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开玉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富有魅力的文化符号,学习她,首先要从情感上喜欢她。教师要捕捉和挖掘文本的言语智慧,以语文的眼光去看文本,努力教出语文味。
《争论的故事》取自清代笑话集《笑林广记》,文中以盛老师讲故事的形式,将“兄弟争雁”的笑话故事进行了生动再现,两个傻兄呆弟为了大雁的吃法而争论不休,结果,错失良机。笑过,使人领悟人生哲理与智慧。然而,这节课,如何教出语文味?
一、变出语文味
在川剧舞台上,有一个久演不衰的绝活——变脸,怪诞狰狞的面相变化令人称奇,不仅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大大增加了川剧本身的表现力,这也是名角表演变脸常常赢得满场喝彩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师虽不用学习变脸绝活,但却要变着法地让学生喜欢语文。根据《争论的故事》的取文特点,我决定也让故事来一次“变脸”表演。我相信:学生会因“变”而喜欢,课堂上也会因“变”而使语文的味道更加浓厚。于是,兄弟争雁的故事便在我的手中“变”出了三张脸。
1.故事有张表情丰富的脸
这是故事的第一张脸,亲切朴实,憨厚幽默。它就在课文之中,以盛老师之口说出,学生最先接触的是它,这张脸喜怒哀乐都在上面,一看便知分晓,通俗易懂。因此,不必在故事的内容上驻足纠缠,将故事的人物形象植入学生的脑海和心田才是关键。有了“兄弟相争,大雁得利”的故事形象,自会悄然领悟其中的人生智慧,何况,文中还有盛老师的学生们的各抒己见作为辅读呢?兄弟俩的争论起于大雁的慢慢飞来,又止于大雁的“无影无踪”,期间的过程都被兄弟俩互不相让的争论填满,射雁的大好时机也就这样白白丢失了。因此,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争论的语言反复朗读和表演,通过师生的创造性对话让故事这张脸的表情丰富起来、清晰起来,把正事不干、争论不休的人物形象读鲜读活。
2.故事有张线条简洁的脸
这是一张陌生的脸,乍一看,之乎者也,不知所云;细一读,“烹燔半焉”——煮烤各半。原来是书中故事的旧时模样!此时引入小古文的教学,时机成熟,恰到好处,在文白对比中的文字揣摩和言语咀嚼,更是别具风味。小古文简洁典雅但却不失生动有趣,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古文,不是古人“洛阳纸贵”、“惜墨如金”,而是他们总能做到言语精炼且言简意赅。小古文让学生接触到另一种语言形式,既开阔了阅读视野,也适时地培养了学生亲近古典的态度,激发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3.故事有张幽默风趣的脸
这样一个笑话故事,它的脸谱表情肯定是生动幽默的,情绪符号自然是一个“笑”字,当然,是笑得意味深长。因此,这个故事完全可以轻松幽默地搬上曲艺舞台。我选择了改编,把它编成了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天津快板”,在诙谐的说唱中,将故事的理趣融入其中,所有的含义都在哈哈一笑中欣然会心。
语文教学不能起于内容而止于形式,要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和表达的精妙,从而喜欢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兄弟俩的“一鸭二吃”结局是一场空,但可以相信的是,一个故事,三张脸谱,留给学生的一定会有很多很多。
二、读出语文味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极耐品味的。传说仓颉造字,鬼哭神泣,可谓惊天动地。而后人更是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文坛佳话。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应关注语言,关注表达,倘若只关注文本的内容而忽略其它,便不只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缺憾,也是阅读教学重要目标的缺失。夏丏尊先生说过:“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它的内容,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只要好好地阅就行。像国文、英文两门是语言文字的功课,应在形式上多用力,只阅不够,该好好的读。”(《怎样阅读》)
读过故事,如何带着学生去读语言和文字?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读文之余,还特别关注了常被忽略的“三读”,也“读”出了语文味:
1.读题
题为文之眼,题好文一半。一个好的题目犹如一双顾盼生辉、望穿秋水的眼睛,不仅可以为文章画龙点睛,增添色彩,还能摄人心魄,诱人阅读。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读题、品题。这样的一篇课文,可以命题为“兄弟争雁”,也可叫做“盛老师讲故事”,抑或其他,可为什么课文取题为“争论的故事”?读题要学会抓住中心词。“争论”是题目的核心所在,故事只是它的表现形式,透过形式抓住实质,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一番孰优孰劣的斟酌考量,唤起的是学生对文题的关注和今后读题、命题的推敲意识。在玩味文字中萌生对文字的敬意和喜爱之情。
2.读句
读出故事的意蕴,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然而,不可在文本提供的议论前戛然而止或浅尝辄止,而要调动学生积极发表个人的阅读感悟,将人文与理趣有机统一。兄弟争雁,争是焦点,论是关键,争和论显然都离不开人物的语言。言来语去,争锋相对,煞是热闹。读语言,读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乃至行为举止是必须的,这是对言语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作为语文教学,还必须研究人物语言的表现方式。语言要契合彼情彼境,要与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和职业、心理状态、文化素养等若合符契,要使读者闻其言便能知其人,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是语文学习必须要嚼出的味道和营养。于是,有了人物语言的对比描写,在揣摩比较中,悟得的是言如其人,言为心声,言合其境。
3.读标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情感信息的载体,也是表达情感的需要,它可以帮助人们更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因此,标点符号的教学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句子的结构、语气,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的分析,而忽视了标点符号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个欠缺。《争论的故事》一课的标点符号尤其特别,有先双后单的引号用法,有提示语的不同呈现,有十二个小圆点的意味深长,还有问号和叹号等等,要让学生在读与思中去关注和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须知,恰当地使用标点符号,有时能胜过千言万语,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在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着去指导学生领悟标点作用,揣摩其负载的信息,玩索言语主体的心理轨迹。我觉得,这也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
看着课堂上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我知道,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堂,也喜欢这样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