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燕 梁栋青
摘 要:针对大学生职业期望、应对方式、就业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山西省16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存在年级差异;职业期望在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间起调节作用。根据这一结果,本文提出应从两个方面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完善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加强大学生自身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焦虑;职业期望;应对方式
一、前言
就业焦虑是个体针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的不安、担忧、恐惧的心理,以及伴随着的一定的生理反应。适度的就业焦虑是必要的,可以激励大学生,使他们抓紧时间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以完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但是过度的焦虑则会对学习、生活以及就业产生一定的不良作用。
新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多。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
纵观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就业焦虑的定义[1][2][3]、影响就业焦虑的因素、以及有效调节就业焦虑的对策探讨等方面。
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因素有很多,应对方式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他们的就业焦虑水平可能相对会较低;倾向于通过逃避的方式来处理就业压力,即消极的应对方式,那么他们的就业焦虑水平可能会相对较高。[4]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最先考虑的是经济收入和物质利益。[5][6][7]可以看出“经济收入”这一因素已成为大学生择业时最重要的条件。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过高,从而导致定位不准而坐失良机。[8]张思认为扩招后“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大众化”就业理念,对自我期望值过高,使得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9]杨绍文认为帮助毕业生将就业期望调整到适宜程度,是高校做好就业工作,不断提高就业率的关键。[10]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降低就业期望,提高就业率。
鉴于此,本研究以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状况,职业期望在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就业焦虑间的调节作用,从而揭示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内在机制,为有效调节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提供切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测试对象来自山西省6所高校,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1451份,得到有效问卷1397份,样本的有效率为87.31%。其中大一学生317人;大二学生332人;大三学生420人;大四学生328人。
(二)测量工具
1. 就业焦虑问卷:本研究采用的就业焦虑问卷是自行编制的“大学生就业焦虑调查问卷”,包括32个题项,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在就业过程中对社会背景、家庭影响、自身素质、学校环境的焦虑。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本问卷有较高的信效度,四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148,0.5678,0.8402,0.8381,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084。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四因素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最佳,可以作为测查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工具。
2. 应对方式问卷:本研究采用解亚宁编制的“简明应对方式问卷”,包括20个条目,分为两个维度:积极主动的问题应对方式、消极回避的情绪应对方式。[11]积极应对量表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量表的α系数为0.78。全量表的α系数为0.90,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 职业期望量表:本研究采用吴谅谅、李宝仙论文中的职业期望量表,包含地位声望、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三个维度,共21题。[12]本问卷具有很好的信效度。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总体状况
从表1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焦虑测查为4级评分,各维度均分及总平均分高于中等临界值2分。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及分层回归结果
由表2可见,调节变量就业期望各维度与自变量应对方式和因变量就业焦虑各维度之间相关较低,适合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从表3可以看到,在就业焦虑的三个维度,即对社会背景的焦虑、对家庭影响的焦虑、对自身素质的焦虑上,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学生的得分均比大四年级学生的得分高。
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素质的焦虑程度上,积极应对与内在价值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效应(B= 0.077,p<0.01)。将积极应对与内在价值分别以正负一个标准差为标准,区分为高/低积极应对与高/低内在价值,交互效应如图1所示。在高积极应对时,高内在价值引发的就业过程中对自身素质的焦虑程度比低内在价值高;但在低积极应对时,差异不大。
在就业过程中对学校环境的焦虑程度上,积极应对与外在价值存在显著的负交互效应(B=0.049,p<0.05)。将积极应对与外在价值分别以正负一个标准差为标准,区分为高/低积极应对与高/低外在价值,交互效应如图2所示。在高积极应对时,高外在价值引发的就业过程中对学校环境方面的焦虑程度比低外在价值高;但在低积极应对时,差异不大。
四、讨论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总体状况及年级变量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到,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总体程度偏高。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对社会背景、对家庭影响、对自身素质的焦虑上,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学生的得分均比大四年级学生的得分高。结合这一调查结果,我们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式访谈。结果发现,对于一年级大学生,他们进入大学后,开始专业学习,但大一往往主要开设基础课,很多学生看不到专业和就业的关系;大二、大三的学生还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开始理解专业与应用、专业与就业间的关系。另外,非毕业班学生虽未直接面临就业,但是来自周围非正式渠道的就业信息的传播,特别是一些大四年级同学求职过程中阶段性的心态起伏,会增加他们的紧张、焦虑,让他们处于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总之,大一学生多因缺乏学习动力而迷失方向,他们尚处于一片懵懂之中;大二、大三学生往往因“专业还是就业”而矛盾,精神处于一种浮躁状态;大四学生虽然切实感受就业压力,但相比之下问题情境比较明确,他们经历的更多是一种状态性的焦虑。
(二)应对方式对就业焦虑的影响——就业期望的调节作用
从表3、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应对方式与就业期望各维度的交互效应中,应对方式与地位声望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与应对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这说明地位声望作为一种长远的追求,一种结果,更多是大家努力的目标,而内、外在价值作为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引导力量,直接起调控作用。内在价值主要指期望中的工作能发挥自己才能、交通便利、信息流通、自主性大不受约束等;外在价值主要指期望中的工作收入高、福利好、晋升机会多等。从图1、2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学生表现出低积极应对行为时,内、外在价值对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不明显;当学生表现出高积极应对行为时,内、外价值对学生的就业焦虑影响显著。综合上述分析,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因素中,应对方式对就业期望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更多来自于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内、外在价值的影响。积极应对的大学生,如果看重将来就业中的内在价值,他们更容易体验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和焦虑;如果看重将来就业中的外在价值,他们更容易从外在环境中找原因,他们更看重学校的声望、地位,希望得到学校方面的支持、引导。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前者属于内归因一类,后者属于外归因。
五、调整学生就业焦虑的教育策略
(一)学校的教育引导
第一,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高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渗透就业指导、职业指导的理念和内容,全面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这样可以大大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更好地树立积极的职业意识,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这里不是唯就业率至上,而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
第二,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设内容不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指导等课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职业定位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大学生能自觉地将学习生活与未来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增强就业竞争力,即在学生入学之初开始抓,分阶段、分重点、分类分层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指导服务。学校通过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让低年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认真对待当前的就业趋势,做到“不浮躁、不盲目、学专业、做准备”。对于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仅限于开设就业方面的课程,而应该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举办人才招聘会,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服务等。
第三,运用共青团、学生社团的力量,提升同伴群体的社会支持作用。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外界环境,特别是同龄群体的影响。运用共青团、学生社团的力量,吸引大学生实地或通过网络参加活动,利用网络论坛、专题辩论、专家或企业经理人讲座等方式,获取信息,交流经验,拓展社会视野,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有效规划自己的发展生涯,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厘清专业、就业乃至职业的关系,为自身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第一,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正如美国职业问题专家帕森斯认为,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影响明智地选择职业的主要因素。学生都是抱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走进大学校门,他们追求美好的未来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需要适应中学升学为主的学业学习到大学专业学习的转变和大学专业学习向未来就业的转换。但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存在着“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的现象。学生应借助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学校的职业辅导客观地分析自我,调整自己的职业抱负,力求其与自身素质相吻合。在此基础上分析自身的能力和期望职业的匹配程度,从而避免学习与就业过程中的盲目与冲动,减少就业挫折与失败,做好储备,达到顺利就业。
第二,进行正确而合理的归因。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当学生表现出高积极应对行为时,内、外价值对学生的就业焦虑影响显著。积极应对的大学生,如果看重将来就业中的内在价值,他们更容易体验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和焦虑;如果看重将来就业中的外在价值,他们更容易从外在环境中找原因,他们更看重学校的声望和地位。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海德认为,如果把行为原因归为外部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因素,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大学生的学习、求职纯属自我责任,理应主动承担责任。这一过程中,应善于协调自己的能力、需求、环境的关系,理性分析,对其进行正确而合理的归因。倾向于内归因的大学生全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应善于利用环境提供的支持;外归因的大学生应客观地分析外界条件,以积极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来面对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05.
[2] 蔡水清,李根平.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心理指导[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8):61-62.
[3]张辉.大学生择业焦虑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 李琦,潘芳,江虹,刘强,龚明亮,李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中影响其应对方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217-218.
[5] 于海波,张进辅.从职业价值观中分析当代大学生需要的特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2):68-71.
[6]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1(3):342-347.
[7] 丁雪红.大学生职业动机特点的调查研究[J].宿州师专学报,1999(3):14-17.
[8] 王晓红.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185-186.
[9] 张思.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问题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科版),2004,21(3):114-118.
[10] 杨绍文,郑杰.关于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51-53.
[11] 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14-115.
[12] 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3):18-23.
(责任编辑 于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