来,仔细阅读,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初读感受同时,试图从中探寻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认知规律。

一、怎么看——学生初读感受分析

《景阳冈》一文选自《水浒》,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古典名著,体会小说的叙事特征和主人公的人物特点。学生写的初读感受,是在教师带领他们分析课文之前,学生认知起点的一个重要反映。

1.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初读感受,反映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性较大。我将学生的理解水平大体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具备一般感知能力。能基本读懂课文,能弄懂词句所表述的意思,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了解。从学生的初读感受看,学生基本了解了《景阳冈》的故事情节,部分学生对课文半文半白的表达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篇课文写得好,把武松从上冈到打虎写得很详细、生动。对武松的动作描写尤其精彩。但是课文很难读,有些字和词读不太懂。也有同学提到了打虎的“难度”:我觉得老虎很笨,只会一扑、一掀、一剪三招,要是全都失效,就没了大部分力气。武松一是比别人武功好一点,二是侥幸遇到这样笨的老虎。还有一位同学写道:读了课文后,我觉得武松虽然很勇猛,力气很大,但他还是逞匹夫之勇,一点儿谋略都没有。一位华姓同学的感受令我哑然失笑:武松那么会打虎,为什么不和猎人们一起去捕虎?后面还有另一位同学的批注:笨!当时他还不信有虎呢!这是课堂上同学交流时留下的只言片语,却妙趣横生,值得回味。

第二层次,具备独立探寻课文内在关系的能力。即能理清课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主要关系,能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语言更深层的含义,能捕捉到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这一层次的学生占30%左右。有趣的是,在五十多份卡片中,有两位同学提到了阳谷百姓:A.我发现酒家和阳谷县的人民很善良,文章一共有三处写冈上危险并提醒过冈人留意。看来他们都能为别人着想,否则即使知道冈上有虎,自己不上就行了,还管别人做(应为“作”)甚?B.课文中有两个小段都写了古人很关心别人,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有些人不这样呢?

第三层次,具备一定的鉴赏性阅读能力。阅读时,能在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品的内容与表达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看到佳处,能道出其中的高妙。这一层次的学生占20%左右。由于《景阳冈》一文的主要人物是武松,因此,学生初读感受中很多都指向主人公:A.我觉得武松很要面子。他在酒店逞英雄,说自己不怕虎,当他知道真有虎时,也还是一惊,那十八碗壮胆酒也化做冷汗滑出。谁见虎不怕啊?我敢说:武松是硬着头皮打死虎的!B.武松有着非凡的力量,但除了力量,他还很有谋略。老虎先使出三招,武松只是躲过了,等老虎“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时才动手,使老虎没有了反攻之力,所以就胜过了老虎。

第四层次,具备初步的创造性阅读能力。从课文阅读中生出新意,对作品的理解能同现实生活相联系,把书本知识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相沟通,善于联想:读这篇课文能联想到以往读过的其他作品,见到这种技巧能想到另外的方法,从课文情景联想到自己经历过的某些情景等。这一层次的学生占班级学生的10%左右。上文提到的对阳谷百姓评价的B同学,虽然语言不多,但却能跳出课文,联系生活,也不失为一种个性解读。在学生写的感受中,有两位同学所写的内容就很有代表性:A.武松莽撞上冈,我看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武松的确有英雄气,不过未免杀气腾腾,打虎与杀西门庆和潘金莲是有原因的,但“血溅鸳鸯楼”时却不分青红皂白,见谁杀谁,未免太残忍了。B.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中,108豪杰忠义豪壮,最后精忠报国,我觉得这和作家自己的经历有关。他做官给穷人申冤遭到训斥,后辞官,他怀“王道乐所”之计远投张士诚,可张士诚独断专行、亲信奸臣,施耐庵便离他而去。在小说中,也许众豪杰实现了他的愿望了吧!可见,这类同学的欣赏与评价,是建立在了解《水浒》原著基础上,对课文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文本范畴。还有一位同学写下的内容虽然寥寥数语,但却童趣十足,充满个性:我认为景阳冈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还有老虎在冈上,如果是现在,会成为一个观光景点的!

2.学生阅读视角的多元性分析

语文课标第三学段中有“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的要求。在《景阳冈》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写初读感受时,没有明确界定让学生写什么、从什么角度写,这就给了学生相对比较自由的空间。就这篇课文而言,学生关注的“点”大体有四个方面:

(1)关注故事情节。武松打虎故事的描述,按照“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顺序展开。“打虎”是浓墨重彩之处,从学生的关注点来看,“喝酒”和“打虎”部分是绝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如一位同学写道:施耐庵写这一段时,重点写武松的勇猛,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虎那特别的出场方式和它悲剧式的结局。课文还详细写了“三碗不过冈”的情节,我在想:作者为什么要武松喝十八碗,而不是三十六碗呢?(虽然我也想喝)

(2)关注人物特征。在关注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同学中,认为武松勇猛的占绝大多数,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解读:不是武松勇猛,而是老虎好打(老虎笨);武松爱面子;武松鲁莽;武松有智谋等。

(3)关注课文写法。关注课文写法,一是看如何布局谋篇的,即文本的叙事线索;二是如何遣词造句的,即叙事风格。有近1/4的同学是从课文写法角度切入的。如: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武松打虎的情景,武松的每一个动作都像在我们面前表演一样,好像我们也亲临现场。通过作家的生花妙笔,一个勇敢的人物跃然纸上。

(4)关注其他方面。有的同学关注了武松上冈、打虎的时间;有的同学关注了榜文;有的同学关注了酒店里的伙计;还有的同学甚至写了武松手里的哨棒:从哨棒打在枯树上折成两段可以看出哨棒没有枯木硬,打老虎没多大用处。

二、怎么办——学生初读感受带来的思考

1.个性化阅读,如何确定起点

班级集体授课制,存在整齐划一的局限,教师基本按照教参要求和教学经验,确定教学起点。因此,教学时教师很少分析学生“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之间的“差”,习惯性地认为“我不讲学生什么也不知道”,基本按照学生“零起点”进行教学。上述学生所写的初读感受,抛开合理或偏颇姑且不论,班级2/3以上的学生已经对这个叙事性作品的故事梗概、人物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前,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解和鉴赏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地思考:还有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解读武松勇猛,分析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武松打虎的?如果有必要,也要聚焦学生普遍关注和容易产生理解偏差之处,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即所谓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如果没有必要,就要想一想如何针对学生认知差异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扎实有效地得到发展。

2.个性化阅读,如何保障时间

在课堂教学各要素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是一对主要矛盾。个性化阅读具有三个显性特征:独立的阅读并思考,独特的体验并表述,独到的见解并交流。而彰显上述三个特征,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是关键。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都擅长“打快拳”,不喜欢和学生“纠缠”,追求教学过程顺畅,追求单位时间内信息量、知识量的丰富,以牺牲学生的思考过程换取所谓的教学效益“最大化”。《景阳冈》教学中,教师腾出将近半节课给学生写初读感受、交流初读感受。从表面上看,单位时间内老师没讲什么,好像在浪费时间,但换个角度看,在这段时间内,每个学生都进行了听、说、读、写训练,教师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所以说,衡量个性化阅读的效率高低,主要看听、说、读、写的面有多大,平均作用到每个学生的时间有多长。每个学生活动的次数越多,占有的学习活动时间越多,就越是好的。

3.个性化阅读,如何设置问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我——你”对话会很快演变为“我们本位”的阅读。这种转变,一是由于教师的介入,二是由于同学的介入。小学生处于特殊年龄阶段,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帮扶,而教师的引导主要通过设置教学问题。设置问题基本采取两种策略:一种是教师提出相对明确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另一种是提出一个学习任务,不聚焦某一个具体问题。前者操作起来简便,见效也快,因此被普遍使用;后者在操作中“变数”大,也较为复杂,因此使用较少。看到学生的阅读卡片前,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圈定范围,让学生聚焦主人公武松,谈一谈对武松的印象呢?但读过了学生的初读感受,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教师关注的,不一定是学生关注的;教师忽视的,往往就是学生生疑或者是感兴趣之处。因此,教师设疑,一厢情愿地牵着、拽着是不可取的,应尽量给学生见仁见智的机会和空间。

4.个性化阅读,如何组织教学

个性化阅读,其本质是还原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个体作为“我”的独立存在,但如何让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充分“暴露”出来呢?这就涉及如何组织教学的问题,要有一个好的机制,一些好的模式,许多好的策略。《景阳冈》教学中通过小组内学生的相互交流,小组间的赏析交流以及全班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君子动口又动手”,同时动脑、动心直至动情。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他人的异同,如学生质疑“武松那么会打虎,为什么不和猎人们一起去捕虎”以及学生批注的:笨!当时他还不信有虎呢!这简单的生生间交流,较好地把语文学习过程中长期被屏蔽掉的“学生印记”找寻了回来。

猜你喜欢
景阳冈武松老虎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躲描猫的大老虎
我家里的武松
漫道三碗不过冈,武松豪饮猛虎降
武松:喝酒好赚钱
老虎不在家
武松的醉与不醉
观笼中虎
老虎变成猫
词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