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脆弱性理论综述

2012-04-29 08:42张莲
时代金融 2012年3期
关键词:脆弱性银行金融

【摘要】经济学对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真正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读总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梳理了相关的理论。

【关键词】银行脆弱性安全边界挤兑模型

一、引言

银行脆弱性的研究起因于近几十年国内外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在金融脆弱性中,银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银行经营具有的“硬负债、软资产”特征正是银行脆弱性的结构体现。总的来看,可将现已成形的理论分为宏观视角的理论和微观视角的理论。

二、宏观视角的理论回顾

早期经济学家对银行脆弱性的研究往往与经济危机紧密相连。这些理论主要分为以Fisher 为代表的周期理论和弗里德曼等人的货币主义学派的解释。

(一)对银行脆弱性的周期性解释

对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作出最早论述的是Marx(1894),他认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必然表现在银行信用急剧膨胀而脱离产业发展,导致信用危机并诱发银行危机。Veblen(1904)基于该假说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的波动脱离的实体经济体的发展状况,必然会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Fisher(1933)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 “负债—通货紧缩理论”,将危机归于企业在经济繁荣时期的过度负债,随着经济的萧条,企业丧失偿还能力将引发一连串债务问题,最终导致货币的紧缩。

Minsky(1986)系统的提出了金融脆弱性理论。他认为商业银行以及贷款人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它们必将经历周期性危机,当这种周期性危机传导至经济体的其它部门时,经济危机便产生了。Kregel(1997)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边界说”,安全边界是银行收取的风险报酬,经济形势大好时,银行会降低安全边界,安全边界的盲目降低累积了银行脆弱性,当经济不再繁荣时,借款人无法偿还所借贷款,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

(二)对银行脆弱性的货币主义解释

Frideman and Shcwartz将金融不稳定的原因归于失败的货币政策。货币需求相对稳定,货币供给由货币政策决定,失败的货币政策将通过货币供给的不平衡传至金融市场,导致了金融体系不稳定。美联储在1929年—1933年间执行的紧缩货币政策减少了货币供给,降低了产量,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大萧条。

Brunner and Metlzer对货币主义思想做了进一步阐述,他们强调了货币存量增速的重要性。当货币供给量发生突发性的大幅度紧缩时,商业银行不得不出售资产以维持足够的流动性,这将导致资产价格的下降和利率的上升,进一步增加银行筹资成本,降低银行偿债能力,严重时将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微观视角的理论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现代分析工具在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扩展为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微观机制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一)银行挤兑模型

Diamond和Dybvig(1983)提出了D—D模型,认为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其借短贷长,完成流动性转换的功能使得其自身容易遭受挤兑。由于存款者可获得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所以他们无法有效判断银行是否稳健。在存款基础稳定的条件下,可能导致银行挤兑均衡的存在。这些均衡是所有客户都知晓的随机事件的函数,当某一负面事件使得客户认为挤提概率提高时,挤提风潮就爆发了。

沿着这一思路,Jacklin(1988),和Bhattacharya(1988)研究了由于生产回报不确定带来的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明确提出了可能引起挤兑的因素,并认为挤兑是由经济上相关指标的变动引起的“系统性”事件。Goton(1985)研究了“噪声”是如何导致银行挤兑的。Dowd(1992)继续这一研究,认为如果银行资本充足的话,公众不会参与挤兑。但对于投资者多少资本才算是充足很难形成明确答案。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不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理论开始在银行脆弱性的研究中得到运用。Stiglitz 和Weiss(1981)认为银行的存在产生了新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与储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促成储蓄者对银行的挤兑。银行与借款者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发生。

逆向选择是交易发生前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信贷市场上,银行无法获得有关借款者的完全信息,而银行一般是按照以往借款人的平均风险水平确定贷款利率,对于风险较小的客户来说,这一利率较高,他们可能因此退出借贷市场,银行贷款质量将进一步下降。

道德风险是发生在交易之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逆向选择使得留在信贷市场上的更多的是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偏好者。在获得贷款后,这些企业更易把贷款挪用到风险较高的项目上以期获得高回报,这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无法归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增加。这很可能损害到银行的利益,致使银行信贷风险增加,导致银行的脆弱性。

(三)金融价格的内在不稳定性

金融市场具有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等特性是金融资产价格过度波动的根本原因。Wilson、Scylla 和Jones(1990)分析了美国历史上4次主要股票市场崩溃和金融危机,发现两者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Mishkin(1994)认为过去金融危机的证据表明,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严重的金融问题都是先由资产价格的巨大波动所引起的。 从银行方面考虑,资产价格下跌意味着借款人用以抵押担保的资产价值下降,企业和个人的净财富也将受到不利影响,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严重时将危及银行的生存,银行为了挽回损失以及满足存款人的流动性需求,将出售贷款抵押品,这进一步导致抵押品价格的下降,给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耿同劲.银行脆弱性理论述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8):24-28.

[2]孙立坚.再论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J].财贸经济,2004,(3):45-47.

[3]Stiglitz. Lessons from EastAsia [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1999,21(3):5-10.

作者简介:张莲(1986-),女,安徽淮南人,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银行业。

(责任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脆弱性银行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煤矿电网脆弱性评估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杀毒软件中指令虚拟机的脆弱性分析
“存梦银行”破产记
基于攻击图的工控系统脆弱性量化方法
P2P金融解读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