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基石

2012-04-29 00:44徐丽丽
中小学德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教者优点赞美

徐丽丽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的问题,所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所在。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多年的实践让笔者深知: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应牢牢地从“实”入手。

一、扎实

所谓扎实,对学生来说,意味着至少要学到知识,进而锻造能力,再而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前不久,笔者聆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我来试试看》的两节课。主题一致,然而效果却有所差异,原因何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其中的两则教学片段。

【片段一】

课堂上,教师A为了使孩子懂得即使遇到困难的事也要学会亲自尝试的道理,直接引用了教材中的事例。

师A:你们会自己叠被子吗?

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

师A(继续问):那如果被子叠得不整齐,你会怎么做?

生1:让妈妈帮我叠。

生2:放在一边,奶奶会帮我叠好的。

师A:那你想过自己尝试着去叠好它吗?你会怎么做呢?

此时,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问题,都往好的方面去说。这时,教师A满意地结束了本节课。

【片段二】

师B:小朋友们,刚才通过“摘环”游戏后,我们发现,原来很多事情只要我们有勇气去尝试,就会收获不一样的成功与喜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第一组:叠衣服比赛。(采访:在试做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还有其他不同的叠法吗?)

第二组:钉纽扣比赛。(采访:在试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办?)

第三组:剥鸡蛋比赛。(采访:当你获得成功时,心情怎样?你为什么剥得又快又好?)

第四组:剪窗花比赛。(采访:当你获得成功时,你是怎样想的?)

师B(小结):同学们,当我们遇到一件从没有做过的事情时,不妨动手试一试,说不定就能获得成功呢!如果尝试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千万别放弃啊!我们应该动脑筋,想办法,坚持到底,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片段一中的教者为达到教学目标,为了教学而教学,把课本上的理念强加于孩子。采用的教学活动就是走过场,让学生凭空想象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也没有考虑现有的环境因素,致使学生学得比较空洞,道德情感体验缺乏,价值目标的训练无法落到实处。而片段二中的教者根据课前学情调查的情况进行分组活动,体验叠衣服、钉纽扣、剥鸡蛋、剪窗花,活动符合学生的实践和心理需求。在活动中,教师明确活动要求,并细心观察,及时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促使他们交流、分享经验,同时教师还适时给予方法的点拨。通过多样的活动与操作训练,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会生活的技能,提高自我服务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还逐步形成了对困难的正确认识与积极心态,坚强刚毅的良好品质在此也得到训练与培养,课堂价值得以实现。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才算得上是扎实的课堂。

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教材中所描述的客观情境和现实生活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模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

二、充实

所谓充实,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整堂课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训练充分,学习效率高。教师要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不仅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还能充分地调动情感体验,真正养成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道德素养。那么,具体应如何实现呢?下面让我们先来对比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不同地区不同生活》的两则教学片段:

【片段一】

(一)提出质疑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

随后,多媒体出示三张地图,分别是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中国干湿区的划分图。

(二)合作与探究

1.根据问题,教师设计了相应的研究任务表格,包括地形图研究表格、温度带的划分图研究表格、干湿区的划分图研究表格。以中国地形图研究表格为例:

(学习要求:每组可以选择一张图为主要探究对象,也可以把三张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探究。要求在读懂图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材料,认真完成研究表格。汇报时要做到图文结合、有理有据。)

2.学生自主探究。(现场情境:由于研究的表格内容没有挑战性,无法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只是一味地按照表格的内容,在书本上找找答案罢了。)

(三)汇报交流

【片段二】

(一)发现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并提出: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有什么样的联系?

随后,多媒体出示三张地图,分别是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中国干湿区的划分图。

(二)指导探究

1.复习基本看图方法(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2.指导读图(多媒体出示读图三步骤)

首先,学生齐读三幅图的名称;

接着,多媒体放大中国地形图左下角的图例;

师:咱们先找到零度,这就是海平面。0度以上我们称为海拔,0度以下就是海的深度。这里面有许多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生: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地面海拔高度;

生:越往西颜色越深,海拔越高;

生:我国的地形由东向西海拔逐渐升高;

生:蓝色越深,海越深;

……

3.带问题去读图。

① 考考你(多媒体出示)

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河水从西向东流?

② 出示地形图,小组讨论。

③ 从地形图上,你还读懂了什么?

(多媒体相机出示图片: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盆地、山地、丘陵等图片)

④看了地形图,你仿佛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我仿佛看到耐寒负重的牦牛奔跑在雪域高原;

生:我忽然想起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成群的牛羊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悠闲自得地生活;

……

⑤ 我们宿迁是什么样的地形?

(三)小结学习方法

1.读图的方法;

2.读读图,想想生活。

片段一中,教者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合作交流,“信马由缰”的自主探究,结果只是表面的“形式新颖”,徒有其表的“热闹”,甚至是“吵闹”。尽管教者精心准备,采用了最新的学习方式,可教学效果却远未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对地形的感知和理解还比较粗浅,对海拔、高原、平原、盆地等抽象的名词概念迷糊不清。教者自己所设计的研究表格内容,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他们无法真正体会主动探求知识的乐趣,因此也就无法激起内在的学习兴趣。

片段二中,教者采取了完全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他跟随学生,与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者适时的指导,学生真实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探究和发展,这样的自主学习体验才能不一般。最值得我们回味的是,在片段二中,教者能够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与地理题材内容的特点很好加以结合。首先,把认识地图作为教学的重点,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其次,紧密地围绕地图展开教学,从地图中来,到地图中去。此外,教者还巧妙地结合古诗,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再让学生回到图中探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起到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最后,看似简答的一个提问——“看了地形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却意外地充分激活了学生身上宝贵的生活经验,使生活与地图对话,发挥地图与生活无比巨大的能量,使原本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灵动起来,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所表达的宗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很好地将知识教学、技能训练与情感体验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投入、充分体验,收获也很全面。这的的确确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充实的课堂。

三、丰实

所谓丰实,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整节课的学习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着真实情感的吐露、智慧的交流以及思想火花的迸发。这个过程既是学习资源的生成,还是学生智慧、情感与道德素养的生成过程。下面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怎样与人相处》的两则课堂教学片段:

【片段一】

(一)写“优点单”

师:被别人赞美与肯定是快乐的!赞美别人也是愉快的。现在,我们把欣赏的目光投向朝夕相处的同学,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先在自己心里想一想,你要赞美谁?他有什么优点?

(二)送“优点单”

师:赞美谁就走向谁,向他真心表白。

(三)采访

师:收到优点单多的同学,你现在心里是什么感受?对送给你赞美的同学说点什么吧!

(现场情境:大多数同学都收到了“优点单”,这些同学兴高采烈,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可班里几个没有收到“优点单”的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老师却视而不见。)

【片段二】

活动:赞美尝试台

师:大家都互送了优点单,学会了赞美,体验了赞美的愉悦,感受了赞美的力量。但在刚才的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位同学没有收到“优点单”,可我觉得他们就像悠悠的夜来香,总是含羞地把美丽藏起来,所以特别想认识他们。

(老师走到一位略显腼腆的小男孩面前)

师:我们来找找这位同学的优点,好吗?

生(大笑):他没有优点。

师:怎么会呢?每个人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就看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我发现他热爱劳动。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1:我是第二值日小组的组长。**同学除了认真完成我安排的值日任务之外,还常常主动帮助别人值日。

生2:老师,我还发现**特别遵守纪律,从不打架、骂人……

师:老师也发现了他的一个优点,他很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瞧:他写的“优点单”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现在,老师要把自己的“优点单”送给他。(现场书写、赠送)

师:现在,你们是不是又发现了其他几位同学的优点呢?赶快写在“优点单”上,把你对他们的赞美大声告诉他吧!

(现场情境:那几位同学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片段一中的教者没有细心观察教学过程中的状态,只是一味地按原来的教学预案组织教学,无形中伤害了那几位学生的自尊心。而片段二中的教者能够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状,把它视作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充分地、灵活地利用“个别差异”这一资源有效地展开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了弱势群体。课堂上,教者特别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这些平时并不受关注甚至是各方面都落后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收获了双重效果。一方面,被边缘化的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受到了老师的关注与赞扬,通过这次活动可能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与发展动机,培养起自信心。这样的教学是影响深远的,无法估价的;另一方面,其他的学生也通过这样的互动,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了解、认识一个人,进而使学生明白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的道理,强化了“怎样与人相处”这一主题,课堂因动态生成而变得精彩。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丰实”呢?

(作者单位:泗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宿迁223700)

责任编辑王清平

猜你喜欢
教者优点赞美
远离否定式赞美
《如此优点》
我的优点是什么(上)
我的优点是什么(下)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赞美胡子(共4则)
某生课寝
多一句赞美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