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路径与关键词

2012-04-29 00:44:03乔建中冯媛媛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教育部课程标准课程体系

乔建中 冯媛媛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21世纪中国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对其中发生的一些大事加以回望与梳理,有助于我们把握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所走过的大致路径及其重要关键词。

一、酝酿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从酝酿到实施经历了很长时间。

关键词一:系统调研

1996年7月至1997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原中央教科所和6所大学的课程专家,对1993年秋开始施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系统调研,总计调查了全国9个省、市的16000余名中小学生、2000余名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又组织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比较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策略的基础上,着手规划和设计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到1998年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关键词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

1999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由部分省教研室、师范大学教科院的课程、心理等方面的专家以及中学校长组成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研究并起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前后历时两年半。在后来的课标研制、教材编写、专题研究和政策制定等工作中,该专家工作组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

关键词三:《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第一部分第二条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关键词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决定》第二部分“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之第14条,专门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关键词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启动

1999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它作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点项目,由国家拨专款设立,在教育部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进行。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需求的、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其具体内容涉及九个方面: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制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系的研究,课程资源(含教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推广,调整现行中小学课程计划与教学大纲,基础教育课程理论研究。

二、帷幕初启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随着国务院和教育部的一系列政府行为,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关键词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健康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决定。其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规定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探索课程持续发展的机制,组织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2001年6月11-14日,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是建国以来我国专就基础教育工作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次会议针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滞后”的问题,强调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以期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强调加快构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与学方法”。

关键词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纲要》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九个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出了详细的要求与规定。随着该《纲要》的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正式实施。

关键词四:课程标准研制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因此,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2000年1月至6月。通过项目申报、评审、复审等程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成立了由数百名专家参加的18个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标准研制工作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并在内部征求意见。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2001年5月,教育部邀请了75位包括院士在内的专家对18科课程标准进行审议,得到肯定。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18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至此,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被课程标准取代。

关键词五:《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

在课程标准研制的同时,各地新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编审质量,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发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共七章三十五条,对教材编写的资格和条件、教材编写的立项和核准、教材的初审与试验、教材的审定、表彰与惩处等,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办法》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另一方面强调“编写教材事先须经有关教材管理部门核准;完成编写的教材须经教材审定机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用”。

关键词六:《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2001年10月17日发布《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开始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其中,教育部就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教育部公布了22省、市、自治区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

关键词七:《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正确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内容,钟启泉、崔允漷、张华等学者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委托,组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的部分专家,历经五年的课程改革研究,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为统领,分别从不同的专业背景阐述课改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编写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相配套的重点理论读物,该书2001年8月出版后,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理解、研究、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八:启动课程改革实验

2001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启动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2001年秋季学期,随着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展开,20个学科(小学7个学科、中学13个学科)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首次在各个实验区试用。与之相应,各实验区都成立了课程领导小组,并同步展开有关新课改理念、实验教材使用的教师培训。与此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等的相关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全面推广

关键词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验

自2002年秋季起,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启动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或要求各省辖市至少有一个县进行新课程实验,或要求至少建立一个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实验阶段。

关键词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广

在教育部的精心组织下,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工作以分层推进、滚动发展的方式逐步推进。2004年9月,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全国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到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启用了新课程。截止到2006年秋季,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约有1.7亿学生已经进入了新课程。与之相应,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教师培训的热潮。

关键词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2004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启动——教育部确定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率先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并确定以后将以“稳步推进”为原则,逐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2005年,江苏进入高中新课程;2006年,辽宁、天津、安徽、浙江、福建、上海进入高中新课程;2007年,黑龙江、吉林、北京、湖南、陕西进入高中新课程;2008年,河南、新疆、山西、江西进入高中新课程;2009年,河北、湖北、内蒙古、云南进入高中新课程;2010年,西藏、四川、青海、甘肃、贵州、重庆进入高中新课程。至此,除广西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已开展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四:瓶颈制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现有的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滞后,越来越显示出与课程改革的不相适应性,成为严重制约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主要瓶颈。尽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部鼓励各省对高考及高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尝试,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改革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使之最大限度地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一致起来,成为国家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

四、总结完善

关键词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

2009年10月30日至31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在南京召开。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以及计划单列市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8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基本经验,部署了下一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讲话中指出,8年来,课程改革初步建立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取得进展,注重学生成长过程和全面发展的考核机制正在形成;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关键词二: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总结表彰会

2010年12月8日至10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总结表彰会在宁波举行。共评出了343项获奖成果,包括一等奖43项,二等奖92项、三等奖208项。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代表教育部讲话,对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坚持研究为教学服务,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二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三是坚持机制创新,为研究营造良好的环境。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介绍,此次获奖成果中,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开发、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与实践(包括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关注的热点,综合素质评价、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管理体系、中考制度改革、校本教研和教研方式变革、中小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课程教学管理能力建设等为各个相关领域的重点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学组织方式、高中模块教学策略、学科渗透德育、提高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等方面的研究较弱。但同时,在成果评选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一般化的成果较多,具有原创性、有深度、有影响、有突破的成果较少;在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中出现了很多新概念、新名词、新口号,大都内涵不清晰,概念界定不严密,造成了理解上的歧义,也不利于推广。[1]

关键词三:课改十年回顾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十周年之际,教育界陆续出现了一批“十年回望”的专题性文章,系统反思这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诸如:十年了,我们有哪些明显的变化——改革之初,我们关注行动、操作,改革之后,我们关注思想、理念;改革之初,我们关注“新”名词、“新”理念,改革之后,我们关注文化土壤与现实条件;改革之初,我们跟着“专家”走,改革之后,我们跟着“自己”走。[2]十年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反思——为什么那么多被认同的理念却变不成课堂行为?为什么仍然不能引领一线教学从“培养考生”向“培养学生”跨越?[3]为什么有一些争论永无休止却毫无意义?为什么中国本土经验总是难以生长出具有恒久价值的中国教育理论?[4]十年了,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这次改革——究竟引进了什么?争论了什么?实际做了什么?超越了什么?究竟给“十年课改”打30分、60分还是90分?[5]

关键词四:课改未来展望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历经近2年的反复讨论、修改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7月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未来10年中国教育规划了蓝图。落实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上,《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带动了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受相关制度、政策的制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课程改革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

2007年4月,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工作基本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前的调研工作也正在有序地开展。各种举措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步入更加深入、更加完善,同时也更加艰难的第二个十年。

参考文献:

[1]晓谕.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揭晓[J].人民教育,2011(1).

[2][4]余慧娟.课改十年,我们走了多远?[J].人民教育,2011(18).

[3]李炳亭.课改十年回望与反思[N].中国教师报,2011-1-26(6).

[5]张荣伟.我国基础教育“十年课改”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乔建中,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210097;冯媛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210097)

猜你喜欢
教育部课程标准课程体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4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