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权还给儿童

2012-04-29 13:37周信东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讲故事机会儿童

从实录看,熊老师这一课教学重点是教学生讲述故事。这一教学内容的确定,跟当下文本的特点非常吻合,是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所在。对于儿童来说,故事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儿童天生就是讲故事的高手,以讲故事的形式实施教学,也切合三年级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符合当下的学情。具体课堂教学中,熊老师通过五个教学板块,层层深入地带领学生走进故事,师生模拟情境讲述,以及小古文和天津快板的引入,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提升了课堂的文化内涵,吸引人眼球。但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笔者以为,观察一堂课,必须要有学生视角,要关注学生个体在课堂上独立、合作参与了哪些语文实践活动,并在语文实践中获得了什么语文知识,形成了什么语文能力,积累了什么语文经验,提升了什么语文素养。下面试着从学生的视角对这堂课进行分析。

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有待提高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教学实录中学生的活动,进行质的分析。学生的应答约50余人次,其中朗读课文约20人次,无需思考的判断性应答约10人次,仅仅有约20余人次是学生思考后的回答。再对这20次学生回答进行分析,如“他们皱着眉头,瞪着眼睛”、“好像要打起来的样子”、“这样写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等等,多数没有思维含量。其中最有质量的回答是学习小古文时两个字形的分析,一个学生说:“‘烹下面的四个点,表示把锅放在火上煮。而‘燔旁边是火字旁,就是把食物放在火上直接烧烤的意思。”从这个学生清晰的思维、丰富的语词、深刻的剖析看,这个班的学生应该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可是在前面读课文、讲故事两大重点板块教学中,他们并没有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循着学生的50余次回答回看教师引导,便可发现,原因在于教师强势地设置好套子让学生往里面钻,如“既是争论,则不光有它的语言方式,争论的人还有他们特别的表情和动作,有没有想过他们争论时候的样子”、“是的,机会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太重要了。这机会就像大雁,一转眼就飞走了。你觉得机会还像什么”等问题,忽视了通过陌生化、矛盾化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独立、辩证的思考,导致了学习活动质量的浅近。

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必须尊重

学习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编者之间多向交互的活动,活动中每个个体都是独立存在的,这种活动只有由内在需要发出才可能获得高效。此节课中,学生的学习一直在教师“安排”与“给予”下,按照教师所给的“术”进行操作。比如教学第二个板块“读课文,教给阅读方法”。根据实录显示,学生读完一小段课文,教师即讲解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给学生设置好的活动状态是“读到这儿就可以想”、“脑海中浮现它们的样子”、“要读出‘很想的味道”、“可以想想哥哥的表情,还可以想想大雁”、“这儿要停得长一些,要想到”等等,完全是教师讲述自己的阅读理解,并无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学习痕迹。这种由外而内的灌输型教学,学生可以内化吗?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言语能力需要在言语实践中习得、悟得,只凭纯粹讲授,怎么能使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在学生讲述故事时,教师也给学生设置好了一个个框框。比如老师让全班给上讲台表演讲述的两个同学提建议,有两个同学从表情、动作、语气方面提了建议(学生自由练习前老师已提示“既是争论,则不光有它的语言方式,争论的人还有他们特别的表情和动作……”),但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是很满意,直接对学生说:“老师的方法是: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还要注意提示语:‘不以为然,不同意,还有点不屑一顾的意思。‘大声争辩,声音要高起来。‘很不服气——做个不服气的样子我看看。”这种由外而内的“指令”,是要学生依葫芦画瓢吗?“大声争辩”就仅仅是“声音高起来”吗?“当成故事中的人物”需要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自然地卷入其中,进行角色置换,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我”和“你”,由内而外自然地表述。其实,最擅长讲故事的是儿童,最容易把故事当作生活真实而置身其中的只有儿童,只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主讲述、自主评价、自主调整,由内而外地体验、探究,他们的表现就一定比老师导演的精彩。

学生的学习心理应予关注

“兄弟争雁”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道理的揭示也是教学的重点。但道理的揭示如果不能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造成误读,误导学生,就可能变成“负数教学”(李玉龙语)了。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的生命角度出发,善于用一种同理心、同情心去引导学生阐释寓意。实录中,教师把善于抓住机会作为寓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机会像小鸟,一下就飞走了”、“机会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转眼就奔向远方了”,老师也强调“机会像小偷,来的时候悄无声息,走的时候才发现损失惨重。所以,机会来了,要一下能够抓住它”。其实仔细读读这个故事,善于抓住机会只是表面性的、结论性的,如果不追问机会的由来,过分强调眼前的机会,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误读:一是将“机会”误解成一味守株待兔地“等待机会”,极易导致因机会总不眷顾而怨天尤人的心理;一是容易将抓住机会与投机取巧混为一谈,诱发投机心理。如果贴近儿童心理的考虑,应该引导他们清楚:不能做语言的巨人,只有行动才会有收获的道理;让他们明白:机会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要想获得成功只有踏踏实实地从每个细节做起。

综上,一堂好课,必须有儿童视角,从儿童的需要出发,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和知识素养形成规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儿童,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语文实践中拔节成长。

(周信东,宝应县实验小学,225800)

猜你喜欢
讲故事机会儿童
听冬神讲故事
给进步一个机会
最后的机会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