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琼
摘要:手机文化作为一种校园亚文化形态,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与行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在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高校应坚守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理念上,以主流文化为引领,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对不同文化价值冲突加以整合,基于“手机——网络”双向互动的技术支持,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起探寻应对策略,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手机文化,达到两种文化的共赢共生;在内容上,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丰富高校手机文化内涵,引领手机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大学生; 手机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82-03
具有“第五媒体之称”的手机媒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手机与文化、手机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手机文化是一种通过手机的各种功能而对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亚文化。[1]处在时尚前沿的青年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通过手机传递信息、拍照摄像、上网聊天、玩游戏、发微博、听音乐等等尽享信息时代生活的无穷乐趣。手机文化作为一种校园亚文化形态,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与行为,其强大的沟通功能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供了条件。然而不可否认地是,这种文化现象也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手机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手机文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
在手机文化流行并与网络文化互联互通的背景下,手机文化的自主性、隐蔽性和快捷性特点,以及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多元性、全球性特点相互交织,使得网络中的一些非主流思想,甚至是低俗的、虚假的、有碍国家安全的信息通过手机传播给广大受众学生。而个别学生又将一些不良信息通过网络、手机转发或放大至其他学生群体,产生群体效应甚至群体事件。大学生长期受到手机文化的影响,缺乏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大学生失去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冲击,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倾向,行为准则和是非判断能力缺失。
2.手机文化挑战大学学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是学校文化传统、办学理念、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在当前各高校全力加强学风建设的背景下,手机文化的盛行却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形成挑战。调查显示,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率为96.1%。[2]学生使用手机的用途多为接打电话、短信聊天、上网、游戏、看电子书等等。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不仅影响老师的授课进程和他人的听课效果,也打断了手机使用者自己的听课进度和思路。更有甚者是人在教室,而“心随机动”,完全不知道授课内容,只沉浸在自己的手机世界里。另一方面,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为学生考试舞弊提供了便利。有学生利用手机短信作弊,无声互发考试答案;有学生利用手机的拍照存储功能,将考试内容存储在手机里带入考场。学校这片培养人才的神圣净土,变得不再宁静,学校的学风建设受到极大挑战。
3.手机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一种象征,一些大学生把最时尚的手机和手机文化消费作为相互炫耀的资本,滋生了大学生盲目攀比和炫耀的心理。在大众传播和社会风尚的影响下,大学生特殊的群体生活方式和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使得他们容易相互影响、模仿,对呈现在眼前的手机文化缺乏辨识力和思考,只是一味的从众心理。大学生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一些学生患上了严重的“手机上网综合症”,每隔几分钟就会摸摸手机,看看QQ留言,[3]整天沉溺于手机的虚拟世界中,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手机文化建设的理念
鉴于手机文化强大的影响力,早在2006年11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联手优秀SP成立了“中国绿色手机文化建设”联盟,共同探寻手机文化发展新方向。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4]“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5]手机文化作为校园亚文化的一种形态,社会在技术层面创造绿色手机文化的同时,高校应坚守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手机文化,引领手机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1.以主流文化为引领
主流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主流文化崇尚的公德、法制、秩序和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准则。与手机文化相比,要从文化的品性上发挥主流文化承载和传播的主体优势,强化主流文化长期积淀的精神内核,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整合功能,以紧随时代的脚步、直面世界的眼光、包容宽阔的胸怀,吸纳手机文化的积极因素,又要尊重并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手机文化习惯,提高他们的文化鉴别与选择能力。
2.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大学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在大学校园中,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产生的同时,无法割裂对大学精神传统和文化个性的传承。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手机文化建设,也应将校园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融入其中,将导向、激励、熏陶、凝聚、人格塑造和身心培育等价值目标作为建设核心,使高校手机文化在主流价值上融合于校园文化之中。同时,现代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具有多元内涵的复合体[6],校园文化与手机文化的内在矛盾与张力将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因。高校手机文化建设,在内容上应从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去丰富校园文化;在形式上应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现实需求去创新校园文化。
3.对不同文化价值冲突加以整合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在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双重影响下,校园也正经历着多元文化的洗礼与冲击。手机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文化所体现的“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差别;手机作为私有财产可保持随时随地沟通,使得手机文化彰显的“个性与自由”与社会本土文化所要求的“制度规范”产生碰撞;手机文化中包含“庸俗”信息,与高等教育追求高雅文化的“超俗”理想产生分歧。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手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主流文化为引领,基于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社会进步和高校管理的评判标准,对上述文化价值冲突进行整合。
4.与高校网络文化共赢共生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的隐喻,正折射出美好与缺憾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的网络文化现状。[7]随着手机网络与互联网络互联互通的技术发展,两种文化相互交织,不仅加快了文化传播速度,更扩大了文化影响范围。2010年2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2009》表明,网瘾青少年中有60.4%使用过手机上网。有关专家分析,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便利,手机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手机上网有可能会成为青少年网瘾的一个新动向。在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失衡,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世界迷失自我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现状面前,手机文化的兴起无疑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基于“手机—网络”双向互动的技术支持,高校手机文化建设,应对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失衡现象进行剖析,从文化比较的视野,厘清两种文化对高校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共同原因,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起探寻应对策略,达到两种文化的和谐发展、共赢共生。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手机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
1.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手机精神文化建设
手机精神文化是人们使用手机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是手机文化建设的核心,对手机制度、行为、物质文化建设具有价值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手机精神文化建设包含三个层面。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手机精神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其次,对高校长期积淀的校园文化精神加以传承。第三,融合手机文化特点,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具体表现为保持手机文化追求“时尚”、彰显“个性与自由”的特质,坚守传统民族文化价值的本体地位。手机文化追求“时尚”、彰显“个性与自由”的特质符合大学生求异、求新、自我张扬的年龄气质,应该以更开放的文化心态,理解并尊重年轻人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偏好,给予手机文化这种特质以适当的发展空间。但是,时尚,作为一时的风尚,其短暂性、肤浅性、漂移性不可避免,虽然流行起来,仿佛势不可挡,但由于缺乏深厚可靠的根基,自然不能成为支撑我们人生的价值理念,无法建构安置心灵的精神家园。[8]而尊崇个性自由发展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携带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追名逐利的价值“灵魂”,主张让人自由地去追逐个人利益,[9]容易走向个人主义的极端,被集体、社会放逐和抛弃。因此,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倡导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尊重自省的品格力量,朴实无华的实用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成为建设手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指引青年大学生面对价值冲突时作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
2.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手机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制度文化包括各种成文和不成文的制度以及师生对制度的态度、价值观和认同感等。在高校手机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早在2008年湖北某高校就已明确规定:“学生课堂上接听电话、手机铃响,将会受到纪律处分。”[10]这表明针对手机文化挑战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使用制度约束已经势在必行。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手机制度文化建设远不是出台一纸“禁令”那么简单,还应该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首先,在尊重大学生手机文化习惯的基础上,针对手机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身心产生的负面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其次,在制度制定受到不同文化价值冲撞之时,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广泛征求师生意见,以鼓励引导为主、强行禁止为辅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手机使用管理制度。第三,培育学生对制度的认同感和执行力,形成师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手机行为文化建设
手机行为文化是对手机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延伸和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手机行为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将手机精神文化渗透到师生心中,外化为具体的行为。首先,认可手机制度文化,发挥教职员工和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行为示范作用,严格执行学校有关手机管理的相关制度。其次,倡导文明手机礼仪行为。例如,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公共场合使用手机应以不影响他人为宜;手机使用时间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保持自身身心健康;提高明辨是非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手机信息的接收与传播;正确定位手机只是实现沟通交流的工具,不与“财富”、“身份”相联系,做到不攀比、不张扬。第三,开展以手机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活动。手机的广泛使用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新的载体,通过开展诸如手机文化节、手机作品创作大赛、文明手机行为日等以充分利用手机各种功能为内容的校园活动,传播手机精神文化理念,营造良好的手机行为文化氛围。
4.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手机物质文化建设
如前所述,高校手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共赢共生。基于“手机-网络”互联互通的技术支持,高校手机物质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利用如“手机飞信”、“手机微博”、“手机QQ”等现代通讯技术,分享、交流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参与学校管理、活动、服务的渠道,搭建一个师生间、同学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形成校园手机上网与网络传播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欢,刘怡雯.浅析手机文化的构成与特征[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11.
[2]李莹,沈阳等.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10(11):207-208.
[3]手机网瘾挑战大学课堂部分大学生患上手机上网综合征[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7/23/c_12363870_3.htm.
[4][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18].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12011-10/25/content_
1978202.htm.
[6]杨娜.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34-36.
[7]张琪.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失衡现象透视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1):53-56.
[8]沈晴.论高校文化建设中传统与时尚关系的紧张与融合[J]. 社会科学家,2010(4):66-69.
[9]张春和.社会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冲突的整合对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240-244.
[10]武科大中南分校为净化课堂环境出“禁令”[EB/OL].搜狐网,http://news.sina.com.cn/c/2008-10-28/123914642236s.shtml.
[责任编辑: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